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腸癌無法保肛,多學科專家一起想辦法!癌症無論早中晚都有必要MDT

2022-08-20由 錢江晚報 發表于 農業

直腸腫瘤掛什麼科

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鄭琪 通訊員 王屹峰 蔡奕波

許多患者求醫問病,面對複雜的病情或多種治療手段,常常不知如何是好。最近,衢州40多歲的方女士(化名)因便血查出直腸腺癌,面臨痛苦抉擇:做根治性手術切除腫瘤,肛門會保不住,餘生都要掛著造口袋排便;不做手術,命不久矣。

如何既治病又保證術後的生活質量?對此,浙江省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腫瘤放療科、腫瘤內科等組織了多學科診療(簡稱MDT),經專家們討論,建議她先接受放化療使腫瘤變小再手術,最終得以保肛。

如今,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透過MDT“量體裁衣”,獲得了個體化、綜合化、精準化的治療方案。

為了踐行“雙下沉、兩提升”工作、“最多跑一次”精神,4月26日,浙江省腫瘤MDT培訓專案啟動儀式在杭召開,40餘家醫院的專家對MDT推廣進行研究討論。該專案在浙江省衛健委、浙江省腫瘤質控中心指導下開展,浙江省腫瘤醫院承辦。

浙江省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大會主席程向東教授說,MDT能讓患者獲得規範診療、最佳方案的同時,避免不停轉診、四處奔波。“希望透過本專案,能在浙江省內共同搭建跨地域的溝通平臺,幫助基層醫院建立多學科診治理念,建立MDT團隊,共同促進腫瘤治療領域的多學科、規範化、個體化診治。”

腸癌無法保肛,多學科專家一起想辦法!癌症無論早中晚都有必要MDT

查出直腸腺癌,求助MDT診療

肛門保住了,腫瘤消失了

幾個月前,方女士出現大便帶血,大便次數一天達四五次。最初,她以為是痔瘡,沒放心上,隨著症狀加重,每次便血量達一碗時才趕忙到當地醫院做腸鏡。檢查發現,在距離她肛門約3cm的位置有個大潰瘍病灶,佔了腸腔的一半,隨後病理報告確診:直腸腺癌!

更為揪心的訊息隨之而來。由於病灶十分接近肛緣,醫生都建議做根治性手術切除腫瘤,但肛門保不住。“下半輩子要在肚子上掛個造口袋才能排便,太令人無法接受了。”為了尋求其他治療方案,方女士輾轉找到浙江省腫瘤醫院。

浙江省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主任李德川主任說,患者病情的確較複雜,一個是腫瘤偏晚期,伴有淋巴結轉移,另一個是腫瘤長的位置不好,太靠近肛門。“但考慮到患者年齡才40多歲,本人有強烈的保肛意願,希望透過放化療後有明顯的腫瘤退縮,來尋求保肛的可能性。”

隨後,直腸腫瘤外科、腫瘤放療科、腫瘤內科等多學科專家開展了MDT,制定了綜合治療方案:建議方女士接受術前的新輔助放化療,然後再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腫瘤。

“先接受放化療,患者耐受性較好,可以完成整個治療週期,等腫瘤變小之後再手術,實現療效與生活質量雙贏。”浙江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放療科朱遠主任說。

隨著量身定製方案的開展,方女士的病情有了喜人的訊息:放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隨後進行的微創保肛手術順利進行,即讓她保住肛門,也迎來新生。

李德川主任說,腫瘤是一種複雜疾病,治療手段也日趨多樣化,到底什麼樣的方案最適合患者,需要各學科間的團隊協作,MDT的優勢就在於提供“一站式”服務。

MDT已成為國際腫瘤治療常態

並不是僅適合晚期患者

所謂MDT,是指不同學科的專家一起討論,綜合病史及影像學資料,為患者量身定製最佳治療方案。多年前,浙江省腫瘤醫院就開始進行MDT,如今僅結直腸腫瘤外科發起的MDT每年就達六七百例。

“對於參加MDT的專家基本要求副高以上,多為高年資的醫生,必須擁有在本專業能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李德川主任指出,除了住院患者可向醫生要求MDT外,省腫瘤醫院如今已開設MDT專科門診,患者可以透過掛號提出會診要求。

對於MDT,很多人認為只有非常棘手的晚期腫瘤患者,或者是非常複雜的疑難病例才有必要進行多學科討論。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

值得說明的是,腫瘤患者的首診首治非常重要,如果方案選擇不當,錯過黃金治療期,會影響後續治療,最後結果很可能也會不一樣。

李德川主任和朱遠主任都提及,MDT的目的是為患者提供一個更有效、更合理的治療方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供生存質量。無論早期、中期或是晚期的癌症患者,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應進行MDT。

目前在國際上,MDT已成為常態,歐美一些國家,對於癌症患者進行MDT討論已經成為制度,有些甚至寫進了法律。

多年來,程向東教授一直致力於推廣MDT模式,並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他指出,在醫院推廣MDT主要有兩個抓手,一方面,組建學科帶頭人隊伍,另一方面,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與管理制度。

“既有興趣推動,也有行政干預,以保證MDT常態化、規範化執行。對醫院來說,MDT也能提升實現科室、團隊的診療水平,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水平。”

隨著MDT培訓專案的開展,接下來,浙江省腫瘤醫院MDT團隊將基於自身MDT的豐富經驗,透過整體培訓、遠端交流、地方醫院現場指導等多種線上線下形式,結合學術講座和病例討論,推廣多學科治療的理念及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