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中國星谷“航天速度”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2022-12-02由 長江日報 發表于 農業

中國航天計劃於几几年正式啟動

中國星谷“航天速度”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自2017年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2021年被命名中國星谷)在新洲正式動建,中國星谷便駛入商業航天的新賽道,致力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

95天“四連發”

“新洲造”火箭太空劃出完美弧線

中國星谷“航天速度”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快舟·新洲”號火箭。

2022年9月25日6時5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試驗十四號和試驗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十四號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科學試驗、新技術驗證等領域,試驗十五號衛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正是位於新洲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新洲造”火箭。這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的第18次飛行,也是該型火箭2022年第4次執行發射任務。

6月22日酒泉,8月23日西昌,9月6日酒泉,9月25日太原,短短95天時間,“新洲造”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分別在3地成功執行4次發射任務,取得了“95天四連勝”的佳績。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展示的是中國星谷開啟‘航天速度’奔向‘中國航天第三極’的努力。”新洲區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工作專班(以下稱“航天專班”)負責人說。

三大主體產業園全部投產

交出亮眼成績單

中國星谷“航天速度”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衛星產業園。

“‘四連發’之後,火箭產業園內還有多枚火箭整裝待發,年底前有望發射升空。”航天專班負責人介紹。

2020年1月,火箭產業園區建成國內首傢俱備年產20發火箭總裝測試能力的現代化產業園。自此,“新洲造”火箭的研發、生產快馬加鞭。2021年8月,火箭產業園首批火箭(共兩枚)下線,其中之一被命名為“快舟·新洲”號的快舟一號甲遙五固體運載火箭出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於同年10月27日發射升空,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火箭產業園再次迎來密集發射期,我們期待‘新洲造’火箭在太空劃出一道又一道完美的弧線。”航天專班負責人說。

與火箭產業園一路之隔的衛星產業園內,七八層樓高的衛星零部件庫,存放著數百顆衛星製造所需要的零部件。出庫、裝配、總裝、測試……國內首條小衛星智慧生產線有條不紊地執行。

航天專班負責人介紹,衛星產業園的建設真正創造了“航天速度”。從小衛星智慧生產線的設計到試執行,僅僅用了429天,實現11項關鍵技術突破,23個系統118臺裝置從無到有。

2021年5月13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開園,我國首條小衛星智慧生產線亮相,首顆“武漢造”衛星正式下線。“這標誌著全國首個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衛星柔性智慧生產線正式投入運營,標誌著我國衛星批次生產時代來臨。像造汽車一樣‘智造’衛星的夢想照進現實。”航天專班負責人說,這在商業航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據瞭解,衛星產業園具備年產240顆小衛星的能力。“如按最高產能計算,一天半就有一顆小衛星下線。生產線還可以相容多個型號的變批次生產需求。”

前不久,由航天科工空間工程公司(衛星產業園運營方)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共建的“航天極端環境柔性防護材料聯合創新中心”成立,旨在攻關柔性可編織紡織材料,用於衛星、火箭、飛船等機體構造等,以降低小衛星的成本、重量,讓小衛星更加輕、靈、快、廉。

另一個主體產業園電磁防護材料產業園的建設同樣按下“快捷鍵”。繼去年部裝產線試運營之後,今年,電磁防護材料產業園總裝產線正式投產。

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電磁防護材料產業園,主體建築包括生產廠房、倉庫、研發檢測實驗樓等。園區生產的電磁防護材料可確保火箭在發射過程中、衛星在太空執行中,不受外界電磁訊號的干擾,為遨遊太空的火箭和衛星穿上“保護罩”。

電磁防護材料產業園二期工程研發大樓,目前正加緊室內裝修,可望於年底投入使用。

航天科工武漢磁電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電磁防護材料產業園建設目標定位為國家級電磁防護材料產業基地,支撐國家先進裝備生產發展需要,將成為國內一流的集電磁防護功能、結構材料及部件電磁相容材料,研製生產和超材料應用於一體的研發高新技術產業園。

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的衛星研發生產基地也將於今年12月建成投產。

該公司主導的我國天基物聯網星座——行雲工程目前進展順利,預計近期實現小規模組網。

據介紹,該工程計劃分三個階段完成建設。目前,工程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已圓滿完成。在軌兩年來,兩顆“行雲二號”衛星成功驗證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並在多個行業領域開展了應用測試及試點示範應用。

第二階段建設完成後,就能實現小規模組網,在空間段、地面段及使用者段再次提升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為行雲工程的全面建設扣上重要一環。

據悉,行雲工程第二階段建設完成後,中國及中國周邊區域可以達到平均每30分鐘就有一次衛星過頂、提供一次衛星通訊服務的能力。這一階段系統將形成面向南北緯目標區域的穩定業務運營能力,具備為使用者提供較為完整的天基物聯網系列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能力,開始在國內重點城市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規模化推廣包括集裝箱、海洋、地災、氣象、環保、電力、農業、應急、物流、水利等在內的10多個重點行業的應用,實現行雲衛星系統從“試用”到“實用”的跨越。

未來,第三階段建成後,行雲工程將完成由百餘顆低軌通訊衛星組成的天基物聯網星座,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萬物互聯。

規劃“四園一中心”

加速聚集航天產業

新洲區圍繞商業航天領域開展大招商,大批上下游配套專案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快速集聚,正形成以新一代航天發射及應用為基礎,以衛星平臺研製及載荷、空間資訊應用服務、航天地面裝置及製造為特色的完整產業鏈,打造千億產業叢集,構築起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航天生態圈”。

據瞭解,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去年實現產值50億元,今年上半年產值突破30億元,同比增長22。2%。

航天專班負責人介紹,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正加緊謀劃“四園一中心”建設——

航天新材料產業園:圍繞陶瓷材料、複合材料、防隔熱材料、推進劑材料、高效能纖維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塗層材料等關鍵材料,打造航天新材料產業園。

綠色船舶製造產業園:圍繞綠色船舶設計、安全標準體系、新型船舶製造等重點領域,推進綠色船舶船型標準化,打造重點引領、優勢突出、整機帶動、配套協調的船舶製造產業園。

航天電子產業園:聚焦航天電子研發製造、空天地一體化資訊科技、航天科技應用研發、航天零部件及產品製造、新材料研發及製造等,打造航天科技、電子資訊、智慧製造、新材料四大產業叢集的航天電子產業園。

航天資訊產業園:圍繞衛星研製、衛星測控、衛星運維、衛星應用,建設以衛星產業生態中心、智慧製造中心、運維繫統及應用終端等為主要內容的航天資訊產業園。

航天大資料科創中心:圍繞衛星平臺及載荷製造、通導遙(通訊、導航、遙感)、空天地海、寬窄帶等四個一體化,開展應用場景研究開發,打造產業綜合配套和綜合服務平臺,培育航天基地的核心競爭力,塑造具有獨特產業和文化價值的高品質載體。

“‘四園一中心’建設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星谷‘航天生態圈’,推動中國星谷加速站上中國航天第三極。”航天專班負責人說。

(文:李亦中 程書雄 劉慧 圖:吳毅 沈雷平 葉東輝 唐詩)

【編輯:張靖】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