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植樹,用綠色擁抱春天

2022-04-26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林業

綠樹怎麼調成黃綠色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3月12日是我國第43個植樹節,增綠護綠再次走進公眾視野。

近年來,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在我國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國持續開展的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面臨哪些新形勢?又將採取哪些新舉措?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全民履“植”盡責,開創中國特色國土綠化之路

早春三月,草長鶯飛,又是一年植樹播綠的好時節。

在曾經的“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春季植樹治沙活動“庫布其植樹節”如期啟動。16年來,庫布其植樹節從未間斷,已經成為一個傳統。經過30多年有效治理,庫布其植被覆蓋率達53%,動植物種類增長恢復到500多種。

在江西吉安市吉州區培模村委會澎佳門自然村,不少村民正挽起袖子,拿起鐵鍬植樹。隨著全民植樹和高品質綠化工程的推進,村裡綠樹成蔭。得益於省道S442、昌吉贛高鐵沿線等重點區域整地造林,500多個自然村展現生態新貌。

和吉州區一樣,如今,不少村莊以鄉村綠道、鄉村森林公園等方式打造森林小鎮,對鄉村周圍宜林荒地、取土棄土場等實施復綠增綠,讓綠色走進村莊的每個角落。

3月11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釋出《2020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完成造林677萬公頃、森林撫育837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283萬公頃、防沙治沙209。6萬公頃,有力保障“十三五”規劃目標如期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重要貢獻。

“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全民共同履‘植’盡責,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土綠化之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指出,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積量由90。28億立方米提高到175。6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穩居全球第一,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0。1%提高到41。11%,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0平方米,城鄉人居環境總體上實現了由黃到綠、由綠到美的轉變。

線上線下融合,“雲端植樹”讓善舉有了新形式

今年是我國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週年。3月10日,杭州植物園,一場特殊的“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授牌暨義務植樹活動正在舉行。

這場植樹活動最大的亮點,就是運用網際網路等技術,為適齡公民履行法定植樹義務,提供線上線下結合的志願服務類、造林綠化類、認種認養類、撫育管護類等多種盡責形式的服務保障,為市民提供一個義務植樹盡責和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在植樹護綠實踐中,大家可以透過低碳出行積攢能量,用這些綠色能量來澆灌公益林,之後可以轉換成實體樹木,在乾旱地區種植。”杭州西湖西溪景區植物園辦公室工作人員江水恆介紹。

從線上延伸至線下,從虛擬能量到現實植樹,“網際網路+”為全民義務植樹提供了新路徑,為植樹節提供了新的詮釋空間。

《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不斷豐富拓展,各級各類義務植樹基地體系逐步完善,“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持續推開。全民義務植樹網年訪問量突破2400萬人次,發放盡責證書860多萬張。

劉東生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愛綠、植綠、護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全國綠化委員會出臺了《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試行)》,將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擴充套件到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願服務等八大類50多種。

“我們在15個省份開展了‘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試點,建立了一批‘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雲端植樹’‘碼上盡責’讓隨時、隨處、隨願盡責逐步變為現實,全民義務植樹進入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階段,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劉東生說。

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之路

2020年,我國國土綠化工作雖然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但與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目前,我國生態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功能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自然生態系統多種效益尚未充分發揮,科學綠化理念有待進一步深化落實。國土綠化仍需持續發力,補齊短板,不斷提升質量和水平。

劉東生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土綠化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在哪種”“種什麼”“怎麼種”“怎麼管”四個視角來全面審視,進而推動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

針對“在哪種”的問題,劉東生表示,要利用“國土三調”成果,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劃定造林綠化用地,合理安排年度國土綠化任務,實現任務直達到縣,落地上圖精細化管理。

在國土綠化中,“種什麼”“怎麼種”同樣考驗著科學理念的貫徹和科學決策水平。

對此,專家表示,應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推進林草一體化,積極採用鄉土樹種草種開展綠化。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之路。

增綠的同時,更要做好護綠。“要堅持分類施策,南部、東部、中部地區著力鞏固現有成果,注重發揮存量優勢,以調結構、提質量為主,積極開展森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培育大徑材和珍貴樹種,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西部、北部地區充分利用適宜綠化空間,持續推進困難立地造林種草,加大新造林地管護力度,堅決打好生態脆弱區增綠擴綠攻堅戰。”劉東生說。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2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