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2022-05-22由 武漢釋出 發表于 林業

義務植樹多少週年

今年是全民義務植樹開展40週年。1981年起,全民義務植樹在祖國大地蓬勃開展,40年來,武漢留下了一行行綠色詩句,寫滿人與樹的生命纏繞,城與樹的生態相擁。斗轉星移,日升月落,綠化江城,始終如一。40年來,改革春風喚醒了城市的經濟活力,植樹春風繪就了城市的生態底色,綠色理念美好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從電話報名到“網際網路+”

義務植樹是他的成長見證

3月1日,吳家豪特意起了個早,過幾分鐘就看一下時間。當手機顯示屏上的時間跳到8:30的那一瞬,他立馬點開武漢市春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報名通道,熟練地選擇了3月12日,天興洲。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吳家豪1999年植樹的照片和2019年故地重遊的照片。魏文芳提供

吳家豪在3月12日出生。1999年3月,他的母親魏文芳在電視上看到了武漢電視臺、武漢市園林局聯合舉辦的義務植樹活動,想著給兒子過一個不一樣的生日,便撥通了報名電話。從此,每年春天全家人一起植樹,成了他們家的傳統。

回憶起第一次植樹經歷,魏文芳記憶猶新:當年4月上旬,他們收到了主辦方寄來的通知,包括實施細則、現場植樹點示意圖等;4月中旬,他們在京漢大道種下了一株法桐,收到了一張義務植樹紀念證;5月份,主辦方又寄來了活動現場的照片。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魏文芳收藏的2011年義務植樹盡責證書和照片。記者楊曉雨 攝

時間流逝,堅持植樹沒有變,但植樹參與方式卻悄然改變。

2014年,武漢率先設立常態化義務植樹平臺——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和微信公眾號,幫助市民透過手機“一鍵”完成義務植樹選點、選時、選樹,讓市民義務植樹盡責無障礙、廣覆蓋、網路化。

同一年,已經成了大學生的吳家豪,主動接替母親,在手機上預約了當年要種的樹苗。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魏文芳收藏的義務植樹盡責證書和照片。記者楊曉雨 攝

武漢市綠委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3月,武漢獲批全國“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第二批試點城市。當年5月22日,武漢“眾森家園”專案正式上線,廣大市民可透過網路進行捐贈。武漢還建立了“網際網路+義務植樹”資訊系統和資料庫,推行“一人一樹一證一碼”,準確記載植樹資訊,目前還在探索建立“義務植樹”資料與信用積分相掛鉤的綠色信用體系……

魏文芳翻看著每年植樹的照片,滿臉笑容。它們記載了兒子的成長,也能窺見城市的發展和進步。“願綠色伴隨你一生”,就像義務植樹紀念證上面的這句話一樣,魏文芳希望兒子樂觀幸福,“花雖嬌美,但樹能參天,希望兒子能夠懂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開心自信地生活。”

從補荒披綠到見縫插綠

義務植樹是她的“幸福煩惱”

近幾年,每年春天,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一級調研員方義都會有一個“幸福的煩惱”。她從事義務植樹工作近30年,但近來,一方面是市民參與義務植樹的熱情逐年增長,一方面是市中心大規模植綠的空間很難找到,如何滿足市民植樹需求,成為綠化部門新時代的難題。

“最初的義務植樹,主要靠單位來組織發動,大家積極參與。後來植樹的觀念更新了、普及了,逐步轉向由市民自發參與,以家庭、社會團體為主。”方義介紹,隨著植樹和城市綠化的不斷推進,植樹點也從中心城區向更遠的範圍擴充套件,“近些年,新的大片種植點,慢慢向新城區拓展。中心城區一般是在新建的公園提供‘見縫插綠’的地塊。”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1999年南乾渠遊園植樹場景(資料圖)。市綠委辦提供

1999年南乾渠遊園植下的樹,早已成為了城市中心的綠色骨架;2012年張公堤上植的樹,讓市民休憩散步的綠道多了濃陰;2017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雞公山上植的樹,已經成了公園裡的一抹新綠……隨著方義的回憶,武漢的綠色發展軌跡在記者眼前徐徐展開:如同水墨暈開一樣,武漢的綠,從中心慢慢浸染到四周,越來越深,隨著建成區綠地率、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市民充分享受出門入園、推窗見綠的綠色福利。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南乾渠遊園。李永剛 攝

2017年,全國綠委辦提出了以“方便群眾、重在參與、不拘形式、靈活多樣”作為基本原則,明確了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願服務和其他形式等8種盡責形式,讓全民義務植樹更全面更生動。

市綠委辦也積極創新,將義務植樹和綠化管養相結合,讓市民參與公園的植物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在盡責的同時,還能學到不少園藝知識。

今年,植樹點依舊難找,19個義務植樹盡責基地多半都在新城區。但在方義心裡,倒希望這樣的“幸福煩惱”更多一些,“這種煩惱,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我們希望綠色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美。”

從社群服務到“綠色管家”

義務植樹是她的花樣生活

裴紅雨是徐東路社群綠色驛站負責人,每天和花草相伴,她說自己愛上了上班。

2018年,武漢探索建設了首批100個“綠色驛站”,集義務植樹盡責基地、社群活動的共享空間、家庭園藝的植物醫院、居民共建的口袋公園、綠色生活的週末花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在市綠委辦專業園藝師的指導下,位於徐東路社群辦公室二、三樓露臺的綠色驛站順利建起。平時就喜歡養花種草的社群工作人員裴紅雨,成了驛站的主要負責人。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徐東路社群綠色驛站。記者楊曉雨 攝

10日下午,記者來到該驛站,只見臘梅已經開到了尾聲,粉紅的茶花開得正盛,肉嘟嘟的多肉十分可愛……不大的空間,卻聚集了30多種植物,露臺中間,還有桌椅。裴紅雨說,許多花種前幾天才剛剛播下,等到夏天,應該是一幅繁榮模樣。

記者看到不少花盆裡都插著一張認養牌。裴紅雨解釋,見她一個人照顧不過來,許多居民主動認養了植物,定期過來照料。“這裡不僅是大家共有的後花園,還是老人們聚會聊天的好地方,孩子們學習自然知識的大課堂。”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兩戶居民鬧了矛盾,社群工作人員將他們約到綠色驛站溝通,沒想到在這樣美麗舒適的環境裡,雙方態度都慢慢緩和了,矛盾也得以順利調解……小小的一方天地裡,綠色在滋長,溫暖在蔓延。裴紅雨對小驛站的大能量刮目相看,也對綠色驛站更加熱愛了。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2017年雞公山植樹場景。市綠委辦供圖

從“網際網路+”,到多種盡責方式,再到綠色驛站,義務植樹季節、地域、形式的侷限被一一打破。讓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們,選擇不同的方式,表達參與義務植樹的共同意願。

全民義務植樹40週年,這些綠色故事,也是你我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雞公山公園。記者李永剛 攝

在方義看來,如今市民義務植樹盡責可以說是“隨時隨地隨願”。在節日期間擺花增加喜慶氣氛,身體力行參加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力所能及地給小區、單位的綠化澆水……這都算盡了一份義務植樹義務。綠色生活的理念如陣陣春風,吹遍了城市的各個角落。

2021年,又是一個春天。朝向建立國際溼地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新目標,打造具有“溼地花城”特色的公園城市,回望過往40年:種下棵棵樹,綠美一座城,幸福代代人,這是漫長而未完的詩篇,物換心不移。(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楊曉雨 黃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