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我與都市報的故事”|青春相伴26年

2022-09-24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農業

評委的評怎麼造句

“我與都市報的故事”|青春相伴26年

記我與都市報的一次“奇遇”

2017年,初夏。

這天,夕陽正暖。我照常翻看著手邊的《燕趙都市報》。一則古詩詞創編美文大賽徵稿啟事吸引了我,大意是選取一首古詩詞用現代白話創編,描摹人物形象,鋪陳故事情節,形成一篇形散神聚之文。

這則啟事以獨特的方式積極弘揚傳統文化,整體構思奇巧、文筆精妙。與其說是啟事,更不如說像一篇凝練的散文:“根植在骨子裡的古詩詞,在生活的浪湧中被自然而然地托起、養成,就像在歲月的流轉裡,荷葉托起水珠,陽光劃過天際。此刻,我們才驚覺,原來,在我們風乾冷硬的,慣於在紅塵滾滾中跌宕衝撞的內心,還有如此溫潤淋漓的一角。”

那一刻,我血液中流淌的對詩詞的熱愛被喚醒。詩詞是自牙牙學語之時便開始學習的。我們朗讀、背誦,卻鮮以古人的視角去揣摩當時的情景和感受。這讓我覺得十分巧妙新奇,忍不住躍躍欲試。

在古詩詞中,我尤愛宋詞;宋詞中,我尤愛李清照——不僅喜愛那繾綣的詞藻,喜愛她清奇的思想。平日裡遇上她的作品,總要多讀幾遍,琢磨她的遣詞造句和箇中意境。於是,我幾乎不假思索地選擇她作為我的描摹物件。

“選哪首好呢……”我思索著望向窗外,落日正忙著給晚霞鍍上金燦燦的色調。“落日熔金,暮雲合璧”,這不正是《永遇樂·落日熔金》中的場景嗎?這首詞是李清照在晚年避難江南時所作,描寫在異鄉適逢元夕,回憶從前在汴京歡度元宵節的場景。語似平淡,實已沉痛至極,讀來令人涕下。

我恍惚化身易安居士,歲月的影像匆匆閃回。

在汴京的元夕,街上的絲竹掩不住嬉鬧聲聲,明月與燈盞映亮我們精緻的裝扮。

在與明誠相遇的元夕,以我為謎底,他為我杜撰了一個關於燈謎的夢境。

在江南的元夕,遠處的梅花悽悽凋落。自明誠兀自棄城而逃後,夢境破碎,終成夢魘。

我回過神來,窗外的落日熠熠如初,卻再也熔不化她眼底的哀愁。我彷彿真的透過了她的視角,觀其所觀,想其所想。我將這些記錄下來,寫下一篇名為《永遇樂之梅花落》的參賽作品,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了過去。

當《燕趙都市報》的編輯老師聯絡到我,告知我獲得大賽一等獎並表示祝賀時,我在驚喜之餘,更有些不敢置信。編輯老師親切的鼓勵,讓我在文學創作方面又多了些自信。這場“奇遇”,不僅拓展了我的視角,加深了我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更激勵我在文學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2022年,初夏。

這天,夕陽正暖。在都市報訂閱號上,我看到一則關於“我與都市報的故事”的徵文啟事。

我想,這或許會是我與都市報的又一次“奇遇”。

(作者:朱夢琪)

青春相伴26年

我酷愛讀報集報,建有燕趙民間藏報館,其中館藏著《燕趙都市報》從試刊、創刊至今的報紙9000多份,這些報紙整齊碼起來,像小山似的,它記錄見證了我與《燕趙都市報》青春相伴26年的故事。

1995年9月30日,青春年少的我偶然在火車站報攤看到了這份報紙試刊第1期,馬上買了兩份閱讀並珍藏。這次偶遇的緣分,悄悄地植入了我的心田。1996年1月8日《燕趙都市報》正式創刊了,我一大早趕到報社,買下了100份創刊號,用腳踏車帶回家,除兩份珍藏外,其他一一裝入信封,寄給了外地報友收藏。

因喜愛讀都市報,我與黃英爽、王偉宏、及曉佳等編輯記者交了朋友。在黃英爽主編的收藏版,我發表了十幾篇集報和收藏文章。我喜歡體育,《燕趙都市報》體育部主編的世界盃專刊成了我侃球、評球的重要平媒,在此,我發表了近百篇球評,其中一篇被《燕趙都市報》和讀者評為最佳球評。

2010年夏,我有幸被河北省報業協會聘為全省第五屆報紙質量評比的評委,我對全省79家報紙進行了全面瀏覽和品評,並進行了綜合打分。《燕趙都市報》是我心目中質量最高的報紙之一,我對其進行了重點點評和推薦,這也是作為一位資深讀者的心裡話。

2010年我的燕趙民間藏報館被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評為四星級藏報館,很多朋友慕名而來。2012年7月,石家莊一市民找到我,要花一百元買一份1999年出版的都市報,因為這份報紙上有個治病偏方,對他的家人很重要。我忍著30℃以上的高溫和蚊蟲叮咬,在小山似的報堆中用了一天工夫,才找出那份報紙並無償送給那位市民。能讓我收藏的報紙發揮它的作用,是我最大的心願。

對我館的珍品和藏報故事,《燕趙都市報》多次組織報道。2010年5月26日,記者李保健來我館採訪,發表了《藏家500元淘來收復延安捷報》;2014年7月,《燕趙都市報》梁曉波、霍鋼傑等四名記者,再次來到我這裡進行採訪,用一整版的篇幅發表了《數十萬份家藏報紙記錄300年曆史》一文,並配發了6幅照片。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今的《燕趙都市報》已近而立之年,經過多次改版和提升,《燕趙都市報》走過成長,走向成熟。作為都市類報紙,它體現了濃濃的百姓情懷,同時不失大報風範,有溫度有厚度,承載著傳播文脈的使命。我非常喜歡都市報開辦的《燕都文化》《記憶》《讀吧》《文旅時空》和《河北故事》等專版,這些專版讓綿延千古的燕趙文脈在報紙的字裡行間流淌開來,從中我得到了文化提升和極大的藝術享受。我對週日出版的都市報也是青睞有加,週日均是頭版大圖片報道,版面精美、立體,衝擊力強。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一起面向未來,我願與《燕趙都市報》繼續守望相伴,風雨同行!

(作者:楊彥朝)

“我與都市報的故事”|青春相伴26年

花錢與花心思

如果選一張我花的錢和花的心思最多的報紙,肯定是《燕趙都市報》,沒有之一。

那年,我從山區小城來到市裡,離妻別女,如何打發工餘的時光,還真成了一個問題。一天晚飯後閒逛時,街上那些報亭引起了我的注意,在琳琅滿目的報刊中,我拿起了一份《燕趙都市報》,用一張零鈔換取了我的第一份《燕趙都市報》的所有權。

夜很靜,逼仄的單身宿舍搖身一變成了閱報之所,那期新鮮出爐的報紙,我幾乎是從頭到尾都通覽了一遍,就連廣告也沒有放過,不知不覺已到後半夜。由“閱”“爽”到悅爽,那感覺實在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從我對《燕趙都市報》一見鍾情的狀態裡,很容易就能讀懂我對她是多麼的喜愛。我是懂新聞的,之前業餘寫了幾年稿,也曾有幸獲得過寫作獎。藉著那股子興奮勁,已擱筆許久的我連夜寫了篇稿子投出去,不幾日便在《燕趙都市報》上露了臉。於是,每天報亭一遊漸成“規定動作”。

駿絕對是個狠角色,文字功夫著實了得。他一來就坐到了我的對桌,我分明從他身上嗅到了一股“硝煙”的味道。神交已久,素未謀面,冷不丁成了同事,我上下打量著這個大個子,不由生出壓力之感。果不其然,他打響的第一炮,就是在《燕趙都市報》。沒多久,他就成了《燕趙都市報》的常客,並在報紙上開了專欄。我的所有惰性好像就是這個時候被擊碎的,我開始調動內蘊的潛能,暗地裡與駿展開了“較量”。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發稿量與日俱增,某個版面的專欄也有了我的一席之地。駿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從駿看似輕飄的話裡,我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就是想透過互相激勵,相互調動,讓我倆的寫作水平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妻子隨遷到市裡那年,大概是《燕趙都市報》發行的第三個年頭。與《燕趙都市報》日久情深,我想讓妻子批點訂報基金,妻子痛快地說,錢再緊,也要支援我的愛好。

時光如流,一晃就是26個年頭,從青春洋溢到兩鬢染霜,我已經習慣了在一份報紙裡徜徉,閱讀抑或寫作,花錢抑或花心思,只要從心出發,一切也就值得。

(作者:趙同勝)

文學引路人

我今年52歲,與《燕趙都市報》結緣已有二十多個春秋了。

記得那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在一家工廠幹臨時工,工作之餘倍感空虛和寂寞,可我又不想加入工友們的“鬥地主”和“侃大山”之中。我喜歡一人獨處,可是,漫長的寂寥時光卻不知如何打發。那時,時常有走街串巷賣報紙的,每當聽到吆喝聲,我便會停下奔波忙碌的腳步,從口袋裡掏出五角零錢,買上一份散發著油墨馨香的都市報,回到租來的小屋,在一盞橘黃色的檯燈下,如飢似渴地閱讀起來。我一張張翻閱,猶如推開一扇扇智慧之門,春風撲面而來,整個世界也躍然眼簾,頓時,所有工作中的辛酸和委屈都煙消雲散,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受人白眼和歧視的打工仔,而是一個君臨天下、指點江山的王者。

報紙讀多了,我也有了提筆給都市報投稿的衝動。我知道自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因為我只有初中文化,別說提筆寫文章了,有些字都不認識,可我還是願意試一試。我從小賣部買了100張郵票和100個信封,還有10本稿紙,我希望,在我100張郵票用完的時候,自己的名字有一次見報的機會。於是,打工之餘,讀報寫稿成了我唯一的樂趣,工友們嘲笑我“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但我不為所動,雖然寄出的稿件石沉大海,但在日復一日閱讀都市報的過程中,我也在收穫,也在成長。我不再抱怨工作中的苦與累,生活中的挫折與煩惱,而是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去迎接命運所賦予我的一切。

記得我的名字第一次和都市報發生交集是在1999年的7月16日,那天,我在都市報的“都市廣記”欄目中,發表了一篇小短文,美編老師還配了一則精美的插圖。感謝都市報的編輯老師,圓了一個打工青年的文字夢,那天,是我最開心和快樂的一天,我第一次品嚐到生活的美好和努力後的甜蜜。

可以說,《燕趙都市報》是我文學路上的引路人。如今,我已在省內外期刊報紙發表了一百多篇散文,雖然這不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對於只有初中文化,而且還考過班裡倒數第一的我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謝都市報,讓我找到了一生的興趣和方向。

(作者:謝金星)

獎項設定

一等獎3名:掃地機器人

二等獎5名:夏涼被

三等獎10名:整理箱

(活動獎品由奇瑞汽車贊助)

【來源:燕趙都市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