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深山裡的文化困境:“最後的布依家園”裡,婦女要如何滿足文化需求?

2022-07-12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農業

貴州麻將怎麼算錢

「本文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深山裡的文化困境:“最後的布依家園”裡,婦女要如何滿足文化需求?

板萬村 攝影|羅長莉

對於李嫂,這位40多歲的傳統布依族婦女而言,能夠站在舞臺上唱歌是她最大的夢想。

“我們之前村裡選了三個人去縣裡參加比賽,我是其中一個。”談到她喜歡的事,她的眼睛裡充滿神采,笑起來才隱隱約約能夠看到眼角的皺紋。但遺憾的是,這個布依族文化比賽她只參加了三屆,15年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參與了。“那也是我的夢想,”她嘆了一口氣。“因為我們這裡是偏遠地區嘛,也就是個農民,所以這個夢想也不敢想了。” 現在李嫂全心全意地專注於傳統民族服裝的生產,作為一個新手,她每天從日出到日落只能完成一到兩件衣服。“我們以前經常跳廣場舞,”她笑到,“但我現在太老了。”據李嫂介紹,村裡一度掀起了跳廣場舞的熱潮,然而,這種趨勢近年來也停止了,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很大一部分村民離開村莊外出務工。現在村子裡幾乎沒有活動能讓她再次上臺表演。或許在她的內心深處,還有一股未熄滅的希望之火,她希望有一天能再次踏上舞臺。

李嫂只是眾多面臨著相同問題的少數民族婦女的其中一員,在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文化意識較差,以及傳統觀念、習俗造成的阻隔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發展,也制約了婦女對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文化振興擺在了和經濟發展並列的位置上。

但似乎,在實際情況中,經濟與文化建設很容易成為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難以在一塊還未平整的土地上找到站立的平衡點。

在板萬村,108座木製的布依族傳統吊腳樓與盤龍山隔江而望,交錯分佈在樹林中。在成片的傳統建築之下,是板萬村民搬遷的現代化新屋。

深山裡的文化困境:“最後的布依家園”裡,婦女要如何滿足文化需求?

山上的古寨和山下的新居 攝影|羅長莉

“我們是17年年底進到板萬村的。”蘇小糖說,作為社會企業大山小客的負責人,她和團隊從17年起就在板萬村進行古寨旅遊開發,希望透過發展旅遊業給這個少數民族村落帶來就業機會,促進板萬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將這裡建設得更美好,增加當地引力。

“(當我們)中午十二點走到吊腳樓裡的時候背後都是發涼的,很荒很恐怖。”她說,“大太陽天進去背後都是陰森森的感覺。”

板萬村位於中國貴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這裡是少數民族布依族的聚居地,有著原始的村落建築和傳統文化習俗,它數百年的歷史和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很多布依族的傳統文化能被完好地保留下來。當地的八音坐唱、布依戲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這裡也被稱為“最後的布依家園”。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會住著很多像這樣無法實現自己精神文化需求的少數民族中青年婦女們。

自2016年以來,在新房補貼和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下,板萬村原本住在傳統老寨的居民都搬到了現代化的新村,形成了一個比較獨立的村寨。而村裡原本包括布依戲臺、廣場、圖書館在內的文化場所,還是在山上的老村寨內,當地居民如果步行到文化場所需要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路程,這段路程中都是密密麻麻的新屋,沒有其他更大的平坦的場地。

“現在(傳統節日裡)大家也不怎麼唱了。原來是有的,但是現在出去打工的多了,沒什麼人在家。”板萬村傳統文化八音坐唱的傳承人李叔說,“遺憾啊,但是沒辦法啊,現在經濟社會嘛,都出去掙錢了。”

根據2018年脫貧攻堅的資料,板萬村外出務工的村民佔比在78%左右。因為土地被以每年每畝800元的價格被集體租用來種植蔬菜,村民沒有了大片土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且土地的租金收入難以支援一家人生活,再加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就業保障政策,村裡的中青年特別是婦女大部分都會選擇到廣東打工。很多文化活動沒有了人的參與,也就難以持續舉辦下去。

即使是留在村裡的婦女,在選擇去參與文化活動或待在家裡之中,心中的天平也會向後者傾斜。

大山小愛是長期紮根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公益組織,如今Ta們正在積極推動以圖書館為文化活動載體的社群文化建設。板萬村的圖書館是Ta們唯一一個建設在村裡的圖書館,平時會以圖書館為活動中心,舉辦一些比如廣場舞、電影放映之類的文化活動。

深山裡的文化困境:“最後的布依家園”裡,婦女要如何滿足文化需求?

板萬村圖書室 攝影|羅長莉

“但是一般(電影放映)不是影片網站上的VIP資源的話村民不會來。”大山小愛的工作人員解釋道。“板萬村民的娛樂活動更多是打麻將,刷抖音、快手。”

除此之外,板萬村圖書館管理員周子涵也瞭解到,很多村裡的婦女不敢進圖書館,因為覺得裡面太乾淨整潔了。

現在住在新村的婦女李光香,她家裡有一個9個月大的兒子和一個2歲多的女兒。李光香說,她知道並且也想去老村舉辦的一些文化活動。但是由於她要負責照顧兩個孩子,所以不能把孩子們交給爺爺就自己離開。羅阿姨家裡也有兩個孩子,一個17歲一個21歲。當羅阿姨談到和自己丈夫的關係時,羅阿姨笑著說:“我的丈夫對我生的小孩很滿意。”

就算板萬村裡舉辦一些傳統文化的活動,婦女參加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村裡的婦女們太內向了。”李金彩說,她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長期以來的觀念束縛和家庭角色,也可能使得少數民族婦女難以跳脫出來,主動參與文化生活。

“因為媽媽一直在家裡,所以每一次‘三月三’她都會參加。”李婷是李金彩的堂姐,她的媽媽因為要照顧她和妹妹,從她們小時候開始就一直留在家裡做農活。“就在‘三月三’和姐妹們出去外面野炊,搞搞刺繡之類的。”李婷沉思了一下, “可能就像是……幹了那麼久的農活,只有在這麼幾天能夠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機會吧。”

婦女的文化需求往往容易被隱藏在她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角色之下,在少數民族地區更是如此。

透過進行社群文化建設,發展文化設施和場所、豐富社群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優勢並結合外界力量,去豐富少數民族地區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可以幫助這些中青年婦女建立文化自信,產生文化聯結,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這些婦女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和有關產業的結合也可以實現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中青年婦女進行文化賦能、經濟賦能。

其實早在2016年,中央美術學院的呂品晶教授就對板萬村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他和他的團隊在盡力保留村裡的文化特色的同時,修繕維持了當地的特色文化建築吊腳樓並且還為八音坐唱,布依戲等當地傳統特色活動搭建了戲臺和布依傳習所。

深山裡的文化困境:“最後的布依家園”裡,婦女要如何滿足文化需求?

板萬村布依戲臺 攝影|羅長莉

“因為城市文化的入侵把很多傳統的習俗打亂了,那就應該以文化修復的路徑將原有的文化生態啟用,讓村民們知道這些傳統技藝也好、民俗活動也好,並非都是落後的,而是值得驕傲和傳承的。” 呂品晶教授表示。

公益組織大山小愛以及由它孵化出來的社會企業大山小客,也在嘗試把公益活動和商業手段同時進行,將板萬村建設得更美好。大山小愛會不定期舉辦遊園會,廣場舞,電影放映等文化活動,而大山小客則致力於將古寨發展成旅遊業,為當地婦女進行經濟賦權的同時增加她們文化自信。

遊客來了板萬村之後,大山小客也會邀請李叔的隊伍到布依戲臺上表演八音坐唱和布依戲。“除了每年臘月(春節)之外,平時有客人來了也會上去表演了。”李叔說,“人多了,有了觀眾,我們表演也更有積極性。”

錦繡坊也在充分利用布依族婦女們的刺繡活動和商業手段相結合。“我們去把這些文化透過商業、透過利益的一些東西去把它延續下去。讓繡娘多做一些,放到錦繡坊去賣,讓她覺得這件事是可以獲益的,這件事情是可以支撐生活的。”蘇小糖說,“畢竟對於村民來說,生活是更重要的。”

同時,蘇小糖也在思考將如何更好地在社群文化建設中激發村中婦女的內生力。

“我們得要發展意見領袖,就像我們發展廣場舞的時候,我們先發展一個村裡面跳廣場舞跳得最好的一個天天過來來跳,就是透過這一點,就是以點帶面的形式去發展它。但是現在我們還在找,還在找。”她重複了兩遍。

李玉龍是板萬村的黨支部書記,“我們村裡有一個大學生青年團,裡面都是一屆一屆村裡的大學生,有30多個人。”他說,“每年春節的時候Ta們就會在村裡策劃文化晚會,村民們唱歌跳舞,從早到晚。”

隨著鄉村教育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從板萬村出來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李金彩住在板萬村半山腰的地方,今年剛報考上貴州民族大學傳統文化方向專業。“我現在就是放假回來就和李叔學學傳統文化的東西。”李金彩說,她是藝術生,“我(畢業)那時候會回來村裡面,發展我們的布依戲啊,八音坐唱。” 星星之火,也許終有一天可以燎原,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社群文化建設的強大內生力,讓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地區婦女的文化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深山裡的文化困境:“最後的布依家園”裡,婦女要如何滿足文化需求?

布依族婦女們在購買水果 攝影|羅長莉

李金彩和李嫂一樣,都喜歡唱歌。

“不管唱歌能不能得獎,就是想展示自己。”李嫂笑道。(作者:羅長莉 歐睿懿 陸韻蓁 王彥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