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2023-01-01由 童行書院 發表于 農業

因為被威脅而害怕怎麼辦

本文看點:

今天的文章將為大家解讀以下四個問題:

1。 孩子之間的“言語威脅”現象普遍,並不是個例

2。 “潛在”霸凌者“的成因

3。 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潛在“霸凌者”

4。 當自己的孩子被“霸凌”該怎麼應對?

希望能夠讓大家有所收穫~

昨天我見到了許久不見的表妹,我們兩個的孩子都差不多大,正值幼兒園中班。聊到孩子的生活,她向我吐槽了最近讓她感到非常頭疼和難以解決的問題。

她說,她的女兒糖糖在幼兒園有一個好朋友,也是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經常會對糖糖說:

“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不跟你玩了!”或者“你把這個給我,不然我就不和你玩了。”

並且這個小女孩還會聯合其他孩子,讓其他孩子都不要跟糖糖玩,孤立她。

糖糖大部分都順從了,但是感覺非常委屈和難受。

表妹說,她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覺得小孩子之間的事情可以自己去嘗試解決,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她也經常會對糖糖說:沒關係,她不跟你玩,你就找別人玩,或者自己玩唄。

但是沒有太大的效果,糖糖還是非常難過,甚至都不想去學校了,回到家情緒低沉,有時候會哭起來,回到學校還是忍不住要找那個女孩玩,有時候也會聽她的話委屈自己。

“你說是為什麼呢?她為什麼還要找那個孩子玩呢?哎,大人講的這些孩子做不到呀,該怎麼辦呢?“表妹非常無奈地跟我說。“你說現在的小孩這麼小,才5歲多,怎麼就學會了這麼有心機的方法去操控別人呢?簡直不可思議。”

表妹說她還嘗試跟老師去溝通,想要老師幫忙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老師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過小孩子之間互相逗著玩而已。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其實這種情況,我女兒小米也遇到過,而且情況簡直如出一轍,兩個孩子的話好像複製貼上一樣,雖然這兩個孩子生活在兩個城市,互相併不可能認識。

小米上的是蒙氏混齡班,有一個年齡比她大一歲的女孩,曾經用同樣的方法,在郊遊的時候把她幾百元的照相機要走了,用的就是這句“

如果你不給我你的照相機,我以後就再也不跟你玩了,我也不會讓其他人跟你玩了。

我當時也是有點生氣的,有點氣孩子的懦弱,但是回頭想想,這件事情也許錯並不在孩子。

孩子長到五六歲,對於社交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他們強烈地想要融入集體,參與集體活動,對於同伴的重視程度也會比三四歲的時候增加很多。

所以,當你對孩子說:“那你就不要跟她玩,跟別人玩。”通常是很難起效果的。

因為相比一個玩具,孩子更重視的是一個朋友,也就是失去朋友的恐懼,遠遠戰勝了失去一個玩具的恐懼。

而且對於孩子來說,再結交一個新朋友,不太“社牛”的孩子可能不是那麼有信心,他們可能顧慮重重。“萬一沒有交到其他朋友呢?”“萬一別人也不跟我玩呢?”。所以通常情況下,面對這樣的威脅,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委曲求全”,順著那個孩子的要求,以求得穩定的“友誼”,以免被“孤立”。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我也漸漸發現,生活中,會有很多孩子會使用這樣的“伎倆”,用語言來威脅其他孩子,以達到自己想的目的。有點像低幼版本的“PUA”。這似乎是一個有點“普遍”的現象,而非個例。

儘管這種孩子們之間“輕量級“的”小摩擦“,和真正的“校園霸凌“的嚴重程度還有一定差距,但是誰也不能保證,未來不會演變到這種程度。因為其核心和本質都是類似的,那就是“掌控”和“操縱”。

有的孩子在不斷的使用這些方法的時候,已經非常敏銳和擅長捕捉其他孩子的弱點:其他孩子最恐懼什麼,最害怕什麼。然後利用他人的弱點掌控,威脅,就能達到要求對方“聽自己的話”目的,從中獲得精神上的力量感和實際中的好處,比如,小小孩的玩具,再到大點可能涉及錢財……並且從操控他人的行為中,獲得當統治者般的快樂。

最近國內就有一個童星因為遭受校園霸凌、言語羞辱和群體孤立,從6樓一躍而下,意圖自殺。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有些霸凌,不需武力,只是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地口頭攻擊、無視、排擠、嫌棄,就足以摧毀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這種行為變成群體性行為之後,弱勢的孩子更感覺無助和如墮深淵。

孩子們這樣做,有時候可能只出於好奇,從眾,或者好玩,看似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就會給同伴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所以,在大人看來似乎無關痛癢的“威脅”,對於同齡小朋友來說,是很有“殺傷力”的。

當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孩子“威脅“了,該怎麼辦呢?

在聊“我們應該怎麼辦“之前,我想先聊聊,“為什麼”。

為什麼本來應該天真無邪的孩子,會這麼有“心機”,會使用“手段“來達到一些目的呢?是天性使然嗎?

其實想一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來自於大人的影響。

這樣的小朋友,估計身邊也常常會有大人有會說類似的話。

比如“你不聽媽媽/爸爸的話,我就不給你買冰淇淋了”,

“你要聽我的話,我才帶你去遊樂園”,“你要是不聽話,我就把你扔在路邊,你別跟我回家了。”

老師也有可能會說:“你們不聽話,放學都別回家了都在幼兒園待著。”

正因為大人平時對孩子經常使用這種隱形的威脅方式,以期待小朋友能順著自己的意思來。小朋友自然而然也學會了這種方式。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小朋友對比大人是力量弱小的,但是他們本身也渴望力量感和操控感,當自我的操控感被大人剝奪了,就有可能向外去尋找這種力量,向身邊看起來比自己弱小的孩子那裡,找到能夠“掌控”他人的快樂。

成人之間不太會這樣直接地使用類似的語言,因為這其中不平等和威脅的意味非常明顯了。

但是總是有很多大人,覺得這樣對孩子是理所當然的。

憑什麼呢?只因為孩子比我們弱小?只因為這樣省事嗎?

這種看似“教育“的方式,其實是有很大隱患的。這也是在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潛在”霸凌者“的過程。

當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孩子也自然會認可和吸收,只要自己強大,就可以“操控“其他人,就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當然,家長慣用“威脅”方式,最大的受害者可能還不是別人家孩子,而是自己孩子本身。

當所有事情都是用“威脅”或者“獎勵”來驅使,孩子的自驅力自然就沒有了。

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講道理,要制定好規則和自由的邊界。

而不是為了圖省事,就隨便把威脅的語言拿來用,以期待達到立杆現影的效果。這是會有非常多的長期隱患的。

我自己也從不使用這種方式跟孩子溝通,時刻警覺著,不要讓這樣的話語脫口而出。

你會發現,那些十幾歲的很兇殘的“霸凌者”家裡大多是沒有給到孩子“平等和尊嚴”,以及“無條件的愛”。

就像電影《少年的你》裡面的校園霸凌的施暴者魏萊。

她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學習好長得漂亮。但是內心卻極度陰暗。

他的父親一年多沒她了,他的母親始終覺得她很好,對她缺少實質性的瞭解和關心。魏萊的內心有一塊是缺失的,她極度渴望父母的關注,但卻求而不得。最終她滑向了深淵,越滑越深,直到最終死去。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當孩子缺乏家庭的引導,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們就會變得性格冷血和冷漠,缺少同理心。他們會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透過打壓別人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僅因為他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也因為他對作惡毫無自控力。你不告訴他那是惡,他能把別人逼死;你不告訴他要反抗,他能被別人逼死。”

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好的,建立正確的三觀和是非觀。一方面教育孩子不可以這樣對待別人,同時,也能幫助孩子識別出來,別人這樣對待自己也是不對的。

外部的大環境很難改變,當我們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告訴老師,有的老師並不覺得不是太大的問題,可能不重視。

找別人家家長,應該怎麼說,溝通起來似乎又有點“小題大做“了,顯得自己家太矯情,畢竟也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

首先,還是要先區分嚴重程度

,孩子遇到的是哪種情況,比較輕微的,就比如語言威脅,“你不……,我就不跟你玩了”。這種情況下,可以嘗試跟老師溝通,希望老師能教導小朋友不要使用類似的語言,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但是老師的教育理念和看待此時的態度不一樣,如果願意重視更好,不願意不當回事的話,可能一時半會也比較難以改變。那更多的就需要自身家庭來做更多工作了。

當孩子想向你傾訴的時候,首先要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

我曾經有一次在小區裡看到一對父子。小男孩對爸爸說:嗚嗚,他們不跟我玩了。

爸爸恨鐵不成鋼地大聲對兒子說:

“怕什麼,他們不跟你玩,你也別跟他們玩就行了!”

男孩怯懦地哭了,小聲說道:“可是……可是我想……跟他們玩。”

爸爸更生氣了,對著兒子訓斥道:

“看你那個慫保樣。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就你這樣,誰會喜歡跟你玩。”

男孩哭得更兇了……

當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或者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向自己最信任的爸爸媽媽求助,是為了獲取安慰和幫助,而不是冷嘲熱諷。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並安撫孩子的心情,告訴孩子:

“寶貝,你很好,同學們不跟你玩,可能只是還不夠了解你。”

更不能一味地打擊孩子:“就你這樣,誰都不願意跟你玩。”這樣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很糟糕,變得更加孤僻和自卑。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其次,如果孩子被威脅,可以告訴孩子可以這樣回擊:“你這樣說只是想威脅和操控我,我也不跟你玩了。”

但是不併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按照父母說的去做。

這種情況下也不要去指責孩子。可以主動幫助孩子尋找其他夥伴。比如在班級裡尋找性格不太強勢的孩子約著週末一起玩,讓孩子能和其他性格比較相合,並且兩個家庭教育理念又比較一致的家庭的孩子,建立比較深厚的友誼。當孩子不落單的時候,也就不那麼恐懼來自另一個孩子的威脅了。

第三,告訴孩子,關於友情,我們不能強求,不需要硬湊。

小朋友們有選擇朋友的權利,你也有拒絕別人和你玩的權利。

和喜歡你的人在一起,才是愛自己。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付出時間和真心,咱們也要教會孩子識別真正的友誼。

所以當一個小朋友的做法讓你覺得很不對,很不舒服的時候,你可以嘗試溝通和修復,不需要一味地忍讓和妥協。如果溝通沒有效果,可以再尋找其他的夥伴。你的感受非常重要,你也有選擇朋友的權力。而且交朋友沒有那麼難,爸爸媽媽也會幫助你的。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多創造讓自己家孩子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機會。

當交朋友的經驗積累的越多,孩子也越能夠區分什麼是真正的友誼,什麼是控制和威脅。也不太懼怕自己“失去這一個朋友,自己就再也沒有朋友了。”

但如果孩子真正遇到了比較嚴重的“校園霸凌“事件,長期並且又有惡化的苗頭,對孩子的身心可能會有很嚴重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就不是單單家庭力量就能夠解決的了。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一起努力去遏制情況進一步惡化。

大多數情況下,年齡小的小朋友之間遇到的問題可能沒有那麼嚴重,他們的友誼也不是那麼穩定,可能今天友誼的小船就翻了,明天又和好了。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我們過度干預。

作為父母,我們更重要的是保持和孩子良好溝通和親子關係,他們提供一個穩定的避風港,給孩子充足的愛,自信心和安全感,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願意來到家這個避風港,向你傾訴和尋求慰藉。

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情況和他們所處的困境,才能更好的給與幫助。

當孩子被“威脅”時,應該教他如何迴應?

孩子們的世界很複雜

由於對世界尚未建立健全認知,他們很容易收到傷害

甚至,會從被霸凌者,慢慢變成霸凌者

作為父母,我們該做什麼呢?

我們該加強親子聯結,保持和孩子親密的關係

給孩子堅實的後盾,和正確的引導

體驗「不焦慮父母俱樂部」

學習更好的和孩子相處方式

作者 | 畫錦堂

生活在澳洲的心理學博士,希望和女兒共同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互動話題

你的孩子有遇到過“霸凌”這種情況嗎?你又是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的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轉載 | 後臺回覆“轉載”,獲取授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