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讓觀眾親臨“現場”

2023-01-24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農業

0下5度能種明日見嗎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讓觀眾親臨“現場”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讓觀眾親臨“現場”

▲“小小考古人考古盤龍城”社教活動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供圖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長江流域已知等級最高、遺蹟最豐富的商代前期遺址,距今已有約3500年曆史,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隨著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開放,盤龍城遺址逐漸成為武漢城市的金色名片,在網路平臺掀起了“網紅效應”,是武漢文化旅遊的熱門“打卡地”,吸引全國各地觀眾前來遊覽參觀。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讓觀眾親臨“現場”

作為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管理機構,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秉承新發展理念,博物院深入挖掘遺址內涵,不斷加強考古成果的轉化、闡釋與傳播,架起公眾與考古之間的“橋樑”,致力於打造一個集遺址保護、文化展示、旅遊休閒、教育科研於一體的創新型博物館,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

據介紹,自2019年對社會開放以來,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接待觀眾240餘萬人次。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讓觀眾親臨“現場”

▲“綠松石主題”系列講座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互動區設有授課教室、休憩長廊、文創商店、模擬探方、製陶作坊,市民可在此體驗模擬製陶、考古發掘、商代盤龍城先民的生活。每年開設超30場流動展覽,將盤龍城文化、青銅器文化、武漢歷史等主題展覽送進社群、學校、農村。為學校開展特色課程,例如“我的家鄉盤龍城”“武漢歷史從這裡起步”等。培養社群志願者,提升公眾參與度,增進居民和館方的交流理解,提升全民文物保護意識。

“館、址一體的運營體系,開創了我國遺址類博物館展示的新模式。”上述負責人說,該院設定了“博物院—遺址區”展示參觀路線,既以文物展覽激發觀眾對盤龍城的興趣和認知,又以遺址展示讓觀眾親臨現場,加深對盤龍城文化的認同。

此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將科技創新落在實處,打造全場景智慧文旅,以科技手段“復活”古老文明,提升“雲服務”水平。近年來,該院搭建了智慧博物館、考古數字化管理平臺、AR智慧導覽、遺址全景展示、數字展廳等多種智慧平臺,大大提高了博物院工作質量,也豐富了公眾參觀的互動新體驗。

在與公眾的互動上,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緊抓“公共考古”和“盤龍城文化”兩大主題,開發線上、線下多樣化的社教活動。其中,“小小考古人考古盤龍城”系列活動,依託上千平方米的互動區,打造科學有趣的模擬考古體驗,配合專業考古人授課、資深講解員解讀,形成囊括“田野勘探”“考古發掘”“泥條盤築”等系列體驗課程,成為武漢市知名研學品牌。

自2019年開放以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已圍繞考古、製陶、商文明三個主題開發了8門社教課程,立足於以盤龍城遺址為主的商代文化,專注體現遺址類博物館的特色,根據展覽涉及的盤龍城考古研究史、盤龍城製陶文化及商代先民生活習俗等內容,開展相關課程和實踐內容。課程制定了展廳參觀—教室授課—探方發掘流程,授課內容經過考古專家把關,嚴格保證課程質量,做到寓教於樂,“學有所得、玩有所樂”。根據不同受眾、不同需求開展節假日特別活動、親子益智類活動、及“童心繪城”“尨尨家的寶貝”“我心映我城”等常設性教育專案。

為進一步挖掘學術深度、拓寬闡釋廣度,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推出“盤龍城論壇”,定期邀請考古文博專家為觀眾帶來最前沿、最權威的研究成果分享。自開講以來,每期座無虛席,線上直播熱度頗高,引發文博愛好者廣泛關注和參與。

致力於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宣傳盤龍城文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以“網際網路+博物館”理念,實行“兩微為主、多線發力、全面解讀”的多渠道宣教策略,各渠道線上科普欄目廣受好評,吸引不少忠實粉絲。

據介紹,下一步,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擬將李家嘴貴族墓葬區、小嘴鑄銅作坊區等作為展示提升的重點,活化歷史場景,真實、科學地呈現盤龍城遺址本體展示內容,力圖更生動全面地向公眾闡釋遺址的文化內涵。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讓觀眾親臨“現場”

▲《中國文化報》11月3日第8版

編輯/楚小遊

編髮/湖北文旅之聲

-

-

本公眾號為公益文旅宣傳,如有圖片侵犯您的權益,請致電刪除。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化歷史場景讓觀眾親臨“現場”

【來源:湖北文旅之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