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如何處理資訊的非情感性差錯,其中也涉及自我服務的動機?

2022-06-04由 花格情感 發表于 林業

蘋果樹有種子嗎

自尊動機

為什麼人們會以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呢?這可能是由於我們在加工和記憶自身資訊的方式上出現了錯誤,進而產生了自我服務偏差。將自己與他人相比較,要求我們去注意、評價、回憶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這就增加了我們在資訊加工過程中出錯的機會。

我很容易想起自己從臥室地板上撿起待洗衣服的畫面,但很少意識到自己有多少次心不在焉地置之不理。這種有偏差的認識只是一種知覺錯誤,即一種關於我們如何處理資訊的非情感性差錯,抑或其中也涉及自我服務的動機?研究已經證實了我們有多種動機。

我們尋求自我肯定,尤其渴望提升我們的自我形象。所以,試圖提升自尊促進了自我服務偏差的出現。正如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巴特森所推測的那樣:“頭腦是心的延伸。”大多數人都會極力維持自己的自尊。事實上,與享受美食和性愛、訪友、飲酒或領薪相比,大學生更喜歡提升自己的自尊。這似乎有點兒不可思議,自尊竟然遠比性愛、比薩和啤酒更重要!

如何處理資訊的非情感性差錯,其中也涉及自我服務的動機?

當我們的自尊受到威脅,比如我們失敗了或與他人相比處於劣勢,此時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在一項荷蘭的研究中,研究者讓大學生觀看一位年輕女性參加荷蘭版《美國偶像》節目時嚴重走音的影片,那些經歷了“雙重打擊”(低自我評價和消極反饋)的人感到更加幸災樂禍。不幸者喜歡嘲諷他人的不幸。

是什麼給我們提供了動力,支撐我們維持或增強自尊?馬克·利裡 認為,我們的自尊猶如汽車上的油量表。關係能夠保護我們,使我們得以生存和發展。因此,當我們遭遇威脅性的社會拒絕時,自尊指示表會警示我們,促使我們對他人的期望更加敏感。研究證實,社會拒絕會降低我們的自尊,使人們更渴望被接納。

我們對社會心理學家所揭示的強烈的自我服務偏差已經進行了探討。當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他人的道德水平更高且更應得到回報時,人與人之間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出現衝突就再正常不過了。對自我服務偏差的研究揭示了人性的真諦。但是因為世界紛繁複雜,單一的真理無法讓我們看到事實的全貌。自尊既有利也有弊。

如何處理資訊的非情感性差錯,其中也涉及自我服務的動機?

高低自尊的權衡

低自尊者更容易感到焦慮、孤獨和患上進食障礙。當感覺糟糕或受到威脅時,低自尊的人往往會用負面眼光看待一切。他們注意並記住別人最壞的行為,認為伴侶不愛自己。不幸的是,試圖透過一味地講一些積極的話語(比如“我是一個值得愛的人”)來提升低自尊會適得其反,實際上這讓低自尊者感覺更糟。低自尊的人也不想聽到關於負面經歷的積極解讀,比如“至少你學到了一些東西”。相反,他們更喜歡富有同情心的迴應,即使這種迴應是負面的,比如“這真的糟透了!”。

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也會遇到更多的問題,例如,掙錢少、藥物濫用,而且也更可能患上抑鬱。一些研究取得了關鍵性進展,透過追蹤人們隨年齡的變化[稱為縱向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自尊較低的人往後更可能陷入抑鬱,這表明低自尊會導致抑鬱,而不是相反。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有時是由第三變數導致的。

低自尊的人可能在小時候經歷了貧窮、性虐待,或者父母吸毒,這些都有可能引起日後的艱難掙扎。果然,一項研究將這些因素都加以控制後發現,自尊和負性結果之間的聯絡消失了。低自尊似乎只是一種潛在痼疾的表面症狀——艱難的童年生活可能才是罪魁禍首。

如何處理資訊的非情感性差錯,其中也涉及自我服務的動機?

謝利·泰勒及其同事指出:“相信自己比同伴擁有更多的天賦和優良的品質,能使我們對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覺,而且這種積極的自我感受能為我們提供應對日常生活壓力環境所需的資源。”正如對抑鬱和焦慮的研究所揭示的,自我服務知覺可能是有益的。認為自己比實際更聰明、更強大、社交上更成功,也許是一種有利的策略。對自我的積極信念同樣會激發我們去努力(從而創造出自我實現的預言),並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高自尊還有一些別的優勢,它有利於培養主動性和韌性,並讓人體驗到愉快的感覺。不過,青少年團伙頭目、極端種族主義者、恐怖主義者以及監獄中的暴力犯罪者,這些人也同樣具有較高的自尊。鮑邁斯特及其合作者指出:“希特勒的自尊就非常高。”自尊也不是成功的關鍵:自尊不會帶來更好的學業成就或更好的工作表現。你能猜出美國哪個族裔的自尊最低嗎?對,是亞裔美國人,但他們在學生時代的學業成就最優秀,成年後收入的中位值也最高。

正如你之前學到的,亞洲文化更強調自我提升而不是自尊,這種強調可能會帶來更好的表現。鮑邁斯特說道:“那些滿懷熱情倡導自尊運動的主張,基本上不是幻想就是胡說八道。”他估計他本人“在自尊領域發表的研究可能比任何人都多……自尊的影響是微弱的、有限的,而且並不都是好的。”“我的結論是,自我控制遠比自尊更有價值。”

如何處理資訊的非情感性差錯,其中也涉及自我服務的動機?

此外,過度追求自尊會適得其反。克羅克及其同事發現,與那些將自尊建立在內在因素(如個人美德)之上的人相比,自尊取決於外在因素(例如學業成績、周圍他人的看法)的人會經歷更多的壓力、憤怒、人際關係問題、吸毒、酗酒以及進食障礙。

那些試圖透過“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來給室友留下好印象的大學生髮現,室友對他們的喜愛不增反降,這更加削弱了他們的自尊。克羅克解釋說,追求自尊,就如同從一個小洞把手伸進桶裡抓一個美味的蘋果,結果卻被卡住了,因為你的手抓緊蘋果後變得太大了。當我們專注於提升自尊時,我們就不易敞開心扉接受他人的批評,不易與他人產生共情,更加強迫自己在活動中追求成功,而不是享受過程。

長此以往,這種對自尊的追求便不能滿足我們對能力、人際關係和自主性的深層需求。克羅克發現,與其伸手去取蘋果卻失敗了,還不如學學“蘋果籽”約翰尼(原名Johnny Chapman,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用了40多年的時間播撒蘋果種子,用蘋果樹幫助移民將荒原改造成了家園——譯者注)——他播種蘋果是為了讓其他人都能吃到蘋果,而不是自己吃。

克羅克發現,這種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實際上更有可能帶來人們所尋求的高自尊。例如,那些對室友抱有同情心的大學生(“我想支援我的室友”)與室友的關係更好,並因此獲得了更高的自尊。類似的方法也適用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克里斯汀·聶夫將這種方法稱作自我同情,即不與他人比較,而是善待自己。

如何處理資訊的非情感性差錯,其中也涉及自我服務的動機?

自戀:當自尊變成了自負

高自尊如果越界變成了自戀(narcissism),或者摻雜了膨脹的自我感,就會變成大問題。如果自尊是自信,那麼自戀就是過度自信,即一種關於自己多麼多麼優秀的不合理信念。自尊和自戀的另一個關鍵區別在於對他人的關心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大多數高自尊的人既重視個人的成就又重視與他人的關係。自戀者缺乏關心他人這一維度。雖然自戀者在關係的早期可能是外向的、迷人的,但是天長日久,他們的自我中心傾向往往會導致關係出現問題。

自戀分數高的人更有可能發起報復——實驗中,對著他們認為批評過自己的學生,施以令人痛苦的耳機噪音。自戀者不會攻擊表揚(“好文章!”)他們的人,因此是侮辱引發了報復行為。但報復行為和自尊的關係又如何呢?或許僅僅是那些“不安全”的自戀者(低自尊的人)才會猛烈回擊。但事實證明,高自尊且高自戀的人最具有攻擊性。在教室情境中依然如此:那些自尊和自戀水平都很高的人為了報復批評過他們的同學,最有可能給其很低的評分。

自戀者在受到公開的侮辱時(戳破了他們精心構建的優越感泡沫)最容易大發雷霆。為此,必須有人付出代價。的確,自戀者可以很有魅力、很有趣,但正如一位智者所言:“假如你招惹了他們,那隻能望你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