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脈脈CEO林凡:有企業開價1000萬合作刪帖,我們商業負責人非常期待老闆說OK

2022-08-09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農業

怎樣定位我的車在哪裡

脈脈CEO林凡:曾有企業開價1000萬合作刪帖

文| 楊曉鶴

“在脈脈上,你可以找到任何人,也能知道任何企業的秘密。”

拼多多員工猝死、B站小姐姐等轟動事件中,很多訊息源都來自脈脈的職言匿名交流區,因此網友中有了以上說法。對於脈脈來說,每次熱點在社群發酵後,引發的職場人觀點爭議,企業隨之而來的刪帖要求,都在考驗平臺的公正。

作為使用者數為1。2億的職場互動平臺,國內大廠中超一半人活躍在脈脈上,說著在公司內網不敢說的話,因此脈脈被形容是“大廠都想收購的平臺”。這一特點讓其收穫了流量,也讓脈脈成為使用者眼中的吃瓜社群,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脈脈還是一家商業公司,對標美國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2016年被微軟以262億美元收購)。

而脈脈自2018年D輪融資2億美元后,再沒有傳出進一步資本化的進展訊息。其實,對於脈脈來說並非沒有“快捷”營收路線,脈脈創始人、CEO林凡向Tech星球透露,甚至有企業提出1000萬元的合作求刪帖。但這種事情屬於碰線行為,而且並不是標準的業務營收,脈脈需要形成自己的職場價值與商業化能力,而非流量型的職場樹洞。

LinkedIn 的路徑並非簡單複製即可,脈脈如何探索職場App的終極形態,對於林凡也不是一道簡單題。據悉,其近一年經常在內部寫日記,將自己思考的點傳達給高管們。求變也在深刻影響著這家公司的發展變化,這在脈脈App 6。2。18版本中變化非常明顯。

這版脈脈App中的“職言”降級到二級頁面,同事圈、推薦和熱榜升級到首頁面,體現出自然流量向內容運營的思路進化。“注重人與之間關係的社群,後續發展都會展現出一些媒體的屬性”,脈脈高階副總裁、社群負責人牛章鵬告訴Tech星球這種變化背後的原因,知乎/B站/小紅書等社群平臺的發展,現在都有一些這種趨勢。

脈脈希望社群告別無序的自生長狀態,爆料/吐槽/申訴這些情緒化的內容並無不可,但脈脈更希望讓分享、求教、合作這些業務化的內容,佔據平臺的主導地位。

這也是近幾年脈脈的巨大變化,曾經熬垮領英、赤兔等一眾職場平臺,僅剩脈脈一家獨大後,才發現最大的戰爭,是打贏過去的自己。

“脈脈做了很多有趣的職場實驗,也推出了產品化服務”,林凡告訴Tech 星球,這是脈脈近期悄然推進的動作。比如,在脈脈內部實驗的CEO加權,讓少數企業管理者與數量眾多的員工平權投票功能上線。在行業看來,這不僅是爭取月薪3000的員工與月薪30萬的管理者平等對話,也是爭取事件最後沒有陷入情緒導向的庸眾勝利。

如何探索出不同於LinkedIn 的職場服務之路,脈脈走了8年。如今在流量導向結束後,脈脈是否給職場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變化?

刪帖與職場社群的平衡

Tech星球:現在脈脈是源頭的行業熱點事件比較多,此前的拼多多、阿里以及B站事件,包括近期的每日優鮮公司“傳言解散”事件,據說有不少企業找到脈脈刪帖?

林凡:曾經有企業說1000萬,只要你幫我們把這個事兒給刪了,你就可以拿到這個單子。當時我們商業的負責人跟我講這個事情的時候,他應該是非常期待老闆說OK。但我說1000萬也不要,他就瘋了,哈哈。

Tech星球:刪掉很多人也不會注意到,但你覺得這是一個社群的規則?

林凡:對,覺得這是我們需要堅持的底線和紅線。所以,一邊是不斷有企業天天在罵我們不刪帖,然後給我們律師函;另一方面,使用者也天天在罵我們,說脈脈肯定就是刪帖收錢。其實你堅持做這件事也挺累的,因為你兩邊都不討好。

Tech星球:如果兩邊都難以討好,脈脈會參考貼吧吧主自治的這種思路?

牛章鵬:我們現在也在開始嘗試一些使用者一起治理的機制,大體上的思路還是分為兩塊:一塊是說我們這個團隊要起到平臺的責任義務,把觸碰底線的內容要去掉。

第二塊就是,整個社群環境在底線之上,如何能夠變得更好。因為我認為每一個圈層它都有自己的文化,比如西二旗文化和金融街文化,我感覺畫風應該很不一樣。使用者還是最瞭解自身,所以會根據使用者對社群的貢獻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幫助打理一些社群的事情。

Tech星球:據悉為了避免使用者單方面權重過高,脈脈還引入了CEO加權等措施?目前從社群表現的情況看,效果怎麼樣?

林凡:我們才剛剛開始實驗,大致是這樣:當有人覺得某些帖子有問題,他就可以發起公投,要求刪帖,然後大家可以開始投票。投票的過程中,員工肯定人數多,管理層肯定人數少。所以這時候你會有一個問題,如果每個人都是民主一票的時候,那麼管理層就比較弱勢對吧?怎麼解決?那就需要給CEO加一個加權,這時候他就可以跟員工去相提並論。

Tech星球:如何計算好賦予的權重高低?最終讓兩方覺得平衡?

林凡:這種平衡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最近我就做了一個實驗。

我們最開始在脈脈自己的同事圈裡面開放,當時我就發了一個帖子說求點贊、求回覆,增加我的貢獻值和社群權重,然後大家也很給面子,我看了一下公司大概有1/3的員工參與了評論或者是點贊。

沒想到的事情是,過了三天以後就有人發了一個公投說刪掉CEO這個帖子,因為這個帖子沒有什麼價值,水帖。

我一看投票的裡面,支援刪帖的投了50多票,反對刪帖的只有20多票,我肯定先衝出去投反對刪帖的票,但我只有6票,結果還是50:26。我想說不行,我還有投票加倍的功能。乘2以後,兩邊就相差就不多了。

後來我又發了個帖子,呼籲大家求不刪上一條。結果在我發完這條帖子,有更多人去投票要求刪帖。我這個求不刪的帖子,也有人發起的公投說要刪。

Tech星球:你怎麼看這一結果?

林凡:其實後來我還利用CEO另外一個特權,就一票否決。我在一週內有一次不允許刪帖的權利。結果第二天,那個一開始的帖子還是被刪掉了,你很努力去拉票了,但是保不住帖子,這種情況下CEO還是稍微弱勢了一點點。

最後我把那個求不刪的帖子也刪了,然後我把這兩個帖子放在一起總結,我說這是民主的勝利。因為我這個帖子其實是有問題的,確實是一個水帖,他沒有給社群創造價值,但是因為我在實驗,我想引發一些互動,但最後大家投票覺得這種操作還是不對,就投票給刪掉了,這個事情本身我覺得也是正確。

Tech星球:結果都在情理之中,你認為取得社群取得最終平衡了嗎?

林凡:總體來講,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間,CEO還是有一點點弱勢。我用我的例子講什麼叫弱勢,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好玩,它不涉及到一些觀點之爭或者怎麼樣,但假設真碰到一些比較嚴重衝突問題的時候,這時候是不是CEO乘2的投票數還是不夠?

這個問題我們其實也不好講,所以我們開始在更多同事圈裡面做這個實驗,看一看使用者的行為和實際的結果,到底哪個是合理的。目前投票這件事在公司內互動率很高,甚至有同事為了測試舉報功能,去投票舉報我已經離職。Anyway,大家很有興趣去測試各種場景,我們再調整這個權力的大小引數,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事兒。

Tech星球:這件事確實需要長期試驗,但有很多事是否結果不重要,情緒釋放更重要?

林凡:其實本質上,很多事情還是一個集體決策的過程。很多事情我們要可以看得出來,是說很多人很生氣,還是少數人很生氣?我舉個例子,比如阿里女員工被侵犯那個事情,當時是所有阿里員工都很生氣。

Tech星球 :從這些事情中 ,你對於關於加權背後有哪些思考?

林凡:我覺得更多是公司管理層要面對的問題,一定是你在管理的機制上面出了問題,才會導致你所有的員工都很生氣。所以,我覺得今天並不是說,要保證企業想刪的每個帖子都能刪掉,而是我們今天要看今天你是跟大多數人為敵,還是跟少數人為敵。

說回到CEO加權的機制,我們並沒有採取51:49這種簡單多數判定,所以今天CEO在這個公司裡面能得到多少人的人心很重要,你不能說最後我給你一個乘以10的許可權,最後90%人都反對,只有10%的人支援你,你還能夠特立獨行,我覺得也不對。目前CEO投票是乘以2,我覺得一般不太可能超過3。因為你3的話就是25%的人贊同你,75%人反對你,這個事情我覺得已經是一個極限了。

Tech星球:剛才也提到給了CEO幾個特權,比如說不能刪除是吧?

林凡:對,不能刪除的考慮是這樣的,今天有公司要發一個公告,比如脈脈之前取消了房補,確實是一個好的福利措施沒了,如果大家也發起一個公投說要刪帖,試圖讓這個訊息消失,並不合邏輯。當然這個權利一週只有一次。

鼓勵公開透明的新型關係

Tech星球:目前看到,職言上有些發言已經可以打標籤了,提示有問題或者偏激。

林凡:對的,這時候它是演算法在解決這些問題。

Tech星球:目前脈脈上線了職言標籤、唯一ID,引入CEO加權,以及圈子權重升級,是否意味著脈脈在鼓勵公開透明的關係?

林凡:對,這是產品帶來的結果。我們做這個事情的出發點更多是使用者需求,因為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一群人在一起,他們之間的共同的話題會更多。而大家要進這圈子,就要留下身份資訊。

圈子本身服務於脈脈社群的資訊閉環,因為擁有共同身份的人可以進入共同的同事圈、行業圈、工種圈,圈子裡的使用者更容易談得來,談的過程就會產生更多的資訊,從而吸引更多人進入圈子,進入圈子就要留下身份,這些因素互相促進形成資訊的閉環,帶動飛輪轉動的更加順暢。而這些資訊的沉澱也會變得有價值,打破很多的職場壁壘。

Tech星球:脈脈的公司點評這塊也是做了很長時間,目前看對一家公司的評價,相對來說是否已經客觀完善?

林凡:我覺得還沒有。這個事情可能大概是需要2~3年的時間才能完善,但我們自己覺得今天比半年前釋出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變化和改進的。

首先,在產品的機制上面,我們在點評者這邊需要留下更多的資訊,比如說他的工作時長,在職的時間或者還是已經離職,各種點評的維度讓他去篩選,引導他去正面的一些資訊書寫。

我們一直相信今天每個個體都是主觀的,當你有足夠多人點評的時候,所有的主觀湊在一起,就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客觀的評價。

在企業維度的話,第一我們給企業迴應點評的權利,在很多電商的網站上面,我們並不是說看到差評就不買這個商品,我們更多是說,差評以後企業怎麼回覆,甚至媒體怎麼寫一些企業的資訊,所有這些東西聚合在一起,一個完整的、更多維度的公司點評就誕生了。

Tech星球:你覺得最終的企業點評模式是什麼樣?類似大眾點評的分數還是其他維度?

林凡:我覺得可能不是簡單的大眾點評分數,它會很多維度。比如說,涉及到公司好或者不好,其實不是一個標準,它跟每個人的需求是有關係。

如果今天我很窮,在我看來只要願意發高薪的都是好公司,甭管他加不加班,領導PUA不,只要錢賺的多,我就去。還有一類人是現在不缺錢,做的事一定要有意義或者你在這裡成長的快,能給我更大的機會,很多創業公司是這樣的,也有人更願意去。今天沒有一個完美的公司,所以我覺得說它不是說“好”,而是說你適合誰,這個是公司點評的終極意義。

Tech星球:讓職場人和公司更公開透明,脈脈想打造一個職場的“信用銀行”?

林凡:對。其實我們是本質上是把人和企業的長期特質都沉澱在上面,對於使用者,我今天去了哪些公司,我選擇什麼樣崗位,我多長時間換一份工作,我的title晉升的速度,所有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人長期的職場Credit(信用)。

對於公司,它招過了這麼多人,這麼多人給它點評了,這麼多人選擇好不好,所有這些東西就是一個企業長期的沉澱,一旦人和企業長期沉澱在這邊的時候,更多人脈相關的服務就能夠有更好的底層基礎。

服務是比流量更重要的事

Tech星球:脈脈越來越多提到服務化,從早期社交到商學院,再到社群與招聘等定位,你認為職場App最終應該一個什麼樣的模式?

林凡:其實,我們沒有經歷那麼多變化,我們最早大概在2020年之前,脈脈做的是職場社交,所以是LinkedIn(領英)的這種模式,然後2020年到現在或者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我們的定位應該是叫社群+招聘。

終局的角度上來講,我們就說它是資訊+服務,就是說,社群本質上是提供資訊的一種手段,但是我們可能會融合上很多其他服務。

服務的話,因為社群有很多的人和人之間的連線,比如招聘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連線,銷售找客戶也好,投資人找創業者也好,你會發現在找人的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務。

Tech星球:整體上,你認為脈脈是從內容到服務驅動的飛輪效應?

林凡:對,我們自己認為本質就是兩個關鍵的閉環,一個關鍵閉環是資訊的閉環,一個是服務的閉環。左側是資訊的閉環,更多的內容生產者,會產生更多的內容,然後就會吸引更多的內容消費者,這樣更多消費者就會轉換成為更多的生產者,這個閉環不斷的在社群體系裡面越滾越大。而左邊資訊的飛輪會帶動右邊人脈服務的飛輪轉動。

正好脈脈做了很多圈層,做了同事圈,做了工種圈,做了行業圈。由於使用者要進這些圈層消費內容的話,需要留下相關的身份資訊。有更多優質的使用者在脈脈,就會有更多的人脈需求方來找這些使用者,需求的沉澱就會讓很多人覺得留下身份資訊是有價值的。這個就是脈脈的人脈服務的飛輪。左邊是資訊的飛輪,右邊是服務的飛輪。

Tech星球:早期脈脈廣告收入最主要,為何後期要變成招聘服務為主?

林凡:傳統的社群是這樣的,更多的流量帶來了更多的關注,更多關注以後就帶來更多的點選或者是廣告,這是一個飛輪效應的模式。

我舉個變化的例子,比如說抖音早期也是廣告為主,如今也電商崛起後,它也是雙飛輪模式了。因為它不想簡單地賣流量廣告,他要開始做深度的電商服務。所以我覺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採用雙飛輪模式。

Tech星球:脈脈為雙飛輪打造了哪些產品服務?

林凡:我們最主要的就是兩個。一個是招聘服務的資源型產品“人才銀行”,就是企業明確了崗位的主要需求之後,想找哪些公司什麼樣的人才,脈脈會把符合這個需求的人選存到企業的人才銀行裡,這樣企業與人才之間就會產生連線。

如果企業有好的訊息,比如說企業融資了,人才銀行裡面的使用者就可以看到這條訊息的Feed流。而如果人才被其他獵頭/HR詢問了,脈脈就告訴通知企業,“人才銀行”裡面的某些人,你值得去跟他再聊一聊了。

另一個是銷售找客戶的服務。銷售逢年過節給你發微信訊息,中秋節快樂、元旦快樂、春節快樂,其實也挺無聊的。所以我們給銷售提供企業情報資訊產品,假如有企業融資/做產品/辦活動的需求,這些情報都會Push到相關的使用者,給銷售提供了一個跟客戶能夠聊幾句的由頭。就會促成銷售主動站出來聯絡合作。

Tech星球:目前國內職場App的使用者覆蓋率達到什麼比例,註冊的使用者中有多少人上傳了簡歷?

林凡:體驗過職場社交平臺的使用者數其實還是不多,如果說從活躍使用者佔整體職場人比例的角度看,可能10%都不到的樣子,我覺得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從脈脈的註冊使用者來看,60%-70%的使用者都上傳了簡歷。

Tech星球:使用者在脈脈上向公司開放檢視簡歷的比例有多少?

林凡:大部分人是開放的,因為大部分人不是有那麼強(封閉意識)。失業後如果都沒人來找自己,這件事情對很多人來講也不會開心。

Tech星球:目前整個招聘中,哪種模式會佔主要,比如說自主投遞還是獵頭挖掘?

林凡:主要是來自於獵頭挖掘,大概能佔到50%多一點的樣子,自主投遞可能佔加起來40%多。總體來講,獵頭挖掘它的人群質量高,他要找那種什麼總監、 VP、總經理類似的,然後自主投遞的可能是普通的職場人。

Tech星球:脈脈還做了專家網路服務,跟早期流行的“在行”業務有點類似?

林凡:不太一樣,在行是C To C模式,但我們現在的專家業務其實跟凱盛、GLG一樣是B To C。透過脈脈付費找到這個行業的專家,一個小時3000塊錢或5000塊錢,然後能夠不斷的學習這個行業最新的一些動向和知識。

做這件事的意義在於,目前你在網際網路上面,能獲取到的有效資訊可能只佔到20%,剩下80%的資訊還是在行業專家的腦子裡面,所以,這是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的人去尋找專家服務。

Tech星球:脈脈上面本來有大量的企業人才,做這件事是否順利?

林凡:我們開始跟B端去提供這樣的服務,這個服務的增速會很快,因為我們現在差不多每個季度的收入複合增長率50%左右,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長50%,一季度比去年的Q4增長50%,這個業務很大的潛在的機會,而且很多的網際網路大公司、知名的投資機構都是我們的客戶。

Tech星球:如何讓脈脈的專家願意去做這件事?

林凡:2007年、2008年的時候,當時GLG找到我,一小時2000塊錢,問我搜索引擎的未來的趨勢是什麼。他不是打聽搜狗的東西,我肯定不會告訴他,但我很願意跟他討論我對行業的insight,那是我的洞察。

所以這件事,第一是脈脈上面很多中高階的人才會因為自己也被稱呼為專家,挺開心的;第二個是說,他能賺到錢也挺開心的;第三個事情是脈脈也能賺到錢,那也很開心。

Tech星球:凱盛正在籌備上市,脈脈這塊業務有類似打算嗎?

林凡:我們也正在準備拆分這個業務。

Tech星球:又知道個獨家訊息。另外,脈脈還在推進的銷售線索轉化的業務,做得怎麼樣?

林凡:傳統的銷售拓客方式裡,一般是打前臺電話、堵門陌生拜訪等。

在脈脈上,銷售可以先加客戶好友聊起來,然後透過脈脈提供的情報服務,就是互惠互利的一種狀態。在脈脈上面,這塊業務的規模更小一點,但它增速更快一點,它的環比都已經是超過 100% 的這種增速。

Tech星球 :這兩個業務哪個更重要一點?

林凡:如果從現在這個階段來看,專家網路的成熟度是比銷售找客戶成熟度要更高,因為他探索時間更長,現在收入的增速和規模更大,團隊的規模也更大,但是如果從未來的增長空間的角度來講,那麼銷售找客戶的服務空間會更大。

因為我們看LinkedIn的2021年財報,它全公司的收入110億美金,招聘的業務50多億美金,然後To B(銷售找客戶)業務大概30多億美金。所以我們感覺,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上看,銷售的生意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生意。你看在美國,Salesforce是一個比LinkedIn 大更多的盤子,市值2000 億美金。

脈脈後臺職場資料:5大行業孕育新的財富自由機會

Tech星球:現在各個行業在脈脈的活躍的人數,佔平臺的比例是怎樣的?

林凡:現在很多行業在脈脈都很活躍,比如說,現在網際網路行業活躍滲透是50%多,比如說,位元組跳動是10萬員工,脈脈上就有6萬多到7萬活躍。但如果你今天從行業的比例來看,網際網路行業使用者可能都沒到脈脈總註冊使用者數的10%。現在汽車也好,生物醫藥也好,晶片電子也好,通訊等等各種行業都在非常快速增長,但沒有一個行業在脈脈上佔比超過10%,因為行業太多了。

Tech星球:從脈脈後臺的職場資料,能否看到哪些行業的需求波動大,比如網際網路有周期性回暖嗎?其他哪個行業正在爆火?

林凡:我們現在是看好5大行業,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晶片、生物醫藥、碳中和。比如說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長特別快速,不管是註冊脈脈的活躍員工數量,還是它公司招聘的員工規模。可能一個季度,小鵬理想活躍使用者數可能都能增加一兩倍。然後像華為海思這樣的晶片,一個季度10倍這樣的一個增長。當然,也有過去這些行業在脈脈上面的活躍度還不夠高的原因。

我們認為,這些行業不是一個短期的火爆,可能在未來十年的維度上,都是一個持續火爆的狀態,因為它底層技術正發生一些革命性的變化。

Tech星球:從整個行業來看,這5大行業招聘員工的薪資都在什麼水平?

林凡:今天進這5大行業就跟20年前進網際網路是一樣的,就是一個新的讓你財富自由的機會。

Tech星球:那面對這些新興的機會,脈脈對哪些角色的服務比較完善,還需要再加深哪些服務?

林凡:脈脈現在的職場戰略,如果用“3刀切8塊”去劃分的話。

我們第一個劃分的是新經濟和非新經濟,脈脈明顯擅長是新經濟,從網際網路到硬科技等,不太擅長傳統經濟。

第二個劃分來看,新經濟裡面有的是以知識為核心,有的是以人脈連線為核心。那麼脈脈現在會更擅長知識性的人群,因為這類人群他們其實本身不是特別擅長交流,有一個平臺讓他們能夠更多的瞭解和交流,他們還挺開心的。

然後如果再把這部分人群再切,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專業人群,我們會更擅長大公司的一點點。

這樣我們可以從大公司慢慢往中小公司滲透,因為中小公司的人其實會想跟大公司的人去學習專業性的東西,專家網路服務就是機會。

第三步就是橫向的,今天很多人更多想了解的是,我的客戶在哪裡,情報服務類也是機會。

這是我們未來幾年比較明確的三步走計劃:從頭部往腰尾部走,從連線專業類工種往人脈類工種走,然後新經濟往傳統經濟走。

Tech星球:服務形式是否會有更多創新?比如直播招聘、影片講座,還有深度求職服務等?

林凡:我們自己的幾個判斷,第一個事情是直播,它更多適合藍領,當你是做大批次招聘的時候,那你直播的時候效率會比較高,但凡到了稍微中高階一點的、知識技能性質強一點的招聘的話,直播就不是特別有幫助,所以很早試驗過後,放棄了這條路徑。

影片的話,我們感覺比較適合做通用性的技能培訓,比如說管理技能、 Excel技能等,所以影片只是會少量的有益補充,脈脈今天也可以發影片,但只對少數的創作者開放。

Tech星球:脈脈接下來還會那些戰略,比如說做市場下沉,出海,還有上市?

林凡:上市需要到分享的時候會告訴大家。下沉市場,短期內不會做,需要往傳統經濟走的時候才會考慮。我們擅長的還是5大行業的頭部公司,另外往中小的公司去縱向的擴張也是主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