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第24篇:多數焦慮,源於我們丟棄了祖先一直秉持的底層規則 續上

2022-10-09由 再見酋長 發表于 農業

假如沒有小偷,鎖會達到今天這樣的完善嗎

在遙遠的大海中央有一座“人人之島”,島上安寧的住著一百多位初心部落的族人。當他們生活了幾萬年的小島在最近的幾千年裡逐漸“沉沒”以後,酋長和族人們心懷彷徨和焦慮被“裹挾”到了“孤獨之島”,從而開啟了一段與祖先的內心喜好不同的人生遊戲。雖每日面向未來,卻心盼從前,他們還能找到回家的路重返家園嗎?……

摘自原創《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園!》第一部分:文明1.0--部落家園 /續上:

第2節: 在原始部落經濟活動中,大家約定俗成的底層規則

從最原始的母系氏族開始,到部落聯盟之間開始交往,在幾萬年漫長時期內每個部落基本與世隔絕,一個部落就像一個微型世界,它是一張獨立的人際關係網,是一個相互保護、互助共生的獨立社群。

人類在這種相對狹小的人際環境網下適應了幾萬年,人的本能習性,早已適應了在這種封閉式小網路狀態下形成的經濟活動習慣和約定俗成的底層規則。在此類底層規則構建的環境下,能天然的讓人放心、省心、舒適,直到現在我們亦是如此。

那麼在原始部落時期天然形成的經濟活動的底層規則,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能畫像出來嗎?答案是,基本可以,原因有兩個:一是在那種極低生產力水平和相對封閉區域內,某些遊戲規則是必然選項;二是現在的某些未受干擾的邊遠村落和現存部落,還在沿用這些規則。這類天然形成的底層規則總結起來有六項:

一、共生

第24篇:多數焦慮,源於我們丟棄了祖先一直秉持的底層規則 續上

共生是指在某個特定區域內,所有人分工清晰,形成了良性迴圈和合作互助關係,不管是什麼角色,大家都是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要一隻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引起一場連鎖反應。比如,前面講的小村寨,那位和藹可親做了一輩子弓箭的老爺爺突然病倒了,從此村裡再也沒有優良的弓箭好使,很多人生計都因此受到影響;那位種蘑菇的阿姨,不小心混進了毒蘑菇的孢子,想想會放倒多少村民;那位捕魚能手,每到豐收季節都有幾十號人去幫忙拉網捕魚,多少人因此都能飽餐幾天;村裡一大片稻田,一戶打農藥殺蟲沒用,害蟲會自己轉移,必須各家各戶約好時間一起打藥殺蟲才有用。以上案例都是利益同同體形成後的表現。

在一個部落內,一個生產者同時也會是消費者,所有的交易都關聯人與人的關係,顧客的利益和老闆的利益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要從部落整體平衡的角度,去看內部的各種交易角色,每個人在部落裡面就像人體的每個器官一樣,既獨立又關聯,不是誰依從誰,而是相互依存、共生。所以部落內的所有交易雙方本質上是共生關係,都是共同利益者。假如部落裡出現害群之馬、暴利之徒,個人受益了但會拖累整體,共生平衡關係就會打破。

部落裡糧食物產本來就很匱乏,生產力低下,共生依存關係有利於價值的均衡分配,而不是集中給了某些寡頭,共生關係讓多數人不會捱餓,是部落時代的必然選擇。

所以,人類天然適應“同類共生”的和睦關係,而對“同類爭鬥”戰戰兢兢、提心吊膽。

二、共營

共營,就是指共同經營。

從部落的角度看,每個族人都是部落的一份子,人人都是部落的主人,參與酋長的選拔、評議,部落管理的好壞和決策失誤直接影響自己的利益、安全、心情。

從某個店鋪的角度看,顧客按自己的好惡,給老闆提出建議和需求甚至抱怨,這些都是可以促進老闆改進經營。就像我經常去那家水果店買水果,時間長了熟悉了,就會給他提出意見,比如:這種蘋果太粉了不好吃,那種西瓜皮太厚,上一批的桃子桃核裡面全是蟲子,你賣的蘋果比超市裡賣的貴了一半,哪個銷售員溝通能力太差等等。嫌貨的人就是買貨人,顧客就是最好的督導人。我作為一個忠實顧客其實已經或多或少的參與了水果店的管理和改進了。假如所有老顧客,都能像我一樣及時給老闆反饋評價和各種忠告,那麼老闆生意會提升更快。在部落裡,長期交易互動的顧客肯定更勝似家人。

水果店老闆、員工、顧客、供應商都是這家水果店的利益相關人,大家透過水果店這個平臺先產生一定的共生關係,一旦水果有問題,四方利益全部都會受損。所以本質上,老闆、員工、顧客、供貨商都結緣在這家水果店,大家都在共同經營、維護這家水果店的安穩。老闆是指揮者、員工是服務者、顧客是監督者、供應商是保障者,大家都無縫連結、資訊基本透明,共同經營好了這家水果店,所有人都受益。

在部落時代,由於族人之間關係更為密切、更為熟悉,大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資訊互通而且幾乎完全透明,所以所謂經營不只是老闆一人的事,而是大家都已不自覺的參與其中。就像老家村裡的小賣部,賣著賣著好像就成了全村人的小賣部,個個都來幫襯和提建議,前天有人催小賣部趕緊進西瓜賣,昨天有鄰居送來幾罐老鼠藥說看見老鼠了,今天有人建議在門口支一張太陽傘桌,讓買飲料的人都坐著喝。你看,各位利益相關者儼然都成為小賣部的共同經營者,因為小賣部辦好了,大家都會受益。

所以,人類天然喜歡擁有參與權、話事權,喜歡當老闆哪怕只是小股東。而對被動捲入、被賜予、被監督、被打工感到無奈和厭煩。這種天然喜好源自於很久很久以前,所有族人在部落裡平等的共生、共營的類似家人的地位(人類畢竟不是“工蟻”,人類沒有天生的層級分工角色,沒有服務、被服務的嚴格角色區分)。

三、透明

原始部落人與人之間可以透明到連衣服都沒得穿,直接看到你腿上被狼咬過的牙印,透明到一眼能看出你有多少“財產”和食物,透明到誰家有事,不出一天全部落的人都會知道,誰家出了小偷,全村的人路過都會吐口水,假如誰家很會捉狍子,馬上就會有鄰居過來討教一二。相互透明、熟知才是通力合作的信任之源,相互才有安全感,才會卸下戒備心。

部落族人相互之間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不需要猜忌、不需要偷窺、不需要戴面具裝腔作勢、不需要隱藏,沒有機密也無法保有機密,資訊透明、卸下防備,人才會變得簡單。在“透明”的背景下,人們不用花時間精力去揣摩和防備同類,只需要防備外來物種侵襲和災害危險即可,人的時間有效利用率變得最高,悠閒氛圍增多。

所以,人類天然喜歡透明和坦誠,厭煩刻意隱藏和勾心鬥角(以此來獲利的人除外)。

四、極簡

極簡其實包括了以下5重含義:

第一,所需極簡。

我們的身體、基因是經過幾百萬年打磨最佳化後的產物,身體可能真的不需要你想象的那麼多。那些被感官肆意放大的需求,短時間能滿足你的感官錯覺,激發大腦多巴胺分泌,卻長期傷害了你的身體器官,得不償失。看看絕大多數百歲老人簡簡單單的吃住行,就知道我們的身體只需要什麼。

在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靠天吃飯的漫長時代,極簡是必然選擇也是物種無奈的選擇,但可能也是最優的選擇。幾乎所有生物都是在充分的利用資源和食物,不浪費一顆糧食的環境下演化而來的,因為不浪費就意味著同樣多的食物可以養活更多同類、增加種群的競爭力。假如我一週只需要吃一隻羊就夠了,那麼我幹嘛要浪費精力去殺死兩頭呢?讓現存的資源越多,越有利於物種將來擴大發展和應對不時之需。所以所需極簡,不輕易浪費,是生物適應自然的重要生存法則。

從200萬年前能人出現以來,人的基因已經高度適應了極簡的狀態,不管是吃飯、居住、適應四季冷熱變化等等,比如,人經常待在舒適的空調房內就容易生病,飲食過量就容易得三高。有科學家將292只雄性老鼠進行分組實驗,發現每天略微保持飢餓感的一組比每天都能吃飽的另一組的壽命更長。哺乳動物的基因,早已適應有飽有飢的艱難日子,只要吃飽時身體機能會將多餘的寶貴單糖轉化為肝糖元、脂肪、肌糖元儲存起來,生怕浪費,以備身體在飢餓時呼叫,但身體卻完全不知道原來今後每天都可以吃飽。

第二,關係極簡。

有研究顯示,人際關係是影響心情和壽命的最重要因素,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比一萬年前提升了千倍,但好心情和幸福感看來並未同比提升,原因是現在的人際關係比一萬年前複雜了一萬倍。人的原始本能已經無法適應、無所適從,唯有穿戴面具盔甲被動應戰各類關係。我親眼看見一個領導面對山珍海味卻食同嚼蠟、食之無味,因為權利之爭唉聲嘆氣,看來心情好壞的重點不在生活條件更優越,而在於人與人之間和諧與互助的簡單關係。

第三,管理極簡。

開啟你的檔案櫃,堆滿的各類規章制度條例,抽出一本制度彙編,我幾乎都快拿不穩了,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複雜、交錯、360度無死角的管理制度嗎?假如把所有管理制度及文字量,精簡掉70%有可能嗎?對人的管理,就像對河水的管理一樣,到底是採用堵漏洞的策略,還是採用順人性?中國黃河在開封段高出地平面7~8米,最高處達10米以上,可見兩岸堵漏洞的難度之大、監控成本之高。而河流低於地平面則可以自然的緩緩流暢,沒有重大危險之憂,監控管理成本很低。

符合本性、順其自然、利他敬天、公開透明的“部落化”管理一定是很簡單的管理策略。此話題後面將繼續探討。

第四,環節極簡。

減少中間環節、減少管理環節,成本自然降低,交易雙方自然獲益。前面提到的中介商、二傳手、中間等價物的操控者,假如他們三者過於強大,比實際勞動者更有錢,則會大量消耗勞動者的財富和創富熱情。

不過幸好,資訊化、大資料、人工智慧時代已經到來,一切又有了迴轉的可能。

第五,故事極簡。

自從人類有了語言、文字,有了抽象思維能力後,編故事的水平逐步演化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幾乎可以脫離宇宙法則自編自改、自導自演。

人類幾百萬年形成的基因本能,足以輕鬆對抗塑膠水果、腐敗食物、灰狼的犬牙、豪豬的尖刺,但卻無法對抗“假故事”。虛構的故事是最近幾千年才出現的事情,第一個講故事的人絕對不會告訴聽故事的人:“請注意,我剛才講的這個事是我猜的、編的,請您自己辯證的去思考吧”。大部分人會像猴子一樣,對鏡子裡的有趣實物一探究竟,對地面一種新的水果究其來源,但有意思的是聰慧的人類卻沒有對各類故事形成刨根問底的意識,人們幾乎不去問對不對、情節真偽、有沒證據等問題。因此強大、複雜、系統還充滿誘惑的“系列故事”得以流行開來,干擾了人類智慧的理性判斷,還讓被幹擾者深度受用。

最初的部落的那些純真故事,開始走向反面:“故事”被少部分人利用,變成人的麻醉劑、興奮劑、安慰劑、致幻劑。系列“故事”可讓人類在戰場上一次就導致幾萬、百萬普通人的死亡,可讓幾萬人像殭屍一樣毫無情感的對同類屠城。人類會如此聽話,與從小就聽故事被故事束縛有很大關聯。要想改變這種情況,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今後“只講可證的真故事,絕不編故事”,讓故事也極簡。

綜上所述,人類的身心天然適應極簡。只有極簡,且不受外部故事叨擾,人的身體和思想才能放下包袱、好好休息,才能享有嬰兒般的睡眠,才能穩住我們的財富,才不會被外部麻醉或誘惑。

五、限量

限量有兩重含義,一是生產供給的限量,二是需求的限量。

漫長的部落時代靠大自然的供給,大自然已經給人類“限量供應”了。人類自己的生產,侷限於人力畜力技術的限制,也就決定了人為的供給被限量。某個山坡上的養雞場餵養一群走地雞,每年就能產出兩千多隻走地雞,可突然有一年賣了五千多隻,原因你懂的,是拿別人家的雞轉手而已,反正買家們也沒法數清楚。

從自然平衡出發,部落人類的需求也是自我限量的。人人都知道,現在超量的索取,只會斷送未來,提前吃子孫後代的福利。從極簡觀點來看,限量也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美雪地上馴鹿很多,某個村莊裡的居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允許聖誕節前可獵殺野生馴鹿,但是每家只能獵殺一頭鹿,假如有人多殺了一頭鹿那將會成為全村人的眾矢之的。在中國吉林省查干湖上每年冬季捕魚,人們為了放走幼魚,都用較大網目的拉網來捕魚,不求大豐收,但求年年穩定的小豐收。以上案例都是人類主動控制需求,實現人的需求限量與大自然供給限量之間和諧與長期的平衡,履行人與自然相互限量的長久契約,造福子孫,也有益於自身。

所以,人類一直都習慣於在限量的環境下生活,主動保持一定的缺憾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而貪婪被人利用,成為驅趕人們去“奮鬥”的工具和理由,助推不擇手段的索取。超量的需求加上無節制的現代化生產供應,一再突破了人與自然相互限量的契約,導致浮躁的繁榮,但其實回頭一看,最終只有極少數人暴富,多數人手上還是從前的那兩條魚、那一隻鹿。也許,人的身心原本就不需要那麼多,是各類故事讓我們誤以為自己需要的更多。(這一點可能會被人詬病壓制消費慾望,有損經濟)

六、限利

我見過一個養豬的農戶,對外賣的豬肉報價隨行就市,豬肉價格每年波動很大,去年賺了很多錢,但今年就可能虧得血本無歸,為此農戶十分苦惱。但他賣給村裡鄰里親戚家的豬肉,每次都是選優質的肉,給的價格一直基本穩定,沒有隨行就市,控制在一個合適利潤比例即可。他和鄰居村民之間形成了穩定的供需關係,價格和利潤也相對固定。村民們也早就清楚他養豬的成本,親眼的看到他養豬的用心付出,完全接受他拿到的合理利潤。所以,無論外面的豬肉價格如何暴漲或暴跌,眼花繚亂價格誘人,但村民們都會從他那買平價的豬肉,至於外面如何“瞎折騰”好像和村民們無關,大家平靜渡日,絕不瞎耽誤工夫。

村口有一家賣大肉包子的老爹,包子一個賣一塊五,很久沒漲過價,個大肉多新鮮出鍋,在清冷的早晨給行人帶去溫暖。外面賣的包子已經兩元一個,老爹的生意明明越來越好,供不應求,可就是一直堅持不漲價。兒子為此百思不得其解,老爹說:我賺的哪一點已經夠了,我做的包子不但包著肉餡,還包有村民們的信任,做了幾年村民已經知道我的成本和我的利潤空間,對我已充分信任,當我固定了利潤率之後,就現在一心只關注質量和村民們的認同感,不再糾結其他事情。在兩個月之後,其他包子店為了與老爹競爭,將包子價格降到1。3元一個,這已經是成本價了。但老爹依舊我行我素,包子也不降價,兒子又很擔心,但老爹的生意卻沒有減少多少,競爭者也無可奈何。為何村民放著1。3元一個不買,還是買老爹1 。5元一個的包子?除了有長期的信任外,多年來村民早已知道了包子透明的成本,以及最合理利潤就是2角錢,假如競爭者最終把老爹真給打垮了,那麼後續會怎樣?最後倒黴的還是村民,包子的價格可能毫無懸念的回到2元一個,甚至升至2 。5元一個,所以村民們其實不傻。

上面講的養豬農戶和包子鋪老爹,對村民完全坦誠以待,對村民們公開了成本、限定了利潤,做到自覺的限量、限價、限利供應(可見高度透明的重要性),因此老爹就可以把全部心思只用於保證產品的質量和關注顧客滿意度上,而無視其他並不重要的領域。所以,當複雜遇到極簡,複雜輸,當浮躁遇到單純,浮躁輸,當成人心態遇到“小朋友”,成人輸。這才是最高階的營銷策略,可惜多數人並不明白。

部落時代人與人幾乎相互透明,產品的生產成本、勞動強度基本也透明,族人之間相互熟悉,所以少部分人暴富不可能成為主流,生產及互助才是主流。因此公開成本、穩定價格,“相互限利銷售”是族人之間默契的必然選擇。現在很多村莊裡農戶之間的交易,還是秉承這樣的習慣,很難見到價格隨行就市暴漲暴跌的情況,“玩得就是心跳”、“人生在於不斷折騰”其實並不是多數人真心喜愛的狀態。

相互忠誠的供求關係,是建立在“關係穩定、資訊透明、合理設定利潤率”三個基本條件之上的。

假如交易的本質是互助,那麼外界的價格波動與誘惑,對我們這群互助的老朋友而言又有什麼關係呢?

人類並不是天生狡詐的物種(看看小孩子最初的本心面目就知道了,狡猾多是後天經歷及教化的結果),致力打價格戰、宣傳戰、心理戰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愛好”和特長。所以,人類更喜歡在成本透明的環境下限價、限利的交易形式,既穩定又舒心,關係友好又能持久。

讀者可以自我感覺一下,在經濟活動及交易互動中,凡是符合以上“共生、共營、透明、極簡、限量、限利” 6點原則的環境,您是不是會感覺更加舒適、安全和省心?假如您也感覺是的,那麼對經濟活動底層遊戲規則的改進升級就有了新思路。

(未完待續、每日更新,先連載後刊發,謝謝支援!原創艱辛,請尊重創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