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建設新農村不能只靠美好願望

2022-11-21由 金融界 發表于 農業

基本建設靠什麼

【念念有餘】

農村日漸富裕,恰恰是靠城市反哺而得。

餘勝良

基於對農村的熱愛、對農民的同情,有一部分學者、專家在持續鼓吹讓資源流向農村,讓農村保持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這部分學者、專家站在道義制高點,卻可能是好心辦壞事。好在農村發展並不按這些學者的願望走,而是走向了城市化帶動起來的現代化。

農村人口持續外流,農村土地持續被徵用,資金也隨著人口流出,這是農村難以避免的情況。但一部分專家認為,要讓人口、土地、資金這三大要素迴流,以此讓農村維持穩定,讓農民種植有機農作物,減少環境汙染;同時在農村推廣教育,搞合作社,動員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下鄉支農,復興農村文化;為了防止流民問題和貧富分化,還要反對土地私有化,避免造成農村游擊隊和城市貧民窟問題。

前幾年,有一位農村問題專家呼籲種子公司為農民留傳統種子,認為雜交種子掌握在種子公司手中,成為謀利工具,原來農民自己留種就可以,現在每年都要向種子公司購買,這種現象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支出,另一方面還讓種子不安全。

如果這個理由成立,那麼各種種子公司都應該破產,袁隆平也不應該選育出雜交水稻。農民使用種子公司選育品種,一定有其道理,此前農民確實可以自己留種,但是收穫不好,慢慢就選擇從市場購買種子了。

部分農村專家希望在農村搞合作社,農民互相幫助,希望搞傳統有機農業。前些年農村合作社風靡一時,不過現在基本上都成了空殼,說明這種合作模式並不適合中國農村。傳統有機農業確實有不少地方在做,但成功的比較少,只有少部分群體有能力消費,一般要成立專門品牌才能銷得動,靠單個農民或幾個村莊單打獨鬥不可能成功,現階段有機農業對解決整個中國農業問題起不到多大作用。農村沒有互助組織,但已經可以實行機械化耕種,耕地和收割都可以採購服務,提高了效率,以市場化的方式實現互助。

至於讓知識青年下鄉,復興農村文化,這一設想更是逆潮流而行。知識青年下鄉,和農村會有哪些結合點?鄉鎮幹部都把家安在城市,適應了城市生活。農村文化並不神秘,是在小農經濟體下形成的一些風俗習慣,這些年隨著人口持續流出,農村確實不熱鬧了,但復興傳統文化的想法,可能讓農民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

這些年不少地方按專家想法進行建設,但成效寥寥,即使有成績,那也是短期內被樹為模範後資源傾斜的結果,並不是常態,也沒有指導意義,不可能以點帶面。

專家希望將農村打造為風景優美,農民生活殷實、和諧喜樂的理想之地,願望很美好,他們為農民悲慘境地鼓呼,希望資源進行傾斜,樹立人格魅力,他們也許是以很高的道德標準進行自我標榜,覺得自己能拯救農民於水火。

但這種逆歷史潮流的想法並不會起到什麼作用。農民面臨持續性的人口流出,農業的吸引力也會持續降低,農村將不可避免地走向邊緣化。封建社會時期,農業創造了社會上絕大多數財富,但是現代社會的財富構成已經非常豐富,農業創造的財富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還越來越少,農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補貼,這一點不僅中國如此,發達國家同樣也這樣。

農村並不是越來越窮,而是越來越富。近日我坐高鐵從廣東到河南,沿途所見,高樓林立,富庶地方的農村已建到三四層樓,普通地區也很多是兩層樓。農村面貌也有很大改善,交通便利,村莊地面硬化,基本上都買了小汽車,生活垃圾也實現了定點回收。

農村日漸富裕,恰恰是靠城市反哺而得。一方面國家富裕後有能力照顧農民,另一方面農民可以進城務工。未來更多人走進城市後,留守在農村的那部分人的人均佔有資源將會更多,這會更有利於農村發展。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在本專欄版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