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鳶

2022-05-03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林業

請問風箏的箏怎麼寫

每當東風起,濰坊這座城市的上空就飄滿了風箏。在濰坊寒亭,風箏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傳承在政府扶持引導下,不斷厚植內生動力,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洋溢著蓬勃發展的新氣象。

當下的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越來越多的非遺專案像風箏一樣,秉承著“守正創新”的精神,乘著濰坊市建立“東亞文化之都”的東風,在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相互契合中,以開發開放的姿態,展現著新時代的風采。

品牌傳承中奔湧內生動力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鳶

風箏製作傳承

3月1日,在寒亭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正在他的工作室裡扎風箏,以竹條為骨,絲絹作衣。“龍頭蜈蚣風箏,只有濰坊能扎出來,形神兼備,有神韻!”郭洪利介紹,龍頭蜈蚣是濰坊風箏的代表,吻短口方,眼睛可以隨風轉動,既靈動有趣又不失威嚴。其製作工藝之繁雜、難度之高,堪稱世界風箏之最。以龍角為例,一隻龍角就需要13根料、37個夾子固定貼上點。一個直徑15釐米的龍頭蜈蚣,一般需要157根料。

“扎風箏來不得半點敷衍,必須每一張風箏都做到精益求精,功夫也紮紮實實地長在自己手上。”郭洪利放下手中的竹條認真地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加意識到,要打造品牌,我們的風箏有簽名、帶防偽,有的還申請了版權。”

品牌就是標準,就是影響力。

同樣把打造品牌作為主攻方向的還有濰坊天順箏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華剛。“我媽媽是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的第一批風箏扎制學員,我高中畢業後也跟著她扎風箏。可以說我見證了濰坊風箏這些年的發展歷程。”他認為,以前濰坊的風箏作為商品,過於普通,“一個模子,千篇一律,看起來不高檔。”去年,他們與濰坊市的老藝術家們合作,一起創作產品。除了做工更精細之外,每個風箏都有身份標記,有設計師的簡介和簽名蓋章。

“我們想做濰坊的城市伴手禮,現在馬上就下線第一批產品。”城市日新月異,這座城市代表性的文化產品也要跟得上城市的腳步。這位1986年出生的年輕人對未來目標非常清晰,“做拿得出手的濰坊風箏!”

政府的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是驅動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但是非遺傳承主體的內生動力也同樣重要。

“我製作了60年風箏,我把製作風箏當作使命,希望濰坊的風箏飛得更高更遠。”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年近70歲的張效東說。

持續擦亮的不僅是風箏品牌,還有濰坊的城市品牌。隨著濰坊風箏飄向越來越遠的天空,濰坊創新開放、包容大氣、充滿活力的城市形象也伴隨著風箏飄向各地。

為讓濰坊風箏飛得更高、讓濰坊城市形象更為深入人心,據濰坊國際風箏會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濰坊市要深入挖掘“世界風箏都”的品牌價值,切實做好風箏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立體化、多維度打造風箏文化IP,提升城市影響力。

創新創造中重塑非遺生命力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鳶

風箏工藝品

2020年,一款大型網路遊戲上線了“輕風戲紙鳶”製作風箏互動遊戲,近兩天時間參與量就超過8000萬次,玩家在遊戲裡共製作了幾十萬只風箏。

郭洪利短短几十分鐘的線上風箏製作直播,總線上觀看人數達到650萬人次……

談起風箏的傳承與創新,郭洪利說:“在遊戲裡風箏面板的點選率超過一億,但如果是線上下展會,一萬人來看都難。在遊戲裡‘放風箏’是個好嘗試。讓非遺融入年輕人的生活,也是非遺傳承的必經之路。”

想要發展就必須在傳承方式上有所創新,必須與時代緊密結合。

“作為一名風箏製作傳承人,我以前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埋頭研製風箏技藝、推動風箏文化交流等方面,恰恰忽略了對年輕人的關注和培養。”郭洪利坦言,透過與遊戲團隊合作,對於風箏製作這門技藝如何走得更遠有了新的啟發。他打算今後多開幾場直播,也將積極參與到開發線上文創產品中去。

張效東同樣致力於給傳統風箏賦能。他將高科技融入風箏製作,創新紮制了融聲、光、電一體的動態風箏。他還善於開拓風箏製作題材,突出時代主題,如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後,他扎制了慶奧運大型風箏;“神舟五號”“神舟十三號”發射成功後,他製作了大型“神舟五號”和天宮空間站模型風箏。在奧運火炬手選拔賽上,他帶去的“奧運福娃”風箏,沒有風也能飛,風箏不僅歡快地繞著賽場旋轉,還唱著歌。為慶祝建黨100週年,他扎制了渡江戰役風箏……濰坊風箏在守正創新中一遍遍重新整理著人們對傳統風箏的認知。“民間藝術就是要在創新中發展。”張效東說。

道雖邇,行則將至。這是濰坊非遺傳承的精神,也是風箏這個非遺專案在一代代人手中生機蓬勃的密碼。

以開放的姿態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

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寒亭:東方風來滿眼春,忙趁東風放紙鳶

龍頭蜈蚣風箏

濰河穿城而過,不喧譁,自有聲。市場是檢驗非遺專案生命力的重要標準,也是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路徑。如何為濰坊風箏開拓更廣闊的市場?主動走出去!

在雙迴圈格局下,非遺專案也要積極融入外部大迴圈。郭洪利的風箏出口額每年能到100萬元,他還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宣講風箏文化。郭洪利覺得,相對於獲得經濟收益,自己更在乎的是能以自己的方式和努力,傳承好風箏製作技藝,講好濰坊故事、中國故事。

從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空中蹁躚的“哪吒鬧海”……濰坊風箏作為鮮明的地域名片,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和智慧,在不斷創新創造中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