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著名水稻專家楊振玉逝世 享年95歲

2023-01-23由 北青網 發表于 農業

水稻每公斤多少錢

著名水稻專家楊振玉逝世 享年95歲

據遼寧省農業科學院12月11日通報,我國著名水稻專家、雜交粳稻奠基人、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研究員楊振玉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12月8日5時09分在遼寧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95歲。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楊振玉開創了我國雜交粳稻育種研究領域的先河,和袁隆平並稱為雜交水稻界的“南袁北楊”。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遠征此前釋出的文章中介紹,楊振玉1951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法學院,但在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落後、人們溫飽都不能自給自足後,他毅然轉到農學專業。

剛上了一年,朝鮮戰爭爆發。身為熱血青年,他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報國之心,立即報名加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大軍。朝鮮戰爭結束後,他重新考入了瀋陽農業大學,繼續深造農學學業。

他常說:“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對農民有一種實實在在的親切感,我從心裡覺得搞農業紮實,能為這些最窮苦最善良的人做一些事情,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改變農村的落後狀況已經註定了他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王遠征表示,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堪稱我國第二次水稻綠色革命,楊振玉正是看到雜交水稻發展前景和北方水稻的差距,主動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是中國綠色的革命,不能沒有北方雜交粳稻。1971年到1991年,楊振玉頻繁往返在瀋陽和海南之間,用20年換取了雜交粳稻40個世代,他常常在千里征途中把稻秧抱在懷裡、把稻茬拎在手中帶往育種基地。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表示,上世紀七十年代,他首創“秈粳架橋”技術,將部分秈稻遺傳成分匯入粳稻品種中,成功選育了世界第一個“人工制恢”粳型恢復系C57,豐富了粳型恢復系資源,率先攻克了品種間雜種優勢不強的世界性難題,並在我國北方實現了雜交粳稻的大面積種植,開雜交粳稻利用之先河,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先應用雜交粳稻的國家,為世界稻作文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1978年楊振玉先生作為先進典型參加了首次全國科學大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81年,“粳型恢復系C57及其雜交組合黎優57”榮獲第一屆全國科技大會獎、第一屆國家發明三等獎、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

楊振玉在理論上弄清了北方低溫對光溫敏不育系表達的限制,摸清秈粳雜種F1的可利用與非可利用優勢;實踐中,培育出兩系亞種間培矮64S系列組合,在黃淮海地區大面積示範。八十年代育成了雜交粳稻恢復系C418,進一步豐富了“秈粳架橋”理論的內涵,使北方雜交粳稻再上一個新臺階,九十年代又育成了廣佔63S不育系及其系列組合,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餘萬畝。

2001年,“雜交粳稻育種的理論與方法及其骨幹親本的選育與應用”研究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他參與完成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文/本報記者 屈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