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種桑養蠶編織農戶綠色“小康夢”

2022-05-04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林業

蠶一生經歷幾個階段

本文轉自:雲浮日報

通訊員 周豔婷 聶梓浩

千畝桑園無窮碧,遍地蠶農採桑忙。

四月的東壩鎮,春雨滋潤。桑葉生長旺盛、春蠶茁壯生長,蠶農們紛紛搶抓有利時機,開展今年的春蠶養殖。

鬱南縣東壩鎮發展蠶桑產業歷史悠久,東壩蠶繭更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近年來,該鎮堅持立足“江東桑田,壩上藥鄉”目標定位,大力推動傳統蠶桑產業深加工發展。2021年東壩鮮繭產量達4500噸,蠶農綜合收入達1。8億元,帶動1。5萬餘農民實現增收致富,蠶桑產業編織起了農戶綠色“小康夢”。

桑厚蠶肥,採桑養蠶正當時

走進東壩鎮大坪村,千畝“田園桑海”映入眼簾。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的桑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連片桑田青翠碧綠,片片桑葉迎風搖曳。在綠油油的桑田之中,隨處可見蠶戶們採摘桑葉的身影。新鮮的桑葉大而厚實,裝滿籮筐,那是蠶寶寶的美食。

“我早上6點多就起來摘桑葉了,這幾天雨水足,你看葉子多潤。蠶寶寶最愛吃了。趁晨露未乾,我得多摘點回去,四眠蠶要吃很多桑葉,這裡三大捆也只夠它們吃半天。”蠶戶鄭阿姨一邊收割桑枝條,一邊開心地說。

據大坪村黨支部書記張傳偉介紹,該村自古以來都有種桑養蠶的傳統,是東壩鎮蠶桑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從1997年開始引進“抗青”優質桑樹品種,其單產高,葉質好,葉肉厚,比普通品種畝增產25%左右。目前全村共種有4000多畝蠶桑,1600多戶人就有900多戶種植蠶桑。

養蠶賣繭,“蠶寶寶”化身“金元寶”

在深步村,蠶農馮漢周正在給自己的蠶寶寶餵食,只見翠綠欲滴的桑葉鋪滿“蠶屋”,幼蠶密密麻麻地匍匐在桑葉裡,發出“沙沙”的響聲。

“第一批我養了3兩蠶種,這批小蠶從芝麻般大小的黑點到現在已有四個齡期。到成蠶大約有700斤,一批收入有5000多元。去年上半年我養了8批,下半年養了7批,除去種桑施肥、蠶室消毒等費用,純收入也有5萬元左右。”馮漢週一邊忙著照料蠶寶寶,一邊笑著說。

春蠶到死絲方盡。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從蠶卵中破殼而出到蠶蛾死亡終止,大約為56天。它的生命雖短,卻絢麗燦爛。“食幾莖綠葉,吐一片錦繡。織潔白鮮繭,富一方百姓。”

示範引領,“合作社+農戶”走出農民增收路

與蠶戶們一樣忙碌的,還有思磊村蠶桑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秋燕。在合作社內,數千張方格簇整齊排列,成蠶均已上簇結繭,白花花的蠶繭像鴿子蛋般大小,如雪似霜,煞是喜人。工人們正忙著整理方格簇,摘下結好的蠶繭。

“今年第一批,我們收了5000斤成蠶,一斤蠶能結出4。4兩蠶繭。”陳秋燕介紹道,“按照往年每斤21元的市場價,扣除收購和人工成本等,這批次蠶繭收入能有4000-5000元。”據瞭解,合作社全年養蠶18批次,總產鮮繭18噸,可產絲棉約2噸,鮮蠶蛹3噸。合作社本著“合作共贏”理念,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向社員收購成蠶,為蠶農分擔風險,讓蠶農穩定增收,同時透過示範引領,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實現增收致富。

破“繭”成蝶,蠶桑產業“織”出鄉村振興夢

一片桑園,萬斤蠶繭,致富一方百姓。據東壩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壩鎮蠶桑種植面積己達2。75萬多畝,全鎮8000多農戶中共有6000多戶從事蠶桑生產,其中種桑面積達5畝以上的專業戶有1600多戶。

近年來,東壩鎮依託蠶桑專業鎮的優勢,把如何讓傳統蠶桑產業“破繭成蝶”、煥發新生,帶富一方百姓,將成為發展壯大鎮域經濟、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抓手。推出了東壩蠶砂、桑果面、桑葉茶等“東壩八寶”旅遊手信和桑白浸雞、香煎蠶蛹等“東壩十二道風味”美食品牌,發展蠶桑深加工產業,有效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培育、扶持眾誠蠶桑種養專業合作社,利用廢棄桑枝培育食用菌袖珍菇和藥用真菌桑黃靈芝,著力延伸蠶桑產業鏈條,不斷壯大蠶桑產業實力,突破蠶桑資源利用瓶頸,讓傳統蠶桑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接下來,東壩鎮將依託蠶桑資源和品牌優勢,在促進產業升級、推動養蠶工廠化上下功夫,大力推廣‘桑樹+N’立體種養模式,積極探索‘桑—蠶—繭—菌—肥’迴圈農業模式和‘蠶沙、菌渣—有機肥’生態環保模式,紮實推動桑枝食用菌、靈芝種植基地建設,以黨建引領、基地示範,帶動周邊及全鎮蠶桑養殖戶參與桑枝菌、靈芝栽培,將其打造成富民興村產業;透過新建桑葉粉加工廠,加快飼料養蠶示範推廣,帶動農民種桑養蠶致富,走出一條蠶桑產業化經營的好路子。”東壩鎮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