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評論丨白蓋雞油菌“能吃嗎”?初識新物種不必苛責“膚淺”

2022-10-13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農業

雞油菌不能和什麼一起吃

指望普通網友看到新物種

“白蓋雞油菌”

就討論“生態保護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實在有些奢侈。

近日,我國浙江和海南兩地發現了一種名為“白蓋雞油菌”的新物種,這一發現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學前沿》。

據媒體報道,這種菌由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林文飛在天目山發現。其菌蓋表面光滑,稍微油膩,顏色為奶油白色至灰白色;肉質堅實;氣味不明顯。新物種的發現,對於生態保護和生物進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評論丨白蓋雞油菌“能吃嗎”?初識新物種不必苛責“膚淺”

面對這一新物種,網友們可不像專家那般嚴肅,“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這是網友面對

“白蓋雞油菌”

發出的“靈魂三問”。難怪網友們嘴饞,雖然都知道面對珍稀物種不該有非分之想,但無論是它的名字還是顏值,實在有些饞人。特別是新聞裡附上了

“白蓋雞油菌”

的圖片,並介紹其肉質和氣味,有網友說,原以為後面會接著介紹“口感如何”,沒想到戛然而止。

“能吃嗎”是普通人面對“白蓋雞油菌”的第一反應。而正是這樣的發問,助推這一新物種進一步進入了大眾視野,進而成為“網紅新物種”。但也有一些聲音批評這樣的反應太膚淺:對待新物種的態度,決定了你的格局和高度。為什麼僅僅對吃感興趣呢?

評論丨白蓋雞油菌“能吃嗎”?初識新物種不必苛責“膚淺”

發現了新物種,那些事關“證明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穩定、物種豐富,保護成效顯著”的價值意義自然有科學家和專業人士講述。於普通人而言,當談論起生物多樣性保護,他們並非不知道這是在討論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其實他們也明瞭,發現新物種,實際上是在發現未來的更多可能性。只不過,這些高蹈的意義討論很難出現在大眾談資中,談資的一大特性就是“淺顯有趣”。所以,指望普通網友看到新物種“白蓋雞油菌”就討論“生態保護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實在有些奢侈。

之所以對新物種產生“吃”的第一反應,主要還是由

“白蓋雞油菌”

的名字和顏值導致的。有人說,中國人對食物一直以來的開放態度,使我們擁有了世界上最寬廣的胃口,能體會到世界上最豐富的味道。“愛吃”“會吃”,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表達,是熱愛生活的直接表現。所以,面對網友“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的“靈魂三問

,我們大抵不必從認知格局和高度層面去苛責網友的“膚淺”。

何況,專家也解釋了,

“白蓋雞油菌”

究竟包含哪些成分,這些成分是否適合人體,以及食用後對人體健康有無影響,很多問題都還無從得解。相信絕大部分網友面對

新物種

“白蓋雞油菌”

,還是會理性判斷,不會“先吃為敬”“以身試毒”。

某種程度上,我們還應該感謝網友的“靈魂三問”。正是有了“吃”的這一連串發問,讓更多人知道了

“白蓋雞油菌”

這一新物種,大大地提升了其知名度。有了關注,才會有瞭解,繼而才能在科學知識的普及下,弄清新物種的生長習性,搞懂新物種所含成分的門道,這也是我們認識新物種由淺入深的一個基本過程。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陳方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