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宣部文改辦原副主任高書生:文化數字化核心是打牢“底座”

2022-12-30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農業

歇打幾個數字

封面新聞記者 邵萌 實習生 高歆珺

“2022第五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日前舉辦。中宣部文改辦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高書生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技術路線與中心環節”為題,對國家文化數字化相關問題進行了剖析。

中宣部文改辦原副主任高書生:文化數字化核心是打牢“底座”

5月22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佈、邏輯關聯、快速連結、高效搜尋、全面共享、重點整合的國家文化大資料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要想實現上述目標,最核心是打基礎,形成文化數字化‘底座’。”高書生指出,《意見》中明確了技術路線,可用兩個關鍵詞概括:國家文化專網和標識解析體系。《意見》提出,依託有線電視網路設施、廣電5G網路和互聯互通平臺,形成國家文化專網。“國家文化專網不是重複建設,是依託現有基礎或設施形成,主要功能包括接入服務、儲存服務、算力服務、分發服務。”

他表示,《意見》中提出依託資訊與文獻相關國際標準,在文化機構資料中心部署底層關聯服務引擎和應用軟體,這是標識解析服務。“依託資訊與文獻領域相關國際標準,指的是我國主導建立的一項國際標準,就是資訊與文獻領域中的識別符號國際標準,第11項國際標準關聯識別符號,簡稱140。”他表示,這項標準既有標識功能,也有解析功能。

《意見》還提出,有線電視網路中要部署提供標識編碼註冊登記和解析服務技術系統。“也就是說,整個標識解析要在兩個地方部署,一是文化機構的資料中心,另一個是有線電視網路。部署完就形成了文化數字化‘底座’,這個‘底座’就是國家文化專網和標識解析體系的兩個部署。”高書生表示,“底座”打完後,文化機構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就可獲得文化數字化服務。

他指出,數字化時代,要素核心是資料。《意見》提出,關聯形成中華文化資料庫,具體來說一是彙集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資料,二是採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資料,三是貫通已建或在建文化專題資料庫。

“下一步,最核心問題是把它關聯起來。”高書生介紹,文化數字化核心要素是生產力,生產力形成是資料關聯。大量資料有了,如何關聯起來,可能是下一步最重要的一個生產方式。“關聯鍊形成是自下而上的過程,資料關聯是核心生產力,如果資料為文化賦能,文化為資料增值,資料只有挖掘內涵,才能成為生產要素。資料關聯是核心生產力,關聯資料就形成了核心資產。”

《意見》提到,推動文化機構將文化資源資料採集、加工、文化與資料服務納入經常性工作,將凝結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識的關聯資料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高書生表示,資料採集、加工、文化與資料服務都需要創造勞動,勞動創造價值,凝結著勞動價值的關聯資料能以貨幣計量和量化,最後的關聯資料透過交易變現帶來收益,實際上就把資料轉化為資產。

本屆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江蘇文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