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走訪畢節三個未摘帽貧困縣

2022-07-14由 光明日報 發表于 農業

貴州畢節市是不是很窮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納威赫,去不得。”這是一句貴州老話,說的是畢節市下轄的納雍、威寧、赫章3個縣出了名的貧窮落後。人口多、地瘠薄、缺產業是這3個未摘帽貧困縣的“通病”。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決勝全面小康之際,記者來到去不得的“納威赫”,看到的是優雅整潔的村落,幸福自信的笑臉,忙碌勞作的腳步,大夥都說現在的“納威赫”,不僅“去得”更“留得”!

雨天穿拖鞋就能逛遍寨子

在納雍縣騌嶺鎮小屯村,寬敞的水泥路直通家門口,小洋房掩映在花卉綠植之間,院落被打掃得乾乾淨淨。杜鵑、君子蘭、茉莉花、梔子花……村民各個都有自己的“心頭好”。

村民陳武進將自己的家命名為“映山紅”,這是他最喜歡的花。陳武進驕傲地說:“以前鄰里串門都得穿‘大水鞋’,現在穿著拖鞋就能逛遍寨子了。”原來,小屯村曾有10多家小煤礦,遇上下雨天泥濘不堪。2006年,小屯村動員78戶村民從大山中搬了出來。村支書王祖軍把村裡的老黨員和“老輩子”召集起來,共同組成“七人議事小組”。靠著這個小組的高效管理,一家一庭院、一戶一特色的小屯村寨一步一步建成。

現在,透過“大戶+合作社+農戶”的資產經營模式,小屯村還完成土地整理、土壤改良和移栽果苗等產業佈局。“2009年之前小屯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2019年已經達到了12600元。”王祖軍說。預計兩年後,小屯村種植的1500畝黃柏樹、200畝苦金盆,300畝核桃等中藥材,將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煤礦開採區都披上綠衣。

再難都要走向智慧農業

時下已進入馬鈴薯收穫時節,威寧縣石門鄉一把傘扶貧農場示範基地裡,收種機在土地上來回穿梭。“一開始很難想象,像馬偵觀這樣的大學生能一頭扎進這泥窩窩裡。”威寧縣石門鄉觀音山社群黨支部書記楊瑞東說。

2013年,在武漢某家汽車企業工作的馬偵觀決定回到威寧創業。這裡平均海拔高達2200米,山地多、平地少,要實現機械化種植難度不小。對著機器,這個1988年出生的小夥動起了心思。

“這是我們的一項改良技術,你在別的機器上可找不到。”憑藉專業技能,馬偵觀將播種機進行了改裝,使其播種、採挖均可且適合山地耕作,提高了生產效率。

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威寧眾果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現在,公司已經種植了3000多畝馬鈴薯、紫蘿蔔、辣椒、南瓜等。公司吸納了全鄉128戶貧困戶參與農場務工。今年,馬偵觀還在網上發起了“認養一畝地,幫扶一家人”眾籌活動,將籌集到的12萬多元全部發放給貧困戶。

“還是年輕人主意多,能給鄉里鄉親帶來新的想法。”楊瑞東介紹,2019年,石門鄉的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56%,14個貧困村已全部出列。

縣城也能成就“最強科室”

查房完畢,赫章縣中醫院骨科大夫陳潮鋒隨即走進遠端醫療室,透過影片為水塘鄉衛生院的病人做遠端會診。

73歲的獨居老人陳天祿被上門排查的水塘鄉衛生院醫生懷疑為骨髓炎。鏡頭這邊,陳潮鋒仔細觀察病患情況,叮囑醫生先為老人做腳趾DR檢查,同時做好血常規檢查以便後續診療。

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骨關節科醫療組組長陳潮鋒成了赫章縣的“明星醫生”。2018年9月,作為廣州與畢節對口幫扶舉措,他被選派至赫章縣中醫院,從此與這裡結下不解之緣。手機裡來自患者的問候越來越多,赫章縣醫院的本地醫生也不時求教。陳潮鋒慢慢發現,“去不得”的“納威赫”,不僅“去得”,而且“留得”。

今年2月,他回到赫章縣中醫院,又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掛職,還在中國醫師節當天,正式收下3個徒弟。據統計,2017年以來,廣州市番禺區中醫院先後派出19名專家組團到赫章中醫院開展醫療幫扶工作,共主刀或指導完成腹腔鏡手術等高難度手術1297例。

現在,赫章的病患即便做最為複雜的骨科四級手術,也不用再跑大城市了。陳潮鋒帶領20多位當地醫護人員一起組成了醫院的龍頭科室,為做“最強骨科”而不斷努力著。

(本報記者 劉夢 呂慎 陳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