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劉邦至死才徹底明白,但為時已晚!

2021-07-09由 以北愛荒涼 發表于 農業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楚漢之爭向來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在秦朝滅亡之後,各地人民紛紛揭竿起義,然而,最後能統一中原的人,一定會在劉邦和項羽中產生。

《史記》記載的垓下被圍,從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刻畫了項羽的性格,既有霸王別姬的兒女情長,又有東城潰圍的勇猛善戰,既有陰陵迷道、歸敗於天的寡謀、自負,又有烏江拒渡、贈馬亭長、賜頭故人的知恥重義、純樸仁愛。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劉邦至死才徹底明白,但為時已晚!

同時刻畫了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紿曰”的生宕機緣、愧對父老的知恥良心、贈馬賜頭的臨終義舉等,使這篇文字達到雄奇悲壯的美學境界,讀之令人蕩氣迴腸。

但項羽一生所向披靡,驍勇善戰,只吃了一次敗仗,為何就要烏江自刎,為何不肯過江東,重振旗鼓,捲土重來呢?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劉邦至死才徹底明白,但為時已晚!

項羽出身於貴族世家,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要重振楚國,他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便帶有一種使命,這是他的榮耀,也是他的負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所代表的從來都不是他個人,而是他背後整個家族。

他可不能為了自己而活,也一定不會允許自己做出使家族丟臉的事情,他的征戰有時勢造英雄的契機,有個人理想的欲求,有政治目的的驅動,但骨子裡更有其塑造完美英雄的表演快感和高貴血統維護的榮譽感。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劉邦至死才徹底明白,但為時已晚!

而劉邦則不同,他自小出生於平常人家,又因生逢亂世,自小顛沛流離,受盡困難,劉邦的人生觀是,只要能活著,幹什麼都行。這點就決定了兩人在面對項羽當時的困境時,表現出的不同處理方式。

項羽心裡很清楚當初能起家都是靠的江東楚國的“舊貴族”,舊貴族想的是能復國,項家想的卻是自己稱霸天下,項羽做了霸王后更是一直提防舊貴族不重用他們,與舊貴族“江東子弟”可謂離心離德,確實即便渡江也無顏。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劉邦至死才徹底明白,但為時已晚!

而楚漢之爭從開始之時,就根本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怕渡江而去,只要韓信帶領的大軍一到,根本就沒有機會重振旗鼓,反而會讓家鄉的父老遭受無妄之災。

當時他帶著江東子弟攪動風雲,成為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風光無限,但是現在他兵敗了,所帶的江東八千子弟兵,除了他沒有人活著回來,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項羽為何要烏江自刎劉邦至死才徹底明白,但為時已晚!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戰神無論怎樣百戰百勝,一旦哀莫大於心死,便在無法從容面對困境了。

他看開了,選擇以自刎的方式結束自己的征程,但是他內心是不抗拒的,他拿得起放得下,無愧於天地。這就是因為價值觀上的不同,也就導致了結局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