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安康歷史上的桑蠶業

2022-07-11由 城金融媒 發表于 農業

桑蠶業是什麼

安康歷史上的桑蠶業

古人認為蠶桑業起於西北,發明蠶桑的人是黃帝的妻子西陵氏女嫘祖。黃帝部族最早的活動區域包括今天陝南,《春秋元命苞》說:“少典(黃帝父)妃安登,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之於常羊,生子,人面龍顏,好耕,是為神農”。《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梁州相當於今安康、漢中一帶,是知少典妃所遊區域即陝南一隅。又據記載:;蜀民族的始祖名叫蠶叢,說明蜀人是善於飼蠶的。古蜀人曾生活在漢水流域,專家們研究認為,紫陽縣白馬石遺址第二期文化遺存,“屬巴蜀文化這一大的考古學文化範疇”(陝西三秦出版社《陝南考古報告集白馬石遺址》),“應與四川地區早期巴蜀文化相當,約在新石器時代後期至夏商”。以上說明在遠古時這裡就有了蠶桑事業。雖然嫘祖和蠶叢均為傳說人物,但傳說所反映的漢水流域古老的蠶桑歷史是可信的。

安康歷史上的桑蠶業

據清興安知府童兆蓉《蠶桑簡要章程式》文中說“郡地《禹貢》屬判州,元醺璣組,厥貢以詳,則宜蠶。”也就是說安康在《禹貢》地域劃分中屬於荊州,深紅色的絲緩帶,是荊州出產的貢品,記載的很明白,那時這裡就是宜於養蠶的。1986年6月紫陽縣白馬石一座相當於春秋後期的巴蜀墓,編號為M6,出土一剣一戈,劍上塗有漆,劍及戈均用絲織物包裹,絹已朽爛,但紡織經緯卻清晰可見。

安康歷史上的桑蠶業

兩漢時期,安康地區栽桑養蠶蔚然成風,是以班固《漢書地理志》說安康是一個“不憂凍餓”的地方。三國時,月河川道不僅以產稻馳名,桑麻生產也名聞選邇。孟達與諸葛亮書中就盛讚月河川道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發掘清理的漢墓中,隨葬物多以絹包紮放置,漢畫像磚中亦有模印桑柘形紋飾。1986年,石泉縣前池鄉譚家灣秦漢遺址中,出土了一枚漢代鎏金蠶,惟妙惟肖地刻畫出蠶兒三眠以後揚 頭吐絲的神情。再現了漢代飼蠶情景。這件整金蠶長5.6釐米,腹圍1.3釐米,全身首尾 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很完整。它為研究古代安康地區養蠶之風和漢代蠶桑絲織品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安康歷史上的桑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