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東風渠水上東山

2022-05-21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東風渠全長多少公里

東風渠水上東山

觸控歷史印記 · 見證成華風采

聽天府文化 遊文旅成華 | 第58期

▲點選上方音訊收聽

開啟成都市區地圖,

東邊有條沙河,

古稱“昇仙水”。

以沙河為界,

這是成都平原與華陽東山丘陵的分界線。

很多人會感到納悶,華陽是成都府的首縣,而千百年來華陽東山卻是一片炊煙罕見的不毛之地,距府城如此之近的東部,為什麼古人不去開發呢?原來啊,這是因為華陽東山嚴重缺水,沒有一條像樣的河流。

古人擇居,必依水為鄰、枕河而居。有水才能滿足飲用、灌溉、農耕和舟楫的方便。其次是土壤,成都東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丘陵廣佈,土地貧瘠,黃泥黏土“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 更是讓行路、挑擔之人刻骨銘心。所以歷朝歷代都放棄了對東山的開發,東山也就成了地廣人稀無人開墾的荒地。

清代中葉,客家人進入東山以後,開始墾荒植種。東山的氣候是典型的“靠天吃飯”。每逢天旱地裂,孩童們便唱著“老天爺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白米飯合豬油,脹死你娃莫來頭”的歌謠,祈望老天下雨。為了解決吃水和農耕用水,客家人在東山修了許多堰塘用來蓄水,分佈在成都的東北部、東部、東南部,如同灑落了一地白花花的銀箔,成為了東山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些堰塘,東山人俗稱“望天堰”,全靠聚集雨水,天干大旱之年經常出現“堰朝底”,有時堰塘皸裂得像砸碎的玻璃,四面八方開裂,縫隙之間可以放一個拳頭。堰塘由幾戶人,甚至十幾戶人合夥共用,大多以族人姓氏命名。在春耕用水的季節,這就需要各家各戶事先“打商量”了,安排用水的先後次序,不然的話,就會發生糾紛。在東山,每年為“爭水”發生爭執、吵罵已是家常便飯,也有族人之間因爭水升級為武鬥,釀成流血事件,造成悲劇的。

東山冬水田多,有些坡地還是梯田。要從堰塘或冬水田將水輸送上去,就要用龍骨水車車水。南宋大詩人陸游在《春晚即景》中對春耕時節農村車水灌溉有著生動的描述:“龍骨車鳴水入塘,雨來猶可望豐穰。”

華陽東山一帶大多是立式龍骨水車,車水灌田很需要耐力。東山人說:“那是個磨性子的活兒,要一腳一腳地踩,急不得也虛不得。”車水時,兩名精壯的勞力雙臂伏在水車架子上,雙腳不斷地用力踩動“腳饅頭”,猶如在健身房的“跑步機”或“計步機”上走步,一刻也停不下來。水車龍頭帶動車腸子、車葉子、水八仙不斷地轉動,就可以把堰塘裡的水透過車葉子和車桶子引向高處。車水時踩動的速度不能慢,慢了水就會往下回流。踩水的人要配合好,如果不“扣手”,“車腸子”還會像腳踏車一樣“脫鏈”,造成誤工,“又費馬達又費電”。客家人給車水的高手起了個雅號,叫做“大搬師”,意思是能夠將水從低處搬到高處的大師傅,這樣的高手在農村是很受人尊敬的。如果水田的地勢落差較高,就需要幾架,甚至十幾架水車接力車水,把水“搬”上山,那場面就相當壯觀了。

1956年,後來被稱為“東風渠”的東山水利灌溉工程開工,東山缺水的問題有望得到解決,聽說了這一激動人心的訊息,保和鄉的村民們在高興之餘,不免心裡犯嘀咕:“世人都知道,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這下倒好,說是壩子裡的水要流上東山,這可能嗎?”一些閱歷豐富的老阿公更是不相信水能往高處流,他們經歷了清朝、民國,一大把年紀,就是沒有見到水往高處流的“神話”。他們打賭說:“水要上了東山,我手板心煎魚!”

引水工程開工以後,保和鄉黨委和政府在下屬20個高階農業社組織動員了上千名精壯勞力,投入到東山灌溉工程的攻堅戰中去。南三支渠穿越保和鄉團結社、勝利社、楊柳社、東桂社、東昇大社5個農業社,長6。7公里;斗渠4條,長6。5公里。根據東山地形的落差高度,修建了18座電力提灌站,分佈在東山各村社,將水提升到灌溉斗渠、毛渠,實現了保和鄉東山丘陵各村社農田水利全覆蓋。與沙河以西平壩地區一樣,“水旱從人”,自流灌溉,徹底解決了困擾東山的“千年難題”。村民們沒有想到,祖祖輩輩用了一千多年的龍骨水車真的要閒起來了。

1957年4月,南三支渠正式通水,當清亮泛綠的河水透過18座提灌站“爬”上東山,滋潤著乾渴的土地時,兩岸歡聲雷動,人們奔走相告。那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從此,保和人宣告東山缺水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那位說“手板心煎魚”的老阿公,兩眼噙著淚花,激動地說:“灌縣都江堰的水流上東山,那不就是一個夢嗎?”

50年過去了,如今的保和徹底告別了農耕時代,全域實現了城市化。站在東三環路倒石橋人行過街天橋上,看著橋下賓士的車流,讓人生出“滄海桑田”的感慨。老保和人不會忘卻,南三支渠鋼筋水泥引水渡槽雖然已經“光榮退休”了,但它承載著保和東山人的千古一夢,承載著50年前萬人大戰東風渠的“火紅年代”。

東風渠水上東山,還為成都向東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為城市居民高品質的人居環境創造了條件。現在的東風渠,不再是“農業灌溉渠”,而是鑲嵌在城市東北部的一串翡翠項鍊。北湖和青龍湖,就是東風渠串聯起的最靚麗的兩顆明珠,成為了主城區北部、東部最大的“綠肺”和“氧吧”;森林、湖泊、飛禽、水鳥、霧嵐、翠崗……那一幅幅過去只能在電影電視中看到的童話仙境,也成為了現實。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徜徉在青山綠水、花團錦簇的園林之間,已經是東山人生活的一部分。

因水,東山農業而興;因水,東山不再幹渴;因水,東山走進了新時代。“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50年前萬人大戰東風渠的藍圖設計者和勞動者們,就沒有今天讓人稱道的綠水環繞錦城東的美麗圖景。

原標題:《東風渠水上東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