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原平過年習俗:下鍋和做豆腐

2022-12-02由 今日資訊來了 發表于 農業

十斤豆子能做多少豆腐

原平過年習俗:下鍋和做豆腐

原平傳統的過年習俗主要以接神、祭神、祭祖和除舊佈新、迎新納福、祈求豐收為主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平的年實際從臘月初開始,一直到二月二過後才算結束。

原平傳統的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備年階段,從臘月開始直至臘月三十。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就是為過年做各種準備。

第二階段是全天候祭祀階段,時間是從正月初一開始至初五,這一階段家人不出門,不勞動,旺火不拆,祭祀不斷。要一日三響炮、三上香。

第三階段為社會交流階段,時間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這一階段閨女要回孃家,親戚間要互相走動拜年,農家也可從事一些輕微的勞作。至於祭祀,只是在重要節點進行。特別是元宵節,把傳統的年慶祝交流活動推向了高潮。

第四階段從正月十七開始,到二月二結束。主要內容是對神靈進行最後的祭祀,祭祀節日有小添倉、老添倉和二月二。二月二一結束,院內所有神祇前面的燈火、香爐都將撤去,外面所有的廟門都將關閉,一年一度的春節祭祀活動就此結束。

因為整個過年期間既要迎接、祭祀神祇,盼望神祇保佑賜福,又要讓自己在新年之際得到一個好的徵兆。因此人們在整個過年階段都顯得格外虔誠,格外謹慎,格外文明。

下鍋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農家宰豬殺羊後都捨不得食用,除了送親戚和悄悄賣個錢外,要儲存到過年時才一起做熟,然後在過年時食用,要仔仔細細吃好長時間呢!原平人將這種過年時集中製作熟肉的過程叫做“下鍋”。

每年一進臘月,家人就盼望著下鍋日子的到來。臨近年關,待灶神爺爺上天之後,各家便迫不及待地把冷貯了一冬的豬羊肉和頭蹄下水都從南背陰最冷處取回來。首先為凍肉稍微解凍,分解成各種形狀的小塊兒,然後再把這些凍肉浸泡在水中讓它們慢慢消融。凍肉一旦消融後,便是顯示婦女們本事的時候了。她們拿出看家的本事,經過一番切、煮、炒、燉等工序,便把生肉做成了好吃的炸丸子、燉肘子、紅燒肉、酥肉、小炒肉、過油肉等美食。這一個過程很費時費力,所有需用的佐料那是相當的花樣繁多,都需要一樣一樣準備齊全,所以七手八腳很是忙碌。至於骨頭、豬蹄、下水等副產品,則要進行一番慢火煮燉。這一天,是家人最快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人們可以開懷品嚐平日難得一見的各種肉食,盡情享受春節前的快樂。

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生活的富裕,肉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通食材,吃肉也成了人們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人們什麼時候想吃就吃,再不用等到過年才集中食用了。因此,過年“下鍋”的習俗也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最終變成了原平人的一種美好回憶。

做豆腐

做豆腐是農家春節前的又一件大事,過去,農家做豆腐都是在自家的石磨上把豆子磨成漿,然後按傳統方法制作的。製作豆腐不僅會將房屋煙燻汽打,而且還會使水漬滿地漫淹。因此做豆腐都選擇在打掃房屋和糊新窗戶前進行。因各家要做好足夠整個春節期間食用的豆腐,因此做的數量很大。農家做豆腐的量一般是以“鍋”來計算的一一即以做飯的九稍鍋為標準。一鍋大約可用十斤豆子做成三十斤豆腐。通常人口少的人家做一鍋豆腐,而人口多的人家要做兩鍋甚至三鍋。因磨豆腐費工費時,製作豆腐技術要求很高,因此即便是人手多的人家也要整整忙上一天。而人手少的人家做豆腐時,只能請親戚或鄰居們來幫忙。有的村子已經形成一種習慣,無論你家裡人手多少,做豆腐時大家都會去幫忙。到時候,大家一起上手,有的推磨,有的燒火,有的揉漿,有的負責點滷水、伏腐塊。整個做豆腐的過程顯得十分熱鬧。豆腐做好後,東家會調一鍋熱豆腐讓大家來品嚐。這時,大家邊吃邊議論,品嚐豆腐的過程往往成為鄰里交流做豆腐經驗的過程、鄰里感情交流的過程。

自從城鄉生活逐漸走向溫飽不愁後,原平鄉村裡的農民便不再自己做豆腐了,豆腐的製作早已專業化和商品化了,人們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為做豆腐而發愁和忙碌了,但也沒感覺現在的人有多麼消閒。

就這樣,我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遠離了那時擁有的樂趣和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