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結果,看看他日常所說的話就清楚了

2021-07-09由 晨風曉月趣歷史 發表于 農業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俗話說,言由心生。一個人的語言,特別是不經意間的語言,往往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情感的流露,也是一個人性格特徵最真實的反映。同時,性格又往往可以決定命運。因此,從一個人的日常言語,基本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從而可以進一步分析出一個人未來的事業成敗。筆者試著從項羽的日常語言,來分析其個性特點,以及對未來事業成敗的影響。

勿用諱言,項羽是秦末漢初那個時代的大英雄,放至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人崇拜不已。項羽最具代表性的話,就是他自創的詩句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何等的英雄、何等的豪邁,又是何等的悲壯、何等的淒涼!這是他最終的結局。除此之外,項羽還有五句有名的話,可以從中窺測他的性格特徵。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結果,看看他日常所說的話就清楚了

“彼可取而代也。”

秦始皇巡遊各地,來到項羽生活的會稽郡。跟著叔父項梁在一旁看熱鬧的項羽,看到秦始皇出遊時的儀仗與護衛,是如此的氣派壯觀,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將來總有一日,我要取代他,像他那樣風光。嚇的叔父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訓斥道,“小子,別亂說話,這樣的話可是要被滅族的!”。

項羽本來是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因為叔父項梁殺了人,為躲避仇家追殺和官府追捕,跟著逃難來到會稽郡生活。一個在本地混不下去的流浪人員和被官府追捕的逃犯,在當時說應該是看不到任何前途和希望的。但項羽卻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壯語,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這決非狂言亂語,這是項氏祖輩作為楚國大將,遺傳給項羽的優秀基因,這是與生俱來的自信,這是血液裡骨髓中的高貴氣質。

生逢秦末的亂世,身處英雄輩出的時代,項羽憑藉這份祖輩遺傳的優秀基因,憑藉血液中流淌著的與世俱來的英雄氣概,憑藉著這份天生的高度自信和遠大志向抱負,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轟轟烈烈地大幹一番翻天覆地的事業,一定會成就一番足以讓世人矚目的偉大功勳,也必將名垂青史!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結果,看看他日常所說的話就清楚了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叔父項梁,從小讓項羽讀書練劍,項羽卻回答說,讀書有什麼用呢?只要會寫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劍又有什麼好練的呢?劍術再好,也不過是可以打贏一個人而已,我要學就學兵略,統百萬之兵。

明眼人一看,就能發現項羽這話有邏輯錯誤。這是典型的“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相比較同時代張良的求學經歷,項羽實在是相差太遠了!張良年青時向黃石老人求學,老人故意多次刁難、幾番戲弄,而張良卻始終不改初心,終於得到《太公兵法》,學有所成,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最傑出的謀略家。而反觀項羽,卻不願吃苦讀書練劍,不願踏踏實實從基礎知識著手學習,只想快速成長,一步登天。不讀好書,如何能看懂兵書、理解兵書,又如何能靈活運用兵略?

從他的這句話,充分暴露了項羽好高騖遠和不願腳踏實地的性格侷限或人性弱點。他的這種人性弱點,始終伴隨他的一生,為他後來事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劉邦的軍隊攻入秦朝的都城咸陽,秦朝滅亡。作為五路諸侯盟主的項羽,正是一統天下的大好機勢。如果他能夠腳踏實地,抓住機會,廣納天下人才,及時組織恢復農業生產,快速安定天下民心,逐步削弱各個諸侯的軍事力量,完全有可能取代秦朝,建立大統一的王朝。可是性格的弱點決定了,項羽不願赴下身子一步一步紮實地做工作,而是簡單省事地大肆分封諸侯,將打下的天下一分了之,自己給自己封個西楚霸王,只想輕鬆簡單地做個諸侯之王。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結果,看看他日常所說的話就清楚了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領導的諸侯軍隊,攻佔了秦朝的都城咸陽,滅亡了秦朝。按理來說,事業勝利了,大功告成了。但在此關鍵時刻,項羽卻犯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不去為一統天下登基稱帝做準備,卻是大封諸侯,又恢復了秦國統一全國前戰國時代的割據局面。出現這種致命戰略錯誤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性格上的弱點所致。

打了勝仗,奪了天下,不考慮如何坐穩天下,如何造福天下百姓,卻首先想著早點回到老家去顯擺!還說什麼“富貴發達了,不回到家鄉去顯擺,就好比是夜晚穿了件漂亮的新衣服,有誰知道呢?”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格局、這樣的眼光,這樣的重虛名不求實利,實在讓人不可理喻!

就因為富貴後要歸鄉的心態,主動放棄了關中,回到老家彭城。而關中山河屏障,四方要塞,是戰略要地;關中有八百里秦川,後方還有天府之國的蜀地,土地肥沃、人口眾多,這是典型成就霸業的好地方。項羽就這樣輕易地白白地主動放棄了。而後來漢高祖劉邦,正是憑藉關中、蜀地源源不斷的兵源和供之不盡的糧草,才在楚漢相爭的戰爭中打敗了項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結果,看看他日常所說的話就清楚了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垓下被圍,僅率八百騎突圍而出。劉邦手下騎將灌嬰,率領五千精銳騎兵緊追不捨。到最後,項羽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自認為已經無法逃脫,乾脆不逃了,向僅剩的騎兵講述自己過去的輝煌歷史,在總結當前的失敗時,他說“這次的失敗,是上天要滅亡我項羽,並不是我打仗不行的過錯”。

套用當下流行的一句話:不為失敗找藉口,只為成功找思路,而項羽恰恰相反,將失敗的責任歸咎於運氣不好!

正是這種習慣於推脫失敗的責任,不主動在自我身上找原因的性格特徵,從而不願正視失敗,不願分析失敗的原因,不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導致同樣的失敗多次重複出現,最終導致徹底的失敗。如項羽在用人方面的失敗,就是一直不願正確面對失敗,不願總結經驗教訓的典型例子。劉邦手下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從項羽陣營出走的,韓信、陳平走了,項羽不總結教訓,導致後來唯一的謀士范增出走,再後來又是猛將黥布叛離,大將鍾離昧寒心。這都是不願正確面對失敗後的連鎖反應。

為什麼說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結果,看看他日常所說的話就清楚了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項羽走投無路,烏江亭長勸他渡江逃往江東,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認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不願渡江。項羽如果渡江,還能不能東山再起,有很大的爭議。但項羽自己不願意渡江,卻充分顯示了項羽心不夠黑、麵皮不夠厚的弱點。

唐朝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詩中已經將道理講得很透徹了,勝敗是兵家常事,如果因為可憐的面子,為了所謂的尊嚴,就放棄逃跑,甚至自殺而亡,那就註定會是失敗了。看看同時代的韓信,“垮下之辱”都可以忍,想想老對手劉邦,為了逃命,什麼顏面尊嚴都可以不要了!項羽這一性格弱點,對他的事業是非常致命的缺陷。

總體而言,從項羽日常生活中的這五句話,大體就可以窺見他的性格特點,從而可以分析出他“兵敗垓下、自刎烏江”最終失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