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心細毫釐、質優百里 承德工務段開展秋檢秋鑑

2022-07-27由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 發表于 農業

如何做好秋檢秋鑑工作

秋檢秋鑑,走走看看!

“今天我們檢查的地段是承隆線雙峰寺至承德站,走行11。5公里。”8月27日7點,隨著4473次列車停靠在承隆線雙峰寺站,承德工務段承德線路車間檢查工區工長馮立軍開始佈置鐵路線路秋檢作業。

“我們主要任務就是數清軌枕根數、查清鋼軌廠家、材質、年號、點清軌旁裝置、看清周邊環境、檢查幾何尺寸。”承德線路車間副主任楊鳳傑說,“秋檢秋鑑每年都要進行一次,摸清裝置底數,做好整修計劃安排,提前為安全過冬做準備。”

心細毫釐、質優百里 承德工務段開展秋檢秋鑑

“前方無車、後方無車,可以上道作業。”7點10分,經過安全注意事項的佈置,與駐站防護員取得聯絡確認無車後,六個人步入岔區,按照分工開始作業。

曹偉徵和楊超是一組清點軌枕數量的搭檔,曹偉徵一路小跑、心理默唸,楊超後面緊跟、確認核對。每到一個焊縫點,曹偉徵就會貓下腰,用石筆在軌面上劃一道“白槓兒”,標上諸如“42”“41”“38”的數字。

“我們習慣性的把兩個鋼軌焊縫之間稱為‘一棵鐵’,一般情況下是25米劃為‘一棵鐵’,但遇到插入短軌的地段‘一棵鐵’就不標準了, 6米、10米、12。5米,各種尺寸的都有。”檢查工區工長馮立軍是今天的帶班人,也是負責最後的軌枕數量登記工作,他告訴我們,他們需要“一棵鐵”一統計,要註明鋪設軌枕的數量、型號和失效枕根數。

心細毫釐、質優百里 承德工務段開展秋檢秋鑑

“幹這個活兒不能分心,他們兩個人核對,我進行記錄,等於數了三遍,這樣才能保證資料的準確性。”據馮工長介紹,承隆線於1972年12月開工,1975年2月鋪軌通車,1980年5月營業,經過幾次裝置改造後,鐵路線上Ⅱ型、Ⅲ型混凝土枕並存,左右兩股鋼軌,2003年製造、2009年製造並用,裝置比較複雜。

“Ⅱ、24,短、3,長、11”,在雙峰寺站承德方向13#道岔處,一組雜亂的數字引起我們的注意,“這些數字代表的是24根老Ⅱ型普通枕、3根短岔枕、11根長岔枕,遇到岔區就顯得亂呼了,沒幾年的實踐功底,分不清。”馮工長說,他幹了二十多年的線路工,“別看兩根鋼軌簡單,真把這些正矢、查照間隔、高低、水平、軌旁裝置等在一張表格內標註清楚,沒個三年五載,做不好。”

“現場防護員李春佔,544127次列車接近雙峰寺站,請下道避車。”7點25分,現場防護員李春佔攜帶的對講機裡傳來駐站防護員提示來車的聲音。

“檢查工區現場防護員李春佔明白。”在一聲喇叭的長嘯聲中,檢查人員快速下道,拉繩防護。“駐站員高峰,檢查工區下道完畢,拉繩防護。”現場防護員向駐站防護員報告。

心細毫釐、質優百里 承德工務段開展秋檢秋鑑

幾分鐘後,列車在一陣汽笛中很快透過,“看,山區鐵路就這樣,拉不多,都是十來節車皮,也沒辦法,這條線還是1970年國家制定第四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決定修建的呢,短短几十年的功夫,現在都全國高鐵時代了,我們這條線退出歷史舞臺了,現在也就算便民線吧。”避車完畢,幾個人繼續他們的工作。

“最難數的是隧道內,手電的光線顯得很是微弱,黑漆漆的洞壁、黑漆漆的軌面、掛滿塵土的焊縫,不仔細看,根本分不清。”在承隆線10km+544m處一座名為“二道河隧道”的鐵路山洞出現在眼前,一個像極了“人頭”形狀的蜂窩掛在洞頂,幾隻鉛筆頭兒大小的大馬蜂縈繞在周圍,膽小的一激靈,膽大的低頭快速走過,曹偉徵說,“這種情況經常有,有時候還能在隧道里碰見蛇呢,捋著鋼軌在你前面爬,就怕它回頭呀。遇到山洞,我們只能一個人找焊縫,用石筆畫出來,另一個人數軌枕根數。”

檢查工區班長馮源是2014年由火車司機轉行到工務崗位的,在這次秋檢工作中主要負責線路幾何尺寸的檢查。當過“司機”、再幹“修路”的活,從“閘把”到“道尺”,結合車上到車下的不同體驗,他感覺到“曲線頭尾容易晃車,豎曲線地段容易出現顛簸,低焊縫車輪‘哐當’一聲響,連續沉浮是翻漿。”“這些地段控制好,直線地段整修起來就容易多了。”

馮班長說,一個班組管著幾十公里線路,剛開始也是三步一貓腰、五步一低頭、一棵鐵一趴身,只檢查四五公里,一半路下來就腰痠、腿疼、頭髮暈,後來慢慢就長了“眼穿問診”的本事,大平大向、平直順道,瞄一眼就能判斷出有沒有問題。

“眼睛就是尺,高低、方向量;曲線看頭尾,道岔重預防;橋頭結合部,隧道洞口旁。”乾的時間長了,馮源自然有一套他的理論。

9點55分,太陽徹底破出雲層,25℃的氣溫不是很熱,卻一直曬著左臉,有點燙,額頭、後背逐漸汗水盈盈,幾個人為了能輕便點作業,也沒有帶水,看一眼太陽,咽一口唾沫。

承隆線7km+230米處,在兩條連續的曲線地段,馮源停下了腳步,左手把草帽掀到後背上,右手把道尺搭在鋼軌上測量,時而看看手裡拿著的車載、軌檢車資料,時而貓腰、躬身,趴在軌面上,看看線路長平,時而用手動動膠墊、看看有沒有串出,時而檢檢視看枕木有無扇白處所、看看有沒有“空吊”。

“這有車載二級出分處所,必須細緻的觀察,最怕的就是類似‘空吊板’這樣的‘隱疾’。” 馮班長說,“線路裝置最怕的就是‘小病’不治,最後往往養成了‘大患’。有的靜態檢查沒事,車載就出分,這樣大部分是‘空吊板’或是凹焊縫,火車一過,車輪‘哐當、哐當’的砸擊低焊縫處所,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翻漿冒泥’,再整治起來難度就要大了很多,所以要防患於未然,有跡象就整治,防病於初起階段。”

“馮工長,你也再核一遍,我檢查著沒啥大問題,就是有兩根枕木頭兒軟,需要車間天窗點安排一下搗固,有一個8毫米的高低需要整整。”馮源把道尺遞給工長,亦步亦趨的跟在身後,馮工長每記一個數據,他便偷偷的瞄一眼,生怕自己的判斷失誤,“沒問題,檢查是第一道關,必須細,不能光練‘火眼金睛’的本事,還要有‘開方抓藥’的功夫,你到我這歲數也是‘老中醫’。”把道尺交回到馮源手裡,師傅不忘調侃幾句。

11點24分,終於到達承德站,楊超的微信運動中顯示“23583步”,排在第一名,一條鐵路立交橋的圖片在封面上赫然醒目。

“今天,我們走了11。5公里,查了19170根軌枕,發現了2段需要砌擋牆的處所,2處山體軟防護碎石清理處所,各種資料記了3頁紙,這些資料為即將開始的冬前裝置整修提供了依據。”承德線路車間業務指導丁小強說,“晚上21點,我們還要參加承德站的施工天窗呢,一直到零點結束。”

秋檢的任務還在繼續,鐵路線一直在腳下延伸,走走看看,說著輕巧,做著並不容易。

(燕都融媒體記者呼延世聰 通訊員付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