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農戶搶抓農時種晚稻 廣東各地田間地頭忙得歡

2022-10-09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農業

什麼時候開始有晚造米

本文轉自:金羊網

立秋前後,是嶺南地區晚造水稻拋插秧的最佳時節。連日來,廣東各地廣大農戶搶抓時機,加快水稻拋插秧工作,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羊城晚報記者深入江門、梅州、陽江、韶關等地田間採訪瞭解到,今年不少地市都增加了晚造水稻種植面積,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機械和科學技術的推廣,都讓人們對今年最後一季的糧食豐收充滿了期待。

農戶搶抓農時種晚稻 廣東各地田間地頭忙得歡

完成改造的灌溉渠道水量充足

韶關南雄

建成2萬畝高標準農田 晚稻“飲水”不愁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 通訊員 李思番 葉志平 羅芸

當前,韶關南雄市晚稻種植基本完成,正是農業生產用水高峰期。記者瞭解到,今年南雄透過改造農田的配套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為當地糧食生產提供有力水利支撐。

在坪田鎮背逕村的農田旁,完成改造的灌溉渠道水量充足,源源不斷供應周邊農田,保障晚稻秧苗茁壯生長。村民賴大哥承包了30畝農田。他告訴記者,有了充足水源供應,晚稻長勢比往年好了許多,“以前水渠雜草多,現在是硬化水泥牆,用水更方便,我們村灌溉澆水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據瞭解,中坪灌區位於南雄市坪田鎮、烏逕鎮境內,是一個綜合灌區工程,主要取水水源為中坪水庫,灌區渠道總長約22。7千米,其中改造長度達16。15千米,主要進行混凝土澆築,專案於7月份成功驗收並投入使用。

另外,在韶關南雄湖口鎮承平村宜機化改造示範區,農田已全部種植了晚稻,綠油油的晚稻分櫱多、稻稈粗壯,長勢良好。記者從南雄市獲悉,2021年度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總面積2萬畝,現已進入竣工驗收階段,2022年南雄市還將建設3。41萬畝高標準農田,進一步提升糧食保障能力。

據介紹,示範區透過採取水平條田化、地塊緩坡化、地塊互聯互通等創新模式,推進“小田變大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形成了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宜機化良田。

“水源對於農業種植來說是核心問題,農田的配套水利設施,也逐步得到了完善。”南雄市一家農業企業負責人沈娟介紹稱,這片農田成為高標準農田,實現宜機化處理,能夠大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省人力物力,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增產提效,提升企業經濟收益。

農戶搶抓農時種晚稻 廣東各地田間地頭忙得歡

梅州市稻豐實業有限公司松源基地 受訪者供圖

梅州

雨水充足氣溫適宜 正是插秧好時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丘銳妮

日前,梅州市各地水稻種植戶抓住雨水充足、氣溫適宜的有利時機栽插秧苗。小片稻田中,三兩農戶育秧拋秧、搶抓農時;大型基地裡,插秧機穿梭其間、緊張作業,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

“我們從7月中旬開始插秧,8月上旬已完成全部插秧工作。”梅州市稻豐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該公司晚造水稻種植面積約5000畝,比去年稍有增加。目前禾苗長勢良好,預計收割時間是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目前,梅州全市已完成晚造糧食計劃種植面積139。14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24。35萬畝),佔全年糧食計劃任務數的50。57%;良種率達95%以上。

立秋已過,走在蕉嶺絲苗米產業園基地的田埂上,可見綠油油的秧苗在稻田裡長勢良好。記者觀察發現,該基地安裝了不少智慧化裝置。“這是感測器,透過資料監管系統,我們在手機上就可以實時觀測到禾苗的生長情況、土壤、大氣環境、水環境狀況和病蟲害等。”坐落於產業園的梅州市建豐糧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溫崇文說,該基地除了機耕、機種、機收,還應用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技術,讓農業生產變得更高效。

“2021年蕉嶺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1。71%,走在全市前列,預計2022年達到82。14%。”蕉嶺縣農業農村局農機股股長黃春靈說,目前主要由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及種糧大戶等帶動農戶透過社會化服務、生產託管等形式完成水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

近年來,蕉嶺縣透過提高群眾意識,培訓機手、舉辦機械技能競賽,積極落實相關農機優惠政策等舉措穩步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蕉嶺縣是梅州市大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一個典型。近年來,梅州市全力推廣數字農業應用,提倡農業機械化作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逐年上升,2021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74。65%,比2020年增加2。05個百分點。

農戶搶抓農時種晚稻 廣東各地田間地頭忙得歡

秧苗青青

陽江陽西

育秧生產線育秧 機械“插手”插秧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戴靈敏 通訊員 朱妙娜

當前,陽江市陽西縣晚稻生產進入插秧期,為不誤農時,連日來陽西各地農戶搶抓有利時機忙活起來,17。79萬畝晚造水稻全面鋪開插秧作業。

在儒洞鎮邊海村的稻田裡,農戶正開著插秧機在田間穿梭,一盤盤培育好的秧苗被有序地排列在插秧機上,隨著隆隆的機器聲響起,機械“插手”自動運作,一株株水稻秧苗被整齊有序地插到水田裡。插秧機往返來回幾次後,嫩綠的秧苗為稻田披上了一襲綠色新裝,煥發勃勃生機。

種植戶易志強告訴記者,他們從7月20日開始育第一批秧,全部用育秧生產線育秧的。插秧是8月5日開始,大約種植1000畝。天氣好的情況下,一天完成30畝左右,必須在這個月20日完成。目前已經完成200多畝水稻插秧。插完秧後,他們將加強水稻的田間管理,確保稻田豐產豐收。

據瞭解,陽西縣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著力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今年透過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墾造水田專案建設和撂荒耕地復耕複種,晚造水稻計劃種植面積17。79萬畝,目前已完成計劃任務的95%,預計在8月中旬全面完成種植任務。

農戶搶抓農時種晚稻 廣東各地田間地頭忙得歡

在江門水稻可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

江門

晚稻預計播種135萬畝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譚耀廣

記者日前從江門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獲悉,今年下半年,江門全市晚造糧食(水稻)新增擴種1萬畝,計劃播種總面積不少於135萬畝。目前,江門各地晚造水稻拋插秧已基本完成。

以“晚”補“早”保全年豐收

根據江門市農業部門統計,今年江門市完成早稻播種面積超過127萬畝,比去年增加過萬畝。即使此前受到颱風及強降雨天氣影響,得益於實際種植面積增長,早造糧食生產總量較去年略微增長。而在晚造糧食生產中,江門將充分利用撂荒耕地復耕複種、種植結構調整、墾造水田、雙季稻輪作、果樹間(套)種大豆和薯類、魚塘種植水稻等方式,擴大晚造和冬種糧食種植面積。部分因受災而夏糧產量未達預期的產區也提出了“以晚補早”,透過擴種等方式彌補早造糧食損失,從而確保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

記者注意到,在江門各地,以“晚”補“早”均成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的重要舉措。如在江門開平市,記者瞭解到,當地計劃種植晚稻32。5萬畝。“我們計劃下半年糧食生產面積在原來任務的基礎上擴種約1640畝。”開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透過撂荒地復耕複種水稻、墾造水田種植水稻、調整種植結構等方式,千方百計擴大晚造糧食種植面積,確保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

撂荒地上拓良田復耕複種

記者也注意到,撂荒耕地復耕複種成為了各地擴大晚造糧食生產面積的重要措施。

作為江門全市開展撂荒地整治復耕複種的重點區域,恩平市目前15畝以上疑似撂荒耕地面積為1。16萬畝,已復耕複種的面積為7568。71畝。

恩平市有關負責人介紹,下半年,該市將開展撂荒地因地制宜種糧整治活動,重點透過“稻稻+旱作”優良水旱輪作模式擴大冬種馬鈴薯、甘薯和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構建以優質絲苗米為主、特色旱糧為重要補充的糧食供給體系。同時,對符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條件的撂荒地,優先納入高標準農田專案建設範圍,完善水利設施,改善撂荒地耕作條件。

江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士介紹,今年江門市本級財政安排671萬元對撂荒耕地復耕複種進行獎補。據悉,江門全市連片15畝以上撂荒耕地已復耕複種面積超3。8萬畝,完成可復耕撂荒耕地面積近九成。

機械生產提升品質和效率

在臺山市斗山鎮五福村綠稻農場,當地晚造水稻採用機械育秧。記者瞭解到,採取機械育秧,不僅底土厚度更加統一,而且落谷更加均勻,與傳統人工育秧方式相比,品質和效率大大提升。

而在江門各地,農機作業的轟鳴聲在水田上回蕩。開平市永暉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社長陳小云介紹:“我們提供比較成熟的一整套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服務,從耕種、植保到收割、烘乾,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用機械代替人工勞作。”

記者瞭解到,截至去年底,江門全市農機總數約5萬臺,總動力超過183萬千瓦,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1%。江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動晚造糧食生產,江門市發揮農機優勢,落實相關補貼資金,推動新式農機具推廣應用和農業機械裝備更新換代;農業農村部門梳理出了上百個水稻生產機械化社會服務組織,並將名單下發到縣、鎮、村,供有需要的水稻種植戶自行或就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