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齊國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將其打得稀巴爛,但卻成就了另外一個國家

2022-06-12由 山川文社 發表于 林業

齊策歷史上存在嗎

當年,齊國為何要設立稷下學宮?

只是為了鼓勵大家發展學術,或向國家提供諫言嗎?

這還得從齊國發展的歷程來看。齊國本是周朝開國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齊奉行尊賢尚功的國策,很快成了強國,春秋時期一度成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經過幾代努力獲得齊國上下廣泛支援的田氏最終取代了姜氏,田和成為了齊國君主,並得到周朝及其它封國的承認。這一事件被稱為“田氏代齊”。

齊國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將其打得稀巴爛,但卻成就了另外一個國家

當時,由於田氏代齊的時間不長,新生的封建政權有待鞏固。於是,齊桓公田午繼承齊國尊賢納士的優良傳統,在齊都臨淄的稷門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學宮,設大夫之號,招攬天下賢士。其實,齊國國君設立稷下學宮,的確有廣納言路的用意,不過,最後興起的卻是“黃老之學”。

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可以說是各執己見,各憑本事吃飯。而稷下學宮也是各學派的人物都有,如:孟子、荀子。不過,稷下學宮更尊崇道家,以至於,後人一提到稷下學宮,直接用道家代替。並且,在先秦時代,有一個特徵,就是做任何事都講究一個理論支援。於是,有分析說:當時齊威王為了替田氏正名,需要在學術上得到支撐。

隨後,他尋了一圈,終於發現老子和自家的田氏有某種“關聯”。因此,稷下學宮自然推崇老子學派,但並不妨礙招納天下賢士。而且,這些學者們在齊國受到了相當好的禮遇,有頭銜有俸祿,可以自由議政。

以至於,稷下學宮一度成了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學術中心。

齊國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將其打得稀巴爛,但卻成就了另外一個國家

那麼,為何取名稷下學宮呢?

這和現在取名很像,根據地點來取。稷下學宮在齊國的國都臨淄稷門附近,稷門是一處城門。於是,由齊國國君主辦的稷下學宮,就成了私人講學的最高等學府。

當時,田氏雖代齊,但齊國的國力卻遠不如先前,新繼位的齊威公一開始時不求上進,好在身邊有幾位良臣,於是,齊威王奮發圖強實行改革,而稷下學宮就是其中的產物之一。其實,齊威王除了要為田氏代齊正名之外,更多的則是想招攬天下賢者。所以,他這樣做的用意相當明顯,就是想統一天下。

可以說,稷下學宮囊括了當時的所有學派,在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任期間,達到了鼎盛。當時的齊國經過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任用賢人等多項改革舉措,使國家實力再次達到了高峰。再加上稷下學宮各學派的自由發展,使齊國從經濟到思想文化都強於其它諸侯國。後來,齊國再次實施擴張,對外發起征戰,引起的後果是其它國家聯手對付齊國。

齊國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將其打得稀巴爛,但卻成就了另外一個國家

稷下學宮為何會消亡?

稷下學宮的存在歷史,是和田齊的歷史相吻合的。當時,稷下學宮存在的價值,就是為君王提供治國良方,但為何沒能支撐齊國成就霸業呢?這要從齊國的內部原因說起。

稷下學宮是鼓勵學術自由的,雖然,當時有很多名家在此傳播他們的思想,不過,看看後來這些學者們的動向就能明白齊國為什麼會敗?

齊國本土人士鄒衍,“五德終始說”的創立者,由於不受齊國國君待見,只好去了燕國。人家燕國國君為了迎接鄒衍,甚至,親自扛著掃帚掃地開路。

可見,齊國不珍惜的人,燕國卻將他當成了寶貝捧著。不過,鄒衍的境遇也不好,後來的燕國新君不喜歡他,還將他扔進了牢裡。

但從鄒衍本人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不重視人才的國家似乎真的很難有出路。

齊國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將其打得稀巴爛,但卻成就了另外一個國家

同樣在稷下學宮待過的荀子,曾三次擔任過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後來,他帶出了兩位厲害的高徒:

一位是李斯,幫著嬴政打江山;

一位是韓非子,雖然被李斯害了(有爭議),但其治國理念對嬴政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

兩廂一對比就可以看出高低,為何後來的秦國可以勝出?因為,人才都跑去了秦國。

後來的齊閔王,就是個剛愎自用之人,全憑著個人喜好做事。於是,給了小人可乘之機,廣開言路成了虛設,使稷下學宮沒有了當時設立之初的作用,真正有學問的人都紛紛離去了。而此時,齊國也遭到了重創,被燕國聯合其它國家打得只剩下了兩個城池。

好在,田家還是有厲害人物的,田單復國將齊國硬是拽出了覆滅的絕境。只是,後來齊國似乎已經再無重回霸主的氣力了,最終,還是被秦國所滅。

其實,後來的齊國國君也曾致力於再發展稷下學宮,但那時天下的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再說,齊國國君之前的做法已經失了民心民意,再要重新挽回,幾乎不太可能了。

齊國的一手好牌,硬生生將其打得稀巴爛,但卻成就了另外一個國家

稷下學宮的事例,也非常簡單地闡述了一個道理:人才就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根本。後來,秦國一直都在學習,只要有能力的人都給官做,而且,善於接受各路建議。但可惜,後來齊國的國君未能很好地利用這個條件,硬生生地將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看後來的歷史,不都是在重複這個道理嗎?

參考資料:

【《戰國策·齊策四》、《史記·孟荀列傳》、《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