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2022-05-13由 寒寒講文化 發表于 林業

百子衣是什麼身份穿的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衣冠王國

”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

宣告文物之邦"

。其中的“

明”

,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影象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此後,人們對器物和服飾的裝飾意識日益增強。

《韓非子十過》

曾批評這種奢華的風氣。意思是說,自堯至舜再至禹,直到股商,所用器物從儉樸的陶器發展為雕琢刻鏤、越來越奢侈的用品,而“

國之不服者

”卻越來越多。這一議論側面反映了中國早期裝飾藝術的繁榮。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五彩的禮祭服飾

而從西周經秦漢直到明清,在少數人掌握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條件下,上層社會所用器物、服飾無不華麗精美。以湖北荊州馬山一號基出土的大量戰國絲織品和服飾來看,墓主身份大約是貴族寵妾,隨葬服裝多是由手整幅刺繡的絲綢做成,領緣則用提花織錦,不但色彩華麗,紋樣十分生動,而且紋樣結構嚴謹,創作水平很高。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絲織品、南宋黃異墓的服裝皆有類似的特點。而明清以來皇族和貴族的服飾更是五色絢麗、做工精美。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戰國絲織品

如明定陵出土萬曆帝的緙絲袞服、皇后的手繡百子衣即是一例。 美國的維爾杜倫在

《東方的文明》“哲人時代”

一章中說,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

他們的生活水準可能高於梭倫時的希臘和努瑪統治下的羅馬

”。他所說的“

生活水準

”當然包含衣飾的華麗與奢侈。

《東方的文明》

中還說:“

中國人不會像西方人那樣,透過大規模的工業給民眾製造便利的用品,而是做出藝術品位很高的,種類紛繁的精美物品供日常使用,把字寫在碗碟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懂得享受的中國人要求他所用的物品要有優雅的外表,其造型與質地都是高度文明的象徵"。

所謂“

高度文明”

就涉及“

衣冠王國

”的本質。

衣冠王國

”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

宣告文物之邦"

。其中的“

”,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影象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此後,人們對器物和服飾的裝飾意識日益增強。

《韓非子.十過》

曾批評這種奢華的風氣。意思是說,自堯至舜再至禹,直到股商,所用器物從儉樸的陶器發展為雕琢刻鏤、越來越奢侈的用品,而“

國之不服者”

卻越來越多。這一議論側面反映了中國早期裝飾藝術的繁榮。而從西周經秦漢直到明清,在少數人掌握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條件下,上層社會所用器物、服飾無不華麗精美。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皇后的手繡百子衣

以湖北荊州馬山一號基出土的大量戰國絲織品和服飾來看,墓主身份大約是貴族寵妾,隨葬服裝多是由手整幅刺繡的絲綢做成,領緣則用提花織錦,不但色彩華麗,紋樣十分生動,而且紋樣結構嚴謹,創作水平很高。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絲織品、南宋黃異墓的服裝皆有類似的特點。而明清以來皇族和貴族的服飾更是五色絢麗、做工精美。如明定陵出土萬曆帝的緙絲袞服、皇后的手繡百子衣即是一例。 美國的維爾。杜倫在

《東方的文明》“哲人時代”

一章中說,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

他們的生活水準可能高於梭倫時的希臘和努瑪統治下的羅馬”

他所說的“

生活水準

”當然包含衣飾的華麗與奢侈。

《東方的文明》

中還說:“

中國人不會像西方人那樣,透過大規模的工業給民眾製造便利的用品,而是做出藝術品位很高的,種類紛繁的精美物品供日常使用,把字寫在碗碟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懂得享受的中國人要求他所用的物品要有優雅的外表,其造型與質地都是高度文明的象徵"。

所謂

“高度文明”

就涉及“

衣冠王國

”的本質。“

衣冠王國

”的本質是服飾的制度化。中國人愛講規矩,服飾則是社會行為規範的大宗,這顯然是文明程度相對發達的表現。從文化學的觀點看,人類發明服裝是件很偉大的事,這不僅是因為實用,還在形貌上使人類遠遠高出任何動物,從一個方面顯示出文明是人類的專利。但服裝出現之初是無制度可言的,人與人之間尚無服飾的差別,甚至還很難說已有服裝。中國曾發現舊石器時期山頂洞人已使用骨針,打磨光滑而且有針眼(

殘長82毫米、最大直徑3.3毫米)

。考古學家認為“

骨針的出現意昧著當時已會縫紉。縫綴起來的獸皮既可搭蓋住所抵禦風寒,也可掩護身體”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隨葬服裝

沈從文則認為,此時應有初步的鞣皮技術,並用“

骨針縫綴成合體又利落的鹿皮衣、獾皮衣、狐皮衣等等"

,是“

服飾文化史上最早的篇章

”。此說顯然是一種推測,目前還缺少足夠的證據。新石器時期,出現了用麻、葛、絲織成的織品。最初用手工編織,組而用“腰機”織造,可以織出比較精緻的布。此時的服裝質地就有了兩類:一類是毛皮、 一類是天然纖維的紡織品(

布帛

)。因而就有“

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閭之說。這一出自先秦時期的記載透露了兩方面的資訊:其一,在物質匱乏的時候,夏日可以裸身,又何必非穿葛衣不可?顯然有深層的意義,說明服飾已從禦寒之物上升為文明之物。其二,紡織品製衣才可能“

垂衣裳”

和“

天下治

”。衣裳寬大下垂,已顯出中國服裝寬袍大袖的原型,而不同身份的人有了服飾差別,社會才有治、有秩序。由此足見中國服裝在形成的初期,就被視為社會工具,並上升到文明象徵的高度。

在專制制度與宗法制度相結合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人與人之間的尊卑等級區分又是維繫社會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在龐大的社會結構中,還是在一般的社會活動中,區別人與人等級的最有效的標誌就是服飾。因此,以服飾治天下、別人倫的思維方式大肆膨脹,一整套上層社會的祭服和官服制度甚至喪服制度都極為完善。其中,對於冠服的形制、色彩、紋樣和配件,飾件的質地、樣式,無不有嚴格的條例。

《周禮》

雖是周代官制表,但也記載了相當完備的周代服飾制度。二十五史中,自

《後漢書》

起,也都有

《輿服志》

,對服飾和車馬儀仗的等級詳加說明。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中國服裝寬袍大袖

總之,自夏代至清末已有4000年的歷史,中國服飾也有同樣長的制度史,中國作為“

衣冠王國

”也是名副其實的。衣冠文化的物質層面從古代經近代到現代,中國服飾始終處在時急時緩的變化之中,我們要考察這其中變與不變、漸變與突變的規律及其文化背景,勢必要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中國服飾加以剖析和研究,這裡首先要涉及到服飾與文化的關係。

“文化

”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為動詞,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注意、敬神等多種意義,含有透過人的努力擺脫自然狀態的意思。

16-17世紀,英文和法文中“

文化

”一詞的意義逐漸由耕種引申到對樹木禾苗的培養,進而指人類心靈、知識、情操、風尚的化育。總之,

“文化

”的含義從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逐漸延伸到精神生產領域。然而,“

文化

”的內涵和外延一直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之中,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解釋,至今已有200種之多。所以,要用簡潔的語言來準確地說明

“文化”

的意義是很難的。例但把人類的全部創造過程及其成果的總和理解為文化,與其本質較為接近。這種說法可以解釋為,人與自然是相對的,人是主體,自然(

包括人體自身

)是客體,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或者說,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及產生的物質與精神的成果,綜合起來就是文化,相當於高爾基所說的“

第二自然界"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中國服裝

文化學究竟包含了哪些內容呢?文化學者對此提出了三個相關聯層面的觀點: 一是物質文化層面,即人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產品的總和:二是行為文化層面,即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成的行為模式,三是心態文化層面,即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包括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由此可見,服飾不僅是構成人類群體的總體文化的許多成分之一,而且是“

社會整體習慣、思想、技術及其狀況特徵的最明顯的表達"

我們常說的服飾文化,就不僅僅是指款式、面料、色彩,而且應該涵蓋與服飾相關的物質、行為和心態等方面。研究服飾發展的文化背景,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也就是說,中國服飾演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生產方式的影響,也與禮俗和風俗的變化相關,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的演變。下面, 對中國服飾所依託的物質基礎作一些分析。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服飾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