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2022-05-04由 一方風物 發表于 林業

雲南大象是從哪裡出發的

雲南大象長途遷移是近期媒體持續追蹤的熱點事件,網友對此事的關注也樂此不彼,紛紛加入到吃瓜群眾的行列。國外媒體也不想失去這樣一個難得的題材,也加入到報道大軍,可能這樣的題材太過輕鬆逗趣,已至一些西方媒體也忘了加特殊濾鏡,從而從側面向世界展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糾偏了世上一些人對中國的某些誤解,原來中國也有大象,原來中國對動物保護做了這麼多工作,原來中國的一個省都有這麼大,象群走了600多公里還只是在一個省的南部打轉。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北遷的象

中國的亞洲象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一帶,80年代數量為200多頭,現在已為300頭左右了。此次罕見向北遷徙的17頭亞洲象,原生活在西雙版納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

象群為什麼要長途遷徙呢?有說原來的保護區的環境可能有了某種程度的改變,有的說是種群密度增大,象群有種群擴散的需求,有的說是頭象迷路了,找不到回程,也有的說是地磁的變化因素等等,最終的定論還沒有形成一個權威的觀點。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大象也會睡覺

作為普通人,最為關注的還是象群遷徙中發生的趣事、或將發生的驚險以及它們最終的去向。以前極少發生的事最能激起公眾的好奇,於是紛紛加入吃瓜行列。大象出走、大象吃莊稼、大象生崽、大象睡覺、大象護犢、大象分家、大象進村進城、投食引導大象、泥頭車封堵護村、自媒體吃象食搏出位、外國媒體的追蹤報道,隨便哪一件事、哪一個點、哪一個角度都能引起公眾極大興趣,引得流量爆棚,客觀上,它為宣傳雲南旅遊、展現中國生態及動物保護成果、觀察中國治理效率和百姓素質提供了獨物的視角,往高處說,它成了講述中國故事的絕佳的、難得的載體。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大象進縣城

筆者最關注的是大象進城,這種原始森林裡的龐然大物闖入到現代社會人口密度很大的縣城中,會引起怎樣的驚險?大家都沒有經歷過,不過,筆都卻曾經經歷過動物進城體驗,不是發生在雲南,而是發生在七十年代的西南最大都市,四川省成都市。

沒錯,就是發生在成都市,而且不止一次。每年入秋後都會發生多次。經常上街的就會碰上 。往往是猝不及防,當你好好地走在大街上,忽然就湧來一大片麻花花的一群動物,約有數千只的樣子,密密密麻麻地佔據著主幹道,甚至慢車道上也是,雖遠不如大象那麼大,但數量多啊,佔的街道路面一點也不比大象少,這動物就是鴨子。是從農村地區從公路趕進城的鴨子。鴨子一般被兩個養鴨人趕著往城中心走,鴨子搖搖擺擺地行走,卻不易走散,鴨的群聚性比雞強,那首歌曲《回孃家》很形象地詮釋出的攜帶兩隻雞都那麼不易,難以

想象

少量幾個人長途驅趕幾千只雞能成功完成任務。換成鴨子,兩個人完全能勝任,從這一點來看,鴨子比雞可愛。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養鴨

趕鴨人一般每次都是兩個人同行,戴著斗笠,披著蓑衣,這身裝束在當地農民中很少見,到像是漁民的行頭,不過成都周邊很少有漁民,詁計他們是主業為養鴨的農民。鴨子養肥了且到了食鴨的旺季,趕鴨進城就是當時最實際的輸送鴨子到買主那裡去的最合適的送貨方式,那時的農村擁有的汽車非常少,農村擁有的機動運輸工具最常見的就是拖拉機了。幾千只鴨子要動用多少拖拉機?實際上一點也不現實,何況,拖拉機也不許進城啊!

直接用人驅趕鴨子進城,是最省成本的方式,何況當時的交管部門也沒有禁止這樣做,一路上的車輛行人都能主動避讓,給鴨子隊伍開綠燈,這一獨特送鴨方式才得以年復一年的出現在成都的大街上。成為每年一現的奇觀。

在城市的大街上趕鴨子也是一項技術活,工具很重要,兩個趕鴨人各持一根長竹竿分別守住鴨群的兩邊,不讓兩端的鴨子跑散,也驅趕走在最後面的鴨子不停腳步。鴨群佔據了大街的半幅路或大半幅路,有時還要侵入到非機動車道上。好在那時街上車不多,司機遇到鴨群也會減速慢行,那時的路上也沒有中心實線,順行逆行的車輛都從鴨群的同一側緩

緩透過,也就是有一方向的車要逆行,也沒有交警指違規,整個城市對待這些鴨群進城造成的一時不便十分包容,這使筆者聯想到雲南大象在遷移過程中路過城鎮時當地人的應對方式,是不是與成都人做法有幾分相似啊?

不同之處是,成都的城市規模比大象沿途經過的幾個縣城相比要大許多,畢竟成都是西南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鴨子走的路可不是邊陲小縣城的街道,而世界最長城市中軸線的

首期路段人民南路,那時的人民南路最南端在火車南站,筆者好幾次在靠近火車南站的人民南路上看到過鴨子隊伍在趕路,當時這段路兩邊都是農田,鴨子的天性還是喜歡接近自然的環境,常有一些鴨子往農田裡湧,趕鴨人也不慌亂,使出竹竿長的優勢,把不聽話的鴨子趕回界內,就像草原上套馬的漢子,長時間練就的技能讓你不得不服。

過十字路口的時候,趕鴨人往往會打起十二分精神,需要把走在最前面的鴨子控制好,要等左右向的車流稀少時才把鴨群放行,看見有鴨群透過,左右向的來車或行人也都會暫停在路口,等到鴨群完全透過以後,這些遇阻在路口的車輛和行人才恢復正常交通,這在成都的市民當中早已形成了默契,象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一件事,現在回想起也是士分欣然。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成都路邊菜市

鴨子進城,筆者印象最深的一段路是在解放中路,現在這條路已完全不存在了,以前它是紅照壁到鹽市口的必經之路,呈S形,(後來,來往這兩處之間的路為新光華街加大業路),是以前成都城區裡最彎曲的一條路,這條路還特別寬,是歷史上老成都的柔性中軸線(人民南路是解放後建的,之前的南北大道是由解放北路、北大街、順城街、解放中路、南大街、漿洗街、武侯祠大街一路下來的,文革時期的路名就把這一路的路名歸納為解放北路、中路、南路,一共三段,成都市的1路公交車就是走的這條路,可見當時它是早期成都最重要的一條路)

解放中路的特點是路寬、路彎、車輛少、不繁華。人想抄近道,鴨子亦然,遇彎道時,就走半徑小的的那一邊,於是形成鴨群在這條街上像潮水一樣,一會兒湧向路的左側,一會兒又湧向路的右側,外地人猛不丁一看,還以為這裡是鴨場呢!恐怕這是成都獨有的場景吧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老城

筆者見到過的成都市區出現過鴨群的最北端是在順城街,筆者主要生活在城南,所以只看到過城南趕鴨進城的情況,或許東門、西門、北門也有相同趕鴨現象吧?

鴨子進城,去向是哪裡?對於這個問題,筆都還真沒有想透過,市中心也沒有這麼大規模的活鴨銷售市場啊,也不應該有這麼大規模的鴨子屠宰加工廠或熟食企業吧?鹽市口有個中心菜市場,是當時成都市最大的副食品商場,筆者小時候隨老媽去過很多次,好像也沒有丁點賣活鴨跡象,對筆者來說,這還算是一個謎,還請有知道準確情況的讀者朋友幫忙解答一下!

雲南大象北遷中闖入城鎮,總算有驚無險,動物進城,成都也發生過

成都名菜

80年代後,趕鴨現象漸漸消失了,也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忘了。不過,就喜食鴨子的習慣,成都市民依然保留著,美味的鴨子菜也更加豐富了,從最早期的四川名菜樟茶鴨到傳統名吃九尺板鴨、唐昌板鴨;從特色鴨店耗子洞張鴨子、溫鴨子、蔣烤鴨到特色做法的甜皮鴨、油燙鴨;從各地特色鴨如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到饞嘴的盤飧市的鴨腳板、武漢鴨脖子,還有鮮美的酸蘿蔔老鴨湯、南京鴨血粉絲湯,成都市民想吃啥都能方便地買到,成都這個美食之都深究起來也是很有淵源的。

從大象闖蕩雲南城鄉扯到成都鴨子進城,思維有點跳,但沒有前者,後者恐怕還埋在記憶深處,怕是被大多數成都人遺忘了吧?趕鴨進成都起源於何時?或始於民國,更或是明清時就有了,這都經已無從考證了。筆者忽發奇想,這種地方獨有的有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今已遺忘得差不多了的“成都趕鴨進城”是不是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至於是申請世界級的,還是國家級的,或是省市一級的都可以在下面討論、點評、點贊、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