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讀“典籍” 品“詩畫” 賞“好戲”

2023-01-21由 大眾網 發表于 農業

稻田的風景作文怎麼寫

讀“典籍” 品“詩畫” 賞“好戲”

宋代名畫《落花游魚圖》中,一尾尾游魚在技術加持下恣意遊躍、活潑自在,為古樸的水墨畫平添幾分靈動;撒貝南隔空對話女史家班昭,用戲劇的方式真情演繹班家兩代人接續修撰《漢書》的故事……近期,《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詩畫中國》《拿手好戲》等文化類節目持續熱播,透過多種創新形式解讀傳統經典,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與發揚。

“活起來”的詩與畫

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近日播出了第五期節目,“高科技+好表演”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個“神仙舞臺”,在詩畫對談中呈現歷久彌新、含蓄雋秀的“中國美”。

《出水芙蓉圖》頁、《牡丹二十四種圖》卷、《落花游魚圖》卷等名作採用“沒骨法”的繪畫技巧,《長江萬里圖》卷以水墨勾勒出浩渺的長江之景,宋人《摹顧愷之斫琴圖》卷以“高古遊絲描”將斫琴師儀態動作清晰描繪……古人筆下的氤氳丹青在現代視聽技術的演繹下一點點變得立體、生動、鮮活,“活起來”的詩與畫用影像表情達意,在技術賦能下成就當代中國式意象美。

中國傳統詩畫的特點是“寄情山水,志存高遠”。透過詩畫經典作品普及文化知識、引發文化興趣、凝聚文化自信也是《詩畫中國》的重要功能之一。周敦頤在《愛蓮說》裡表達的對君子之風的追求,嵇康在《琴賦》中透露出的“斫琴的本意是斫心”的修煉之法,趙芾在《長江萬里圖》卷中展露的對壯美山河和長江兒女的熱愛……節目透過一件件藝術珍品引申出古代文人的生平事蹟,進而展現他們畢生追求的剛正氣節,解讀中國文人的風骨與神韻,看到他們“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非凡氣度。

戲劇演繹傳習文化典籍

近日,《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播出了第二期節目,“當代讀書人”撒貝南跨時空對話女史家班昭,探尋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著書故事。

節目首度從女性視角切入,以班昭為主線串聯起班家兩代四人圍繞《漢書》跌宕起伏的命運,以及班昭從懵懂少女成長為一代大家的故事,展現出中國曆代史學家代代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節目尾聲,老年班昭與兩位兄長用一生所守告慰去世的父親,跨越時代的情感共振讓眾人瞬間熱淚盈眶。如同節目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編審張欣所說:“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優秀歷史文化始終是我們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

以戲劇化的傳奇敘事展現典籍背後的故事,使得每一期節目播出後都會掀起一股“典籍熱”,也誕生了許多新時代的“典籍故事”:9歲小學生將孫武20多歲隱居茅屋完成《孫子兵法》的熱血故事寫進作文;農學專業大學生看到《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年輕時躺在稻田裡發願寫利國利民的書,感覺找到了知音;一位初為人父的觀眾為萌娃講述《尚書》中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牧野誓師的故事……中華傳統文化不是艱深晦澀的古董,而是能夠永遠給予中華兒女精神滋養的源頭活水。

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戲曲

沉浸式戲曲研學文化節目《拿手好戲》近日收官,王寶強、尚雯婕、李斯丹妮等20餘位跨界演員,以及青年戲曲演員展開戲曲研學之旅,從點滴知識到唱唸做打,從一招一式到舞臺創演,讓研學班學員真切地感受到戲曲演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炙熱情懷與堅守。

節目溯源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等戲曲劇種的地域文化,透過創演者的第一視角,展現各戲曲劇種的多彩風景,京劇的韻味醇厚、黃梅戲的明快流暢、豫劇的鏗鏘有力、越劇的清悠婉麗,在一檔節目中多維展現,碰撞融合成了戲曲世界迷你版的“百科全書”。

同時,節目以趣味性、互動性十足的環節設定來普及戲曲文化知識,觀眾與研學班學員一同在古香古色的考場中答題,跟隨王珮瑜、何賽飛、吳瓊、小香玉等幾位戲曲名家學到了不少戲曲知識。《拿手好戲》透過節目創意降低了戲曲的專業門檻,以年輕人看得懂、感興趣的方式,讓戲曲藝術形式和其中蘊含的東方美學意蘊普及化,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可親、可近。(記者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