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豐都縣栗子鄉:山地也能種好糧 生態好米賣好價

2023-01-17由 重慶日報 發表于 農業

慄米是什麼米種類

最是春好處,春耕正當時。4月25日上午,45歲的豐都縣栗子鄉栗子社群村民粱術凡推著旋耕機,在水稻梯田裡來回穿梭。

“水泥機耕道修到了梯田邊,連線每一步梯田,小型農用機械用起來方便多了。”望著今年春季剛落成的水泥機耕道,粱術凡感嘆,過去雖然水稻梯田也用旋耕機,但搬上搬下不太方便,不僅費力還容易摔壞,現在只需沿著緩坡推上推下,再也不摔機器了。

這片水稻梯田有110畝,是豐都縣栗子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焦永鴻流轉的土地。由於今年新建成了方便小型機械作業的機耕道,焦永鴻只需僱用粱術凡等兩名村民,就能完成全年大米耕種。耕作效率提高後,粱術凡的勞務收入也上漲,全年能拿到10萬元左右。

“真沒想到,在山地種糧食,也成為一個有盼頭的產業了!”曾在外務工、已回鄉9年的焦永鴻很是感慨。

種什麼

守好糧食安全底線和振興鄉村不矛盾

去年5月起,由18家成員單位組成的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幫扶集團,選派43名駐鄉駐村幹部,到豐都縣特別是栗子鄉推進鄉村振興。

栗子鄉三面環水、一面臨崖,海拔280米至1428米。這裡立體氣候明顯,光照、雨量、溫度適宜,自古盛產優質大米。現在,栗子鄉仍是豐都糧食主產鄉鎮,擁有耕地面積上萬畝。

振興鄉村,種什麼好?這是駐鄉駐村幹部到任之後,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守好糧食安全底線和振興鄉村不矛盾。”栗子鄉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楊尚隈告訴記者,在深入調研、專家論證和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栗子鄉將大米確定為主導產業。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焦永鴻決定流轉110畝耕地,種起了大米。

怎麼種

廣泛推進“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有機種植

鄉政府背後的一間門面,是栗子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辦公室。焦永鴻在辦公桌背後的貨架上,擺放了一袋袋10斤裝的大米。

大米包裝分兩種——塑膠包裝售價80元,水稻品種不完全統一;牛皮紙包裝售價160元,是市農科院專家在鄉里相同海拔試驗田試驗後,篩選出的最優質、最經濟的品種。

在駐鄉工作隊的引導下,焦永鴻拿出部分土地,堅持從育秧、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全過程實行標準化綠色種植。種出的綠色生態大米,售價160元/10斤,銷路比80元/10斤的普通大米更好。今年,焦永鴻決定在110畝水稻梯田全部採用這種種植方式,全面向綠色生態要效益。

“我們也將在栗子鄉全域推廣標準化種植,統一同海拔水稻品種,提升栗子大米品質。”駐鄉工作隊副隊長楊硯翔介紹,栗子鄉正廣泛推進“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有機水稻建設工程,推廣使用有機無機複合肥、配方肥、生物肥,發展無公害的綠色、有機農產品。

誰來種

山區耕種也講效率,讓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

發展的路子定了,但“誰來種”的問題讓駐鄉工作隊感到棘手。

“我們全面摸排了鄉里具備勞動力、同時又願意種田的人,發現並不多。”楊硯翔說,後來駐鄉工作隊換了思路,認為守好糧食安全底線,不一定要讓家家戶戶都有“農民”,而是要讓家家戶戶的土地不撂荒。

提高耕種效率成了“破題”之道。這意味著:首先,水要改通;其次,小型農用機械要“進得去”;最後,耕作成本要降下來。

根據市農業農村委、市農科院專家的建議,栗子鄉在儘量保護梯田原始風貌的前提下,適當科學地進行了梯田宜機化整治,建設的機耕道重點連通各田塊的機械作業道,改善“人挑肩扛”的傳統作業模式,並修建了蓄水水庫,配套大口徑水管,確保梯田灌溉水源供應。

如此,水稻梯田的耕作勞動強度降下來了。在山區,更少的人也能種更多的地。

誰來賣

感受到“回家也能掙錢”,大學生回鄉賣大米

31歲的毛亞偉畢業於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2020年9月,在連續聽了7天的鄉村振興宣講之後,他清晰地感受到“回家也能掙錢”。於是,他回到栗子鄉,在建龍村搞起了直播帶貨,主要銷售大米、粉條等栗子鄉特產。

“過去一年多,我主要依靠消費扶貧網站平臺帶貨,一年賣出了上千訂單。”毛亞偉成為了鄉里第一批受鄉村振興感召回鄉發展的大學生。今年,毛亞偉準備打通更多銷售渠道,在社交平臺直播帶貨。

讓好米賣好價是駐鄉工作隊的一項工作重點。此前,透過協商,栗子鄉政府將栗子大米品牌收回,推動大米產業融合發展、綠色發展、統一發展。

現在,栗子鄉立足栗子大米特色,適應不同層次、不同型別、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培育多個特色品牌,分類建立中高階大米品牌,既能對接普通食堂標準,又能滿足市場從“吃飽”到“吃好”的需求。

透過推動栗子大米品質提升,今年栗子鄉水稻市場價格每斤同比增長0。7元,每畝增收560元。

根據栗子鄉鄉村振興規劃,栗子鄉將建成優質水稻基地1萬畝,示範帶動龍河鎮、暨龍鎮、南天湖鎮、三建鄉等周邊鄉鎮發展優質水稻5萬畝,幫助群眾實現“家門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