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2023-01-04由 大河財立方 發表于 農業

四川省瀘縣在哪裡

【大河財立方 記者 陳詩昂 文 朱哲 攝影】

河南加速對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建設鄭州港、賈魯河航道是重要一環。它也被寫進了河南水運“十四五”規劃。

鄭州12條主要河渠中,10條是賈魯河支流,最終透過沙潁河匯入淮河,因而鄭州市大部分割槽域被劃入淮河流域。

賈魯河有故事,它取自元朝臣名。《河南志》記載,金元以後,因黃河南泛,東京(今開封)“四大漕渠”相繼淤塞,成了不通漕運的城市。元明兩代,為溝通東南漕運,在汴、蔡河流的基礎上開通了賈魯河。

明清之際,發達的水運造就了賈魯河沿岸地區諸多商業城鎮興起,南北兩端代表是朱仙鎮和周家口。公元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湖北人熊廷弼到京參加會試,途經周家口時就寫下了“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的詩篇。

2013年,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鎮政府大院內,發現了1881年時任河南巡撫李鶴年所撰的《朱仙鎮新河記碑》。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認為,由記載可知,明清賈魯河水運不僅承擔了中原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水上聯絡,而且在戰國鴻溝水系、隋唐通濟渠、宋代汴河淤塞失去水運功能後,又一次承擔了溝通黃淮兩大水系的歷史重任。

而乾嘉後,淤塞加上海運發展、會通河開通,南北交通不走賈魯河,逐漸淤廢。清末鐵路開通,賈魯河廢棄。

1989年出版的《河南航運史》記載,1959年,河南對賈魯河進行了綜合治理,是當時水利建設規模較大的工程之一。

但由於河南地處中緯度,因此經常出現乾旱現象,對河南通航河流尤其是上游支流的影響十分明顯。1959年以後,正當河南航運結合水利建設大發展之際,卻又連年遭受嚴重乾旱災害影響。加上其他原因,賈魯河等河道也都因河水枯淺而停航。

改革開放後,河南航道復航工程啟動,進入21世紀河南航運開發建設加速推進,內河復航工程再次啟動。

根據規劃,到2025年,河南航道通航里程將達2000公里以上。

對於賈魯河的復航,陳隆文認為,歷史上中原憑藉優越的地理、水運條件通江達海,隨著一批航道和港口的謀劃,將對新時代中原水運復興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好研究工作,將水運價值可持續性地發揮出來。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賈魯河航道起點,隴海鐵路賈魯河交匯處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復航

鄭州緊鄰黃河,大部分割槽域卻屬於淮河流域。

一是因為黃河在鄭州以下形成懸河,“有流無域”;二是鄭州六縱六橫12條主要河渠中的10條,都屬於賈魯河的支流,而賈魯河最終匯入沙潁河、淮河。

雖如此,但隨著賈魯河在20世紀斷航,過去幾十年鮮有人關注它。

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賈魯河自然也有故事,它的名字便取自元臣賈魯。

2022年開始,人們將不得不重新認識賈魯河。

這一年年初印發的《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樞紐經濟發展規劃》,以及2022年6月印發的《河南省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2022—2035年)》,都明確提出要規劃建設鄭州港、賈魯河航道。

對於建設賈魯河航道,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更願意用“復航”二字。

2013年,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鎮政府大院內,發現了1881年時任河南巡撫李鶴年所撰的《朱仙鎮新河記碑》。碑文記載,賈魯河“往時舟楫暢行,上可抵京水鎮”。陳隆文稱,京水鎮即今天鄭州市惠濟區花園口鎮京水村。從地理位置看,京水村西距花園口渡口不足十里,京水村南2裡左右至今仍有賈魯河河道。

“京水鎮在明清是黃河南岸的著名市鎮,其興起與賈魯河水運南來商品渡過黃河花園口向北輸轉有密切關係。”在他看來,明清兩代賈魯河水運不僅承擔了中原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水上聯絡,而且在戰國鴻溝水系、隋唐通濟渠、宋代汴河淤塞失去水運功能後,再一次承擔了溝通黃河、淮河兩大水系的歷史重任。

同時,他在對明清以來中原水運興衰進行探索後認為,中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及河流格局,不僅是中原地區古代水運興起的基本因素和前提條件,而且也將繼續成為今後復興中原水運的地理基礎。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河南航運史》中的賈魯河示意圖 《河南航運史》是河南省有史以來,第一部專門探索與闡述河南水運交通發展歷史的專著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舊時盛景

賈魯河像一條扁擔,挑起了兩端的朱仙鎮和周家口。

“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是明朝時周口的景象。

1598年(明萬曆二十六年),湖北江夏人熊廷弼到北京參加會試,在途經周家口時看到這裡三岸連起,埠口毗連,桅檣林立,夜晚燈火闌珊,頗有“小武漢”的氣象,不禁發出讚歎。

在陳隆文看來,周家口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三河交匯之處,明清以後憑藉獨特的水運優勢而逐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著名的商業城鎮。但在商業繁榮和城市發展過程中,賈魯河的水運所發揮的歷史作用要遠超過沙河潁河水運。

史料記載,明永樂元年(1403年)決定將都城遷往北京,大批物資陸續北運。而後,淮河、沙河開闢漕運,周家口從此成為北運物資轉漕北京的航運樞紐。成化年間,賈魯河始通周家口,形成三川匯流之勢,商業更趨繁華。

在賈魯河流域繁榮的過程中,朱仙鎮無疑是其中最為著名的。

按清光緒二十四年《祥符縣誌》記載:朱仙鎮,天下四大鎮之一也。食貨富於南而輸於北,由廣東佛山鎮至湖廣漢口鎮,則又不止廣東一路矣;由湖廣漢口鎮至河南朱仙鎮,則又不止湖廣一路矣。朱仙鎮最為繁夥,江西景德鎮窯則器居多耳……

“這說明至少在光緒末年朱仙鎮已經超過了佛山、漢口、景德鎮,而成為清代四大名鎮之首。”陳隆文說。而《朱仙鎮新河碑記》中也提及:“……朱仙鎮百貨充牣會城,因之號繁富焉。”

歷史上的朱仙鎮有多“繁富”?21世紀初,時任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院教授許檀曾以朱仙鎮山陝會館碑刻資料為中心,對清代河南朱仙鎮的商業進行過考察。

根據她的研究,朱仙鎮在經濟上的崛起,與明代中葉賈魯河的修浚密切相關。當時,由於汴河淤塞,河南沒有對外聯絡的水道,嘉靖六年(1527)左都御史胡世寧建議疏浚賈魯河,至九年五月完工,從此賈魯河成為一條溝通河南與江淮的通航水道。

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刊行的商書《天下水陸路程》記有從淮安至開封的水路,這條水道由淮安經洪澤湖入淮河→經鳳陽府、壽州至正陽關納稅後入潁河→溯潁河西北行,經潁上、阜陽、太和等縣入河南→再130裡至周家店(即周口)→從周口轉賈魯河北上200裡至朱仙鎮→在朱仙鎮起車陸路40裡至開封。

萬曆年間的奏報稱:“今自正陽至朱仙鎮舟楫通行,略無阻滯。”

許檀利用實地調查收集的山陝會館碑刻資料,對朱仙鎮的商業發展脈絡、商業結構、商品來源及流通範圍等進行了考察。

考察顯示,朱仙鎮商業以賈魯河的修浚為契機,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開始興起;清康熙、雍正年間該鎮商業發展迅速,匯聚的商人商號已達數百家,但其經營規模似還有限;乾隆年間朱仙鎮商業進入鼎盛時期,不僅商人商號數量超過千家,而且經營規模也明顯擴大。

當時,朱仙鎮的山西商人來自平陽、絳州、太原等府,陝西商人主要來自同州府,尤以山西平陽府曲沃、翼城等縣及絳州商人為多。除山陝商人之外,清代活躍於朱仙鎮的還有安徽、福建等省商人。而雜貨、典當、糧食、菸草、服飾等是構成朱仙鎮商業的主要內容。

根據許檀的研究,彙集於朱仙鎮的商貨中,綢緞、布匹、大米、茶葉、瓷器、桐油等來自江浙、安徽、江西等省,菸草、鐵器來自山西。這些商品除相當一部分供應省城開封之外,其流通範圍包括開封府屬各州縣以及河南北部的歸德、彰德、衛輝、河南等府的一部分,或許還涉及山西南部的部分地區。

“乾隆至道光中葉的100年間,是朱仙鎮商業的鼎盛時期。”這是許檀的結論。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賈魯河航道起點,隴海鐵路賈魯河交匯處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終至湮廢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賈魯河水運的轉折點。

《朱仙鎮新河記碑》中提到,賈魯河“自道光二十三年,河決流淤,屢浚屢塞”。陳隆文在《明清以來中原水運興衰探索》一書中寫道,這一年8月,黃河河口鎮至三門峽區間降了一場特大暴雨,潼關至小浪底河段出現近千年來的最高洪水位。當洪水到達中牟時,“決中牟,水趨朱仙鎮,歷通許、扶溝、泰康入渦會淮”“迨水退之後淤沙深七八尺,甚者或至逾丈,商品全被浸沒”。

許檀經過考察認為,此次受災之後未見朱仙鎮山陝會館重修,“估計此時朱仙鎮商業已大不如前,山、陝商人無力對會館進行修繕了,終成為朱仙鎮商業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時間來到光緒八年(1882年),《朱仙鎮新河記碑》記載了這一年開挖朱仙鎮新河以通漕舟的史實。因賈魯河新河的開挖,賈魯河“水泉流暢,舟行無礙,商賈驟集”,再次獲得短暫的繁榮。

而光緒十三年黃河再次決口,使賈魯河河道淤淺,航行困難,朱仙鎮商業更趨衰落。

“由於黃河在賈魯河所位的鄭州中牟開封一帶多次決溢,奪賈入淮,賈魯河河道從未倖免,多次改徙、淤墊、潰不成形。”陳隆文在《中牟縣誌》中瞭解到,明清以來黃河在中牟縣的決溢、造成賈魯河淤墊的水患中,明代多達18次,清代至1938年也有13次之多,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道光二十三年都屬於特大水。

讓賈魯河水運更加一蹶不振的,是1938年黃河花園口扒口事件,導致豫東損失慘重,中牟“全縣三分之二陸沉”。“每一次黃泛對黃淮平原內河流的影響更為巨大,干支河流或河床改觀或淤塞改道,賈魯河就是其中一例。”陳隆文說。

由於河道變遷,賈魯河不得不多次治理疏浚。根據不完全統計,清代區域性或全線治理達19次,從1706年第一次全河治理起至乾隆中期的1762年的50餘年間治理了10次,但1785年至1892年百餘年間只治理了9次。特別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1948年鄭州解放,黃河在中牟開封一帶潰決多達6次。

“黃水一過,泥沙淤墊,輕者河身淤平,重者高出兩岸,賈魯河漕運之利因河道變遷劇烈而遂告中斷。”陳隆文說。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賈魯河(鄭州段)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治理,再停航

1949年以後,賈魯河也曾經過治理而通航。

比如,1989年出版的《河南航運史》就記載道,在1949年後,作為西接雙洎河深入豫西山區,東通潁河入淮的水運通道日趨重要,航運任務也不斷增大,但在新老河道相交處形成險灘。1951年,組織群眾施工,在河右岸開挖一段長250米、深1。3米的新航道,並向下遊放坡。疏浚後,便利了船隻航行,提高了安全度。

此外,1959年,河南對賈魯河進行了綜合治理,成為當時水利建設規模較大的工程之一。

到1960年,河南通航里程多達6130公里,比1950年增長1。63倍。

然而,由於河南地處中緯度,經常出現乾旱現象,對河南通航河流尤其是上游支流的影響十分明顯。1959年以後,正當河南航運結合水利建設大發展之際,卻又連年遭受嚴重乾旱災害影響。同時由於豫東等地區引黃灌溉水利工程尚未徹底控制與解決河道淤澱和農田鹽鹼等問題,先後停止引水。賈魯河等河道也都因河水枯淺而停航。

“在當時渠化的賈魯河上段,朱仙鎮於1961年下半年剛剛建造竣工的兩隻船,載重量共計60噸,沒有參加一天運輸,河道就封閉停航。”《河南航運史》記載。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可以古鑑今

《河南航運史》開篇提及,河南位於中國的中部,自古就有舟楫往來,航運歷史悠久。北宋以後,雖然由於全國政治中心移出黃河流域,河南航運開始由盛漸衰,但作為聯絡南北交通運輸的樞紐,其作用從未消失。

在古代,河南曾長期是人工運河密集的地方,運河數量之多、流程之長,一度全國居首。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河南航運的發展,一直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互為條件,互相促進。

一條賈魯河,見證多少事

△《河南航運史中》的河南省航道圖

比如,陳隆文所重點關注的衛河水運曾溝通中原與海河流域,賈魯河水運曾溝通中原與淮河流域,淮河干流水運曾溝通中原南部地區,唐白河水運曾溝通中原與長江中游。在這一過程中,沿河商業城鎮興旺,除了上文提及的朱仙鎮、周家口,唐河上游的賒旗店、衛河南段的道口鎮等成為當時著名的商埠。

對於明清中原水運的衰落,陳隆文認為,儘管政治、軍事、經濟等外部條件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過很大作用,但起決定性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水源的豐枯和水量的多寡。

他認為,明清小冰期以來降水量的減少和乾旱化的加劇,造成中原地區諸河流水量的減少和水源的日趨枯竭,從而根本上影響中原地區水運的興衰。同時,在歷史氣候自溫暖向乾旱轉化過程中,中原地區天然森林的減少乃至消亡,也是加劇明清中原地區河流水量減少,並最終導致水運衰落的又一重要因素。

“歷史上中原地區水運的興起、繁榮和衰落,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教訓,時至今日仍有其現實價值。”陳隆文認為,首先,中原地區位居“天下之腹心”的地理形勢和河流格局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也將繼續成為今後復興中原水運的地理基礎,這一點至關重要。其次,包括中原水運網路在內的整個東亞大陸的水系,自古以來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歷史發展程序中,東亞大陸各方面的聯絡和發展都曾受益於此。因此,應在條件適宜的部分地區率先實現若干河流乾支水系的連通,為以後實現東亞大陸水網的全部溝通創造條件。最後,復興中原古代水運,實現中原水網的全面溝通,其核心在於擴大水源和增加水量。

陳隆文在2017年便認為,在全面推進中原水運建設的過程中,第一,應將中原水運建設納入到未來國家水運發展戰略的整體佈局中進行籌劃;第二,實施重點流域的開發,打通中原地區通江達海的新水路;第三,在重點流域的水運開發過程中,應著力構建現代中和運輸體系,建設流域水運中心城市;第四,要做好中原水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第五,廣闢水源,努力改善中原地區植被狀況,增加水系水量,從根本上改善中原地區的生態環境,這是目前最佳化中原水環境並實現中原水運事業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

對於賈魯河將復航的訊息,陳隆文受訪時說,這對新時代中原水運復興具有現實意義,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好研究,將水運價值可持續性地發揮出來。

責編:高帥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