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馬興無:王屯村寨圩的建成與消亡

2022-05-22由 淮海名人 發表于 林業

聚草屯糧的屯是什麼

王屯村寨考略

馬興無

王屯(原名王古屯、王家屯),非王姓眾多得名,因奉王命到此屯田,故稱。

其村略形成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六百四十餘年。歷盡滄桑,現屬豐縣華山鎮王屯行政村,轄十個村民小組,人口三千餘眾。

馬興無:王屯村寨圩的建成與消亡

據《胡氏族譜》載:明-洪武(1381年)實行“屯田政策”,派遣王、戴、胡、趙、劉、謝等八十八家隨駕親兵,到豐城東南二十里的五營堤口屯駐(1383年)(王屯北里許)……一世祖(本臨)配丁氏,生子五人,仁、義、禮、智、信。

又據《戴氏族譜》載:始祖諱勉,官(至)雲騎尉(總旗百戶,統兵一百二十人),勉生三子:敏、寬、綱……定居王屯,歿後葬於村前,墓前有碑(二世祖遷至東南三里套樓)。

其餘八十八家均封一官半職,兵將逾千,戰馬如雲,故王屯集街北挖有“飲馬池”,又稱“官坑”(現存)。

八十八家寓兵於農,開墾荒田,操練兵士,閒時耕種,戰時打仗。五營堤口即當時的演武場地,村落形成。

馬興無:王屯村寨圩的建成與消亡

後來,各大家族人丁興旺,王屯村狹人眾,顯著擁擠,便擇地分居,逐漸形成周邊的村莊(據史、譜、碑、籍等考)。

王家北遷小王莊(裡許),東北大王莊(三里;)南遷戴王莊(半里),東南葦子坑(二里)。

戴家南遷戴王莊(半里),東南葦子坑(二里);東南戴套樓(三里),東南草廟(五里);東南戴屯(十五里)[《戴氏五世祖碑記》:公元十五世紀(中期),五世祖戴恩率子孫遷移東南戴屯(屯田)。]

胡家西遷胡樓(三里,現分前、中、後胡樓),西南胡莊(二里)。

趙家遷西北趙樓(四里),東北趙屯(五里)。

謝家遷東南謝樓(半里),西南謝新莊(三里);西南謝集(四里)。

劉家北遷劉沙坡(三里),東北劉小莊(四里);西北劉樓(四里)。

東遷張屯、許屯等家族待考,故(豐)城南有“一溜十八屯”之說。

現在,王屯村仍以王、戴、胡、謝、劉姓居多。

馬興無:王屯村寨圩的建成與消亡

王屯寨(牆)形成相對較晚,相傳建於明末動亂時期。

明-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米脂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各地義軍風起雲湧,紛紛響應,全國著名的有十幾處。

蘇魯豫皖聞名的義軍首領程繼孟(現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程村人),率十萬餘眾(配合李自成的部將袁時中)攻蕭縣,克彭城 ,佔據徐州。聚草屯糧,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後攻鳳陽,火燒明皇陵。其勢力遍佈四省二十縣,活動頻繁。

當時,天下大亂,危及王屯(距蕭縣百餘里),太祖護駕軍屯戶,顧慮家族安危,倡議建寨,確保一方平安。

軍屯家族,屯田數百逾千(畝),富甲一方(不納皇糧國稅,享受朝廷豐厚待遇),子孫發達。且行伍出身,深諳攻守,幾經醞釀,製作寨圖,籌措糧款,一呼百應,號令兵丁人等,二月(餘)築建成寨。

王屯寨位於王屯集正東,僅隔一條寨壕。村寨呈正方形,南北東西各長裡許,土質寨牆,寬高各二丈,四周護寨壕溝寬二丈深一丈(水注的溝滿壕平),只有東西門可出入,並各設吊橋一座,易等難攻,利於防犯,典型的軍事要塞,拱護村人的安全。寨牆四角,設四個敵樓,戰時暸望,有利防守

寨牆建好,為便於封寨飲馬,又在村中心挖一“飲馬坑”,現稱“官坑”[詳見王屯《王氏族譜》],距王屯集北“飲馬池”晚二百六十餘年。

據傳明末清初,亂兵土匪曾數次攻打王屯寨未果,且死傷慘重。村寨堅如磐石,毫髮未損。

於是,民間流傳著:“王屯寨,王屯寨,龍天老爺莫下來”(莫:方言,難的意思)之說。

馬興無:王屯村寨圩的建成與消亡

清-咸豐元年(1851年),黃河從蟠龍集決口,豐南首當其衝,豐沛銅彭一片汪洋,數百里澤國。直至咸豐五年,方才堵上決口。

黃水過後,房屋塌陷,淤沒泥中,唯套樓的土樓,安然無恙。人們紛紜:土樓建在風水寶地,有神明護佑。又云:戴氏祖上護駕,太祖保佑。戴氏族人深信不疑,便在土樓外面建磚牆小樓,加以保護,形成樓套樓的格局。因樓主戴姓,俗稱“戴套樓。

王屯寨牆沒有土樓幸運,因土質結構,歷經五年大水的侵泡,四分五裂,紛紛坍塌,毀於一旦。

寨牆僅存世一百七十餘年,便失去了使命。

其間,後世是否恢復建寨,有待考查。

馬興無:王屯村寨圩的建成與消亡

上世紀七十年代,王屯西寨牆尚存半人多高,寨牆底寬一丈半餘。寨牆上林木蔥籠,大樹參天,三二童臂難以環抱,(作者常率群童在頹廢的寨牆上玩耍捉迷藏)。

時至今日,寨牆空無,壕溝依在,碧水悠悠,流淌著一溝時光剪不去的記憶。

一一一2020。2。16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