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奶牛圍產後期飼養關鍵技術

2023-01-09由 李親愛養殖 發表于 農業

勞下病根能治癒嗎

奶牛生產過程中圍產期是最為關鍵的階段之一,圍產期是指奶牛產犢前後21d內的階段,共計42d,圍產前期是產前21d,圍產後期是產後21d。圍產期奶牛飼養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後期奶牛的健康狀況和初生犢牛的存活率及初生重。如果在圍產期缺乏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技術以及完善的奶牛產後監測手段,將直接導致母牛產奶量和乳品質大幅度降低,而且極易引起奶牛乳房炎、繁殖方面疾病和奶牛酮病的發生。因此,奶牛圍產期的飼養管理水平關係到整個奶牛場的經濟命脈,與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

奶牛圍產後期飼養關鍵技術

奶牛圍產後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溫度、溼度和人為因素),從而導致產後應激,因此要做好圍產後期的管理工作。奶牛分娩後1周內, 飼養上以優質乾草為主, 自由採食, 之後逐漸增加精料,並補充乾淨的飲水和Ca。同時還應加強對奶牛的產後監測,以防止奶牛產後癱瘓的發生。另外,新生牛犢需要及時補充初乳。

奶牛圍產後期飼養關鍵技術

一、奶牛圍產後期的營養需要

奶牛圍產後期的產奶量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直至哺乳高峰期。然而,奶牛分娩後,身體虛弱,食物攝入量驟然下降。為了減少產後能量負平衡,增加奶牛圍產後期日糧營養水平,增加營養供給。

二、奶牛圍產後期的飼養管理

加強產後對奶牛的監測,時刻關注奶牛體溫,如發現任何異常,應迅速按照提前制定好的計劃,進行診斷和治療。

奶牛圍產後期飼養關鍵技術

每天注意觀察牛糞的形狀、氣味和顏色,如糞便伴隨有灰色、稀薄和惡臭,則可能為瘤胃消化紊亂疾病此時要減少精飼料的新增比例。每天記錄產奶量、觀察牛奶顏色、測定牛奶密度。與此同時,每天細心觀察奶牛的乳房和乳頭是否受損,防止奶牛產後乳房炎的發生。產頭胎母牛由於頭胎和泌乳的原因更容易受到刺激,產生應激反應。因此,在生產後應保證產後奶牛生存環境安靜、舒適、溫溼度適宜,避免生人進入圈舍,母牛和犢牛的飼餵工作儘量由同一人完成。

奶牛圍產後期飼養關鍵技術

為了促進圍產期後期的泌乳,可以合理新增精料,並根據乳房腫脹程度調整擠奶次數。圍產期後期,精粗比設定在40:60,防止奶牛過肥,鈣磷比為1。5~2:1,粗蛋白質含量可提高到17%,粗纖維含量為18%~20%。圍產期後期奶牛密度仍低於80%。圍產期後期恢復良好的奶牛,圍產期後可直接轉入泌乳組。

奶牛圍產後期飼養關鍵技術

圍產期、泌乳期以及幹奶期三個時期組成了奶牛的產奶週期。其中所佔比例最少的時期是圍產期,但它對奶牛的生產效能以及繁殖潛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奶牛生產過程中,為提高奶牛產奶量,必須做好圍產期奶牛的飼養管理,根據產奶前後的營養需要和生理狀況,合理配置飼糧,以滿足其在圍產期全部的營養需求,為犢牛的健康出生和泌乳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