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三亞創新農業輪作模式 讓南繁良田實現“錢糧雙豐收”

2022-09-26由 青瞳視角 發表于 農業

糧豆輪作什麼意思

夏耘時節,海南三亞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生機盎然。過去的“閒田”,最近格外熱鬧。

基地裡,幾臺大型農機穿梭其中,機器的轟鳴聲中,農機手熟練地駕駛著旋耕機進行翻地、平地、深松等操作,一片片田地被推平、翻新。在無人機的配合下,綠肥作物的種子被均勻地撒在已翻耕好的田間。

“此次我們播撒的是海南本土豆科植物田菁的種子,具有耐澇、生長迅速、富含有機質等特點。”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員鄭繼成介紹,待其成長到適當時間後將田菁翻耕壓碎埋於土壤中,就能成為綠肥,相當於為每畝土地增施1至2噸商品有機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地力。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賦予三亞一年多熟的種植優勢,然而,南繁季節過去後,一批科研人員北歸,試驗田就此撂荒,土地利用模式的單一,使得南繁用地增產潛力難以發揮,單一的種植結構也對耕地質量造成威脅,一味用地而不“養地”,導致病蟲害滋生,田地肥力下降。

對南繁育種專家而言,高質量的南繁耕地是選育好種子的基本保障。為了改善土壤肥力,三亞今年開啟稻菜輪作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廣“育種+水稻+綠肥”“瓜菜+制種+綠肥”“瓜菜+制種+綠肥(水稻)”等稻菜輪作模式,讓長期耕作的農田“喘喘氣”,有效解決南繁科研用地夏秋季閒置問題,透過進一步最佳化種植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地複種指數和產出,保障糧食產量。

與此同時,為實現糧食穩產、科研保障、農民增收三不誤,三亞還探索實施“錢糧雙豐收”工程,建立南繁科研用地分時託管、農村土地分時租賃的靈活用地模式,引導成立集糧食產銷於一體的農業平臺公司,統一在季節性閒置土地上種植優質水稻和綠肥,搭建多元共贏的利益聯結橋樑,既完成糧食生產任務、提升土壤地力,還帶來種植收益、農戶利潤分紅、租金收益。

“村民在夏季種植水稻,透過耕地地力補貼、一次性種糧補貼等惠農補貼,再加上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力,每畝可增產增收至少800元。”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種植綠肥後,每畝可節約1900元土壤肥力投入,老百姓也能“吃上南繁飯、打上南繁工、發上南繁財”。

三亞創新農業輪作模式 讓南繁良田實現“錢糧雙豐收”

目前,崖州區“育種+水稻+綠肥”輪作模式推廣面積已達5870餘畝,“瓜菜+水稻+綠肥”輪作模式推廣面積約25000畝,綜合效益預計同比增產4003噸,增加產值1500餘萬元。

三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三亞將依託南繁優勢加快培育、就地推廣具有突破性、創新性農作物新品種,透過制度整合創新推動土地資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同時充分發揮熱帶農業資源優勢,用好支援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民共享發展紅利。(海南日報三亞7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