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濟南華山豈止山水勝?一戰一畫一詩仙

2022-12-29由 愛濟南客戶端 發表于 農業

豈止的豈的意思

濟南華山,湖光山色,風景宜人,不僅顏值高,且氣質佳,曾是古戰場,忠孝之山、道教聖地,文人騷客吟詩作畫,激情讚賞,它的故事如粒粒珍珠可品可賞。

濟南華山豈止山水勝?一戰一畫一詩仙

  醜父遺忠 典中看點

“醜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曾鞏《華不注山》贊逄醜父捨身救國君,留下“醜父遺忠”典故,此典源於一戰——史稱“鞌之戰”。

《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襬下陣勢,與晉軍決戰。齊頃公驕傲輕敵,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週華不注”,幸得大臣逄醜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只此一戰,齊國失去了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華不注載入史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這一戰爭,其導火索是因為狂妄自大的齊國毫無底線地戲弄外國使者,或曰“郤克受辱”。

《史記》記載:“(晉景公)八年,使郤克於齊。齊頃公母從樓上觀而笑之。”齊頃公他媽為什麼會笑呢?“所以然者,郤克僂(駝背),而魯使蹇(跛足),衛使眇(一目失明),故齊亦令人如之以導客。”齊頃公他媽之所以會笑,是因為晉國使臣郤克駝背(羅鍋),魯國使臣跛足(瘸),衛國使臣一隻眼睛失明。使者“三殘”純屬無意巧合,而齊國的禮節則純屬惡搞,選擇了有同樣殘疾的三個侍從在前面引路,駝揹帶著駝背,瘸腿領著瘸腿,瞎子引著瞎子……看到此景,齊頃公他媽難以自控,爆笑如雷。本為和平友誼而來的郤克,顯然聽到笑聲,心中憤怒異常,在渡過黃河回到晉國之後,“不報齊者,河伯視之”。郤克對著黃河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恥。回到晉國,就向晉景公請求出兵攻打齊國。“景公問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弗聽。”晉景公還算比較理智,問明白了原委後告訴郤克說,“個人的恩怨,怎麼能夠麻煩國家呢。”沒有聽從郤克出兵的主意。晉景公並未安撫郤克受辱的仇恨。“魏文子請老休,闢郤克,克執政。”郤克逐漸把持了晉國朝政。第二年,晉國出兵攻打齊國,齊國迫不得已把太子強派到晉國當人質。晉景公十一年春,齊國攻打魯國和衛國。魯、衛請求晉景公出兵救援,兩國找的中間人都是郤克。郤克力主出兵,晉景公派郤克“以車八百乘為中軍將,士燮將上軍,欒書將下軍”出擊齊國,以救魯、衛。晉、魯、衛三國聯軍與齊頃公在鞌擺陣作戰。

戰爭的結局是,郤克一路追殺齊軍到馬陵,齊頃公主動要求呈獻寶器講和,郤克不允許,“必得笑克者蕭桐叔子(齊頃公母親)令齊東畝(使齊田間溝壟改成東西向,方便馬車馳騁)”。齊國拒絕了晉國的要求。只是按照晉國要求返還了侵佔魯、衛的城池。逄醜父因為代替齊頃公赴死,忠義感動郤克,被釋放回到了齊國。

歷史常有相似之處,妹喜、妲己、褒姒三大紅顏禍水的媚笑被稱為“亡國三笑”,齊頃公之母放肆“一笑”與此好有一比。

濟南華山豈止山水勝?一戰一畫一詩仙

  華山如畫 畫中有話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讓華山名揚天下的是《鵲華秋色圖》,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描繪的是濟南北郊一帶一片遼闊的沼澤地,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左一右,構圖左右平衡,鵲山漫圓,華山高聳,樹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大氣古遠。杉樹葉子染黃,傳遞著濃濃的秋的資訊。高聳入雲的華山,正是這幅畫的點睛之筆。

濟南華山豈止山水勝?一戰一畫一詩仙

畫中有話,《鵲華秋色圖》堪稱“思鄉之畫”。這幅畫的作者正是元代大書法家、畫家趙孟頫,他才氣英邁,曾在濟南做官。相傳有一天,趙孟頫、周密和幾位好友喝酒作詩。席間,趙孟頫盛讚濟南山水之勝,談及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個渾圓敦厚,一個尖聳入雲,兩座山峰形態迥異,窮盡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為之神往。當時,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語,趙孟頫很是納悶。原來,周密祖籍是山東,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滅亡,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避難,周密曾祖父也在這時離開祖籍,南遷吳興。周密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思鄉之情與日俱增。得知這一情況後,趙孟頫便提筆揮毫,憑著記憶描畫起濟南的山水來,他一邊畫,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

本為圓君思鄉夢,經典傳世之作由此誕生,這大概超出了趙孟頫的預期。而今華山腳下,一組塑像群做了註解。

  濟南巨觀 仙氣飄飄

“來濟南,爬華山,華陽宮裡神仙全。”民謠唱。

華山腳下有一座明清風格的道教建築群,名曰華陽宮。明代學者王象春所著《齊音·元陽子》:“晉元陽子,長白山人,得《金碧潛通》一書於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細為註解,攜之修真於華陽宮。”自此之後,這裡便成了一座道教聖地,頗受推崇。

難以比擬的是,華陽宮集儒、道、佛為一體,有關帝廟、玉皇宮、龍王廟、泰山行宮、棉花殿及淨土庵等寺宇,有“濟南巨觀”之譽。

濟南華山豈止山水勝?一戰一畫一詩仙

讓華陽宮又平添一份“仙氣”的是,唐天寶三年(744)春天,賜金放還、一心求道成仙的“詩仙”李白飄然而至。他在齊州紫極宮簪髻入道,請北海天師高如貴給他舉行了入道儀式。興致極高的詩仙,泛舟鵲山湖,登山玄覽,於是就有了名篇《古風》,“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許是華不注峻秀挺拔的兀傲形象激起美妙的聯想,詩人竟然在此遇到了仙人並駕鹿而去:“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餘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本為“謫仙”的詩人陶醉於山水之美,飄飄然,如夢如幻。今有六角赤松亭,赤松子便是李白夢中的那位上古仙人吧?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詠華山》“華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清代王士禛《初望見歷下諸山》“十萬芙蓉天外落,今朝正見濟南山”;董芸《華不注》“芙蓉綠秀雨中鮮,俯視齊州九點菸。何處仙人騎白鹿?乘風一問李青蓮。”芙蓉、白鹿、赤松子成了詩人筆下描繪華山的意象。

自然與人文,構成了獨一無二的華山景觀。它不僅三教薈萃,且忠孝雙全——逄醜父和閔子騫。據元代費縣縣尹邵顯祖《重修費公閔子祠記》中記載,閔子騫最早葬於華不注山下,後遷墳於別處。而今華陽宮內東西兩廂分別供奉著孝子閔子騫和忠臣逄醜父,領受著千年香火和後人憑弔。

華山——豈止山光水景,還有那“想”出來的名畫,“笑”出來的戰爭,金蟬脫殼的籌策,典藏依舊的往事,仍在默默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