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防震減災故事|為百姓,“築”好生命庇護所

2023-01-03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農業

求發芽率為什麼要百分之百

防震減災故事|為百姓,“築”好生命庇護所

當地震來臨,人們從滿目瘡痍的家園潮水般撤離時,總有一群人向險而行、迎難而上,第一時間到達地震現場開展應急救援。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恢先地震工程綜合實驗室副主任曲哲,就是這樣一位致力於防震減災事業的“逆行者”。

一定要讓建築真正成為生命的庇護所

2008年汶川地震,在每個人心裡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彼時,曲哲正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課題正是建築抗震。

汶川地震造成的大量建築瞬間被摧毀,成千上萬鮮活生命被吞噬,對地震科技工作者來說,在傷痛之外,更有一種使命在肩、責無旁貸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一定要做好建築抗震工作,讓建築為人們抵禦災害,真正成為生命的庇護所。”曲哲再次堅定了投身國家防震減災事業的決心,矢志踐行“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的信條。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曲哲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赴日求學,踏上了防震減災的探索之路。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作為國內唯一以地震工程學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公益性科研院所,無論是嚴謹、求真、博學、創新的學術氛圍,還是忠於祖國、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都與曲哲的追求“不謀而合”。

心嚮往之,行必將至。2012年底,曲哲毅然放棄原本擁有的更好的就業環境和崗位安排,來到“冰城”哈爾濱,加入研究所,立志做披荊斬棘的先行者、甘為人梯的鋪路人。

防震減災工作難度大、責任重,難出顯績。一代又一代工力所人接續奮進,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開拓創新、求真務實、攻堅克難、堅守奉獻”的防震減災行業精神。他們偏居一隅,潛心鑽研、永不言棄,用“板凳能坐十年冷、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毅力和決心,為祖國防震減災事業不懈奮鬥。

正是這種精神底蘊,成為曲哲砥礪奮進、篤行不怠的不竭動力。

哪怕山高路遠,也要一往無前

防震減災故事|為百姓,“築”好生命庇護所

2013年,曲哲在四川蘆山地震現場測試村鎮房屋動力特性

2013年蘆山地震,曲哲第一時間奔赴地震現場,開展應急救援、建築物安全鑑定、災害評估和工程震害科學考察等工作。他和同事們一起,走進佈滿裂縫的房屋,爬上搖搖欲墜房子的屋頂,穿過落石不斷的山路……為了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他們無數次行走在“鋼絲繩”上。

當災區群眾安睡時,他們在整理白天蒐集的資料;當晨曦微露,他們已翻過一座山頭,開始新一天的災害評估。為了給防震減災事業創新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曲哲毫無怨言,他說:“只有深入建築震害現場,才能發現有價值的震害資料。哪怕山高路遠,也要一往無前。”

2015年尼泊爾地震發生後,我國立刻對其進行援助。曲哲作為災情評估團隊成員,飛赴異國他鄉。當地落後的衛生條件和基礎設施,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不少挑戰。駐地停電、汽車拋錨是家常便飯,房間裡壁虎、蜈蚣出沒司空見慣,還要忍受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但噹噹地群眾把他們的辛苦付出看在眼裡、贊在心裡,隨時隨地向他們豎大拇指時,曲哲真切地感受到:“身後是強大的祖國,眼前是有意義的工作,人生何其榮幸!”

防震減災故事|為百姓,“築”好生命庇護所

2015年,曲哲在尼泊爾地震現場考察房屋倒塌震害。

2010年,曲哲率先將留日期間參與研發的鉸支牆-框架新型減震結構體系引入國內。這種高效能的新型結構體系可以有效防止建築在地震中發生薄弱層倒塌。但是科技創新絕非易事,引入的新型減震結構在國內遭遇“水土不服”。面對挑戰,曲哲帶領研究生依託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重點實驗室的先進設施,廢寢忘食、集中攻堅,不僅破解了難題,完成了多項高難度大型結構實驗,還將成果成功應用於國內多項抗震加固改造專案,多項科技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在科技創新的陡峭山路上摘得累累碩果。

在孩子們心裡種下防震減災的種子

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創作對業務能力要求高、耗費精力大,又很難見到實質性成果,大多數人不願投入太多精力,但曲哲不這麼認為:“如果能將晦澀難懂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是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的有效途徑。”

曲哲將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相結合,利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不同傳播優勢,運用公益設計、現場講解等多種形式,積極傳播地震工程和結構工程等相關科學知識。他的“哲設計”創作,透過對2011年東日本地震,2015年尼泊爾地震,2018年臺灣花蓮地震、日本大阪地震和美國阿拉斯加地震中的典型震害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傳播,深受讀者喜愛。

防震減災故事|為百姓,“築”好生命庇護所

2019年,曲哲在第二屆韌性城鄉與防災減災論壇上主持分會場報告。

曲哲認為,孩子是科普工作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在孩子們心裡種下一顆防震減災的種子,會慢慢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2016年,曲哲為北京“小蘋果樹學堂”創作設計並主持建造了可移動的房子“果盒”,應用了全裝配式結構、可開啟天窗、被動隔熱等先進建築技術,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科技的魅力。2018年紀念汶川地震十週年之際,他出版了原創地震科普繪本《震振震:房子為什麼搖晃》,讓孩子們在互動遊戲中瞭解地震、共振和抗震,中國青年網、科技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為繪本刊發專稿,收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無論是對地震領域的科學研究,還是對防震減災的科學普及,在他眼裡,“與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息息相關的事,都是天大的事”。

這些年,曲哲主持了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專案、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專案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專案,發表了百餘篇學術論文,出版多部專著、譯著,並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這些成績為他吹響了繼續勇攀科學高峰的衝鋒號,也鼓舞著一代代心懷“國之大者”的防震減災科研工作者們奮力開拓更加璀璨的星河。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曲哲是這樣,一代代地震科技工作者也是這樣,他們秉持著“求真”的科學精神,既敢為人先、攻堅克難,也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為推動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的創新發展,矢志不渝奮鬥在路上。

防震減災融媒體工作室 出品

防震減災融媒體工作室 出品

央視網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