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2022-12-31由 混子財經 發表于 農業

相對優勢度怎麼算

引言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關稅同盟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維納在1950年發表的一份論文中所提到的國際關稅與國際貿易政策問題。透過與許多成員國之間簽署各種合同,為了進一步增進成員國間的貿易關係,促進經濟一體化,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將統一且或為零。

關稅同盟理論

在對待非成員國時,一般會統一同意對該國徵收更高的關稅。這個理論從歐洲開始應用,然後傳播到世界各地,在經濟意義上,同盟國之間會變得很好。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一般來說,關稅同盟有兩個含義: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

簡單來說,聯盟國彼此之間採取自由貿易政策,互利互惠,但對其他的非聯盟國家則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歧視性的貿易保護會嚴重阻礙正常、合理的國際貿易行為。

透過自由主義交易與保障主義交易的結合,就能夠達到

“交易創新”和“交易轉化”的效果,兩者效應的相對應強弱作用是關稅同盟的決定性因素。

社會福利水平下降,國家原有的貿易方向發生轉移,貿易轉移效應隨之產生。結盟各國相互之間通常會達成較多協定,

而東盟國家基本協定的主要內涵則包括到所有對國際貿易有重大影響作用的費用和限制。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各個國家相互之間的國際關稅聯盟,儘管在其內容形式上也各有雷同之處,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內涵性質上也不相同。前者則是屬於防禦性的;但後者即為競爭性質的,目的是讓新加入聯盟的各國,在互相競爭市場的強大貿易戰中,可以佔據更有利於的戰略地位。

東盟成員國與中國同樣都是發展中國家,建立自貿區、響應

“一帶一路”的號召等行為,均意味著其聯盟對中國市場和與中國發展長期貿易合作伙伴的重視性。

要素稟賦理論

要素稟賦理論,最初的創立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該學說又被稱之為

H-O

模型。它突破了斯密與李嘉圖貿易論的束縛,指出工業生產必須有許多要素,而勞工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他們還指出如果產品的型別差異,那麼企業生產銷售商品中對勞力、土地、資金等的總量配置需求也是具有差異性的。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資本密集型的商品生產往往涉及較高的技術,因此必須投入更多的製造機器和資金

;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中通常含有大批的手工作業,所以產品通常要求更多的勞動者。另外由於不同發達國家中各種產出基本要素的總量差異,所以一些發達國家資金比較豐富,一些發達國家剩餘勞動力也很多。

各個大國都應集中精力專業化製造自身要素總量較為豐富的產品。這是因為製造基本要素的價值總是和使用數量成反比,

而當一國集中製造對自身最豐裕基本要素的大規模製造就能夠減少成本,自然產生價格優勢。

不過此學說並未顧及到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還假定世界各國並不具有貿易限制,與現實社會相去更遠。

從歷史上看,中國和中亞、東盟國家互相一直保持著較為緊密的文化、經濟交流。

東盟十國中,緬甸、寮國和越南均與中國存在共同邊界,泰國、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汶萊與中國共處東南亞板塊,地理位置相距不遠,但要素稟賦存在較大差別。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在於東南亞的熱帶氣候能夠盛產熱帶水果,熱帶農產品的貿易逆差很難縮小。長期以來,由於受資源稟賦的因素影響,人力資源、資金限制、技術水平等客觀條件的制約,

中國農產品的產業結構一直處於單一模式,部分農產品的價值鏈較低,嚴重缺乏競爭力。

透過利用好

“一帶一路”帶來的資本擴張、人員素質的提高、科技水平的進步,以及進一步投入研發和倡議國家緊密合作等因素的複雜運作,中國科技水平的發展與被“一帶一路”國家認可將會大大提升中國農產品質量的可信度與受歡迎程度。

同時,低成本、高質量的農產品可以促使中國在出口方面與國際市場競爭,與發達國家爭搶更多的東盟市場進口份額,達到促進中國向東盟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目的。

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奠基石,由英國產業革命前期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並開創。他一度支援工業資產階級,為工人階級發聲,並發表了《國富論》,支援自由貿易,是自由貿易主義的創始人和重要推動者。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絕對優勢學說也

叫作

絕對成本說,亞當斯密經過對一個國家裡不同的工作職位以及不同的工種分配狀況的分析,終於找到了具體的分配原則。

所謂的絕對成本,指的就是兩個國家制造同一類產品時所消耗的勞動成本之間存在著絕對的不同,

也就是說二者所耗費的勞動生產成本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國家往往以絕對的經濟優勢而落後於另一國家,因此二國之間具有著絕對的差距。

亞當斯密指出,各個大國對一個特殊商品均具有適宜該商品生產的絕對優勢條件,而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成本也肯定小於世界其餘的各國,所以如果各個大國均運用本國的這種具有優越性的商品生產條件去實施專業化大商品生產,把生產的商品在全球範圍內加以交換,

就對雙方均有益,所以各個大國均節約了生產成本,也就均產生了絕對效益。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由此可見,社會分工有著巨大的經濟意義,透過社會分工,勞動生產率獲得了提升,而透過國際交換,各個國家的社會財富也獲得了增加,最終社會分工中的各個國家也都從國際交換中受益。

絕對優勢的情況是在國際貿易中的一個特例,

即各個發展中國家都有著不同的相對優勢。這個理論並不存在普遍意義,只是說明了各個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產品上都各自存在著絕對主導地位,所以具有一定侷限性。

即如中國對東盟出口農產品的過程中,熱帶水果及農作物等處於絕對劣勢,而東盟國家在該產品的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將推動世界各個國家在各自絕對優勢的產業貿易中實現更大的國際效益,對中國和東盟成員國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但在國際貿易中,有時還會發生某個國家在所有行業中都處在劣勢地位,

這時的絕對優勢論就無法解釋這個情形,因此必須使用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論。

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所闡述的相對低成本貿易理論,後又被學者們稱之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距今已有

240

年,但仍被認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

比較優勢也可描述為:在兩個國家之間,勞工生產力的差別並沒有在所有商品上都是公平的。

各個發展中國家均應集中製造和產出具備相對優勢的商品,並大量進口商品具備相應優勢的商品(即二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各方都有可能節省剩餘勞動力,進而達到透過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比較優勢理論有著嚴密的理論前提,不同的國家,兩種產業或不同種基本要素;國家之間也存在一些特徵差異;世界的比較利益的動態和靜態不變化的,因此不會產生大規模社會經濟;

自由貿易,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下實現的,以物物交易的市場經濟形式。

生產要素在一國境內能夠自由流轉,但在中間則無法流轉;不存在科技進步,資本積累與社會經濟發展。

其實,我國的田忌賽馬故事中就體現了這一點的相對優勢原理。

比較成本學說在歷史上也起了重要進步意義。這給自由貿易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石,也推動了當時英格蘭的資本積累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

“穀物法”廢除,這是十九世紀以來英格蘭自由貿易政策中所獲得的最了不起的勝利。

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有哪些,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

同時,根據其結論進行推導,兩國比較優勢差距越大,則貿易的空間越大。

它還指出無論一個國家發展狀況如何,經濟水平是好是壞,都可以根據該理論確定自身的優勢。

就算一個國家在全部出口商品的製造上效率都不高,也能夠從劣勢商品生產中發掘出較有優勢的商品生產。

如果世界各國在商品生產製造過程中,都只製造各自擁有優勢的商品生產,再經過交換就能夠用相對少的生產資源

,得到比在封閉經濟時使用數量更多的商品生產,這一方面節省了總的生產資源外,還能夠增加雙方的總可消費數量。

結語

總的來說

,企業產品優勢和生產成本的差異是由勞動生產率差異而導致的,因而每個國家都應該致力於提高勞動者的產出效益,以節省工作時間,即用最少的勞力耗費獲得最高的社會經濟績效。按照這種理論,當前的國際貿易問題應該主要出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