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生物多樣性保護效果,天然林優於人工林

2022-05-12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林業

人工林需水為什麼比自然林高

4月6日,據云南大學官網訊息,雲南大學科研人員參與的一項研究表明,天然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表碳儲存、土壤保持、水源涵養方面比人工林成效更好。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方圓帶領的保護生態學課題組牽頭、由7國研究人員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彙總分析了來自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264個野外研究的近2。6萬條資料。該研究透過梳理整合現有證據,對一系列人工林與天然林在地表碳儲存、土壤保持、水源涵養、木材生產這四個關鍵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上的成效進行了對比,以衡量在森林恢復方式的選擇上,不同恢復目標之間的協同或權衡關係,從而為森林恢復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學支援。

結果表明,天然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表碳儲存、土壤保持、水源涵養這三項生態環境系統服務功能都比人工林成效更好。人工林相比天然林成效的差距在土壤保持方面尤其突出,並且在水源涵養方面隨氣候的乾旱程度增加而越發嚴重。雲南大學客座教授Sampurno Bruijnzeel說:“在以木材或紙漿生產為主要目的的人工種植林中,樹木生長得更快,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從土壤中汲取更多的水分,尤其在較為乾旱的地區,這將減少可用於補充和維繫水源的地下水儲備。更糟糕的是,此類人工林通常比天然林遭受更加頻繁的採伐,從而會導致更大的土壤擾動和更差的徑流調節。”

如果森林恢復的主要目標是生態益處,那麼即使不從生物多樣性的考慮出發,也應該優先恢復天然林。恢復的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基於土地退化程度、水熱條件、距離動植物種源地距離等因素,靈活採用自然恢復、人工種植多種本地喬灌草植物、人工輔助促進自然恢復等一系列方法。

這項研究還發現,世界各地許多林齡較老或處於廢棄狀態、不再用於木材生產的人工林,其生物多樣性、地表碳儲存、土壤保持、水源涵養成效都低於天然林。考慮到這類人工林的普遍性,將它們恢復成天然林將能帶來很大的生態紅利。

研究得到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學科建設人才啟動經費、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案、英國皇家學會牛頓基金、巴西聖保羅基金的資助,論文於3月18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文

編審 楊茜

【來源:開屏新聞客戶端】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