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又到臘味兒飄香時

2022-04-21由 東方財富網 發表于 林業

煮肉煙殼簍子叫什麼

■特約撰稿人李季

臘餚就是臘制的美味佳餚,是醃臘肉製品的統稱。在我的家鄉方言中,“餚”和“笑”的發音接近,看見一串串象徵著豐年的臘餚,每個人都會打心裡笑出來。

民間自古就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臘餚在中華大地飄香已久。古時入學敬師的禮物束脩,就是類似臘肉的乾肉,從孔子時代就有了。後來束脩被作為薪俸發放,再後來就成為薪俸的代名詞。

臘餚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就是先醃製後晾曬。進入臘月後,每家每戶的簷下或院內的樹枝上就掛滿了臘餚,錯落有致,接受著冬日暖陽的檢閱。樹上站著饞嘴的灰喜鵲,伺機撲稜著翅膀飛來啄上一口。樹下臥著慵懶的花貓,偶爾會爬上樹,伸出爪子去夠懸掛的臘魚。晚上臘餚要收回裝進“氣死貓”裡,掛在房樑上,以防貓和鼠來偷吃。“氣死貓”是一種竹篾編成的簍子,四面透氣,裡面存放的吃食不會被捂壞,並有提手和蓋,臘餚放進去蓋緊後,貓圍著它團團轉卻吃不到,所以才被稱為“氣死貓”。

村裡幾乎家家都養豬、雞、鴨和鵝,臘餚的原材料不用發愁。冬至前後,主婦們就開始殺雞鴨鵝,洗淨後醃製兩天就可以掛出去了。殺豬則要請屠戶,留下過年待客和自己家要吃的肉,餘下的去集上賣掉換錢好辦年貨,家境好的則留下整頭豬。魚是村頭池塘裡撈上來的,家家都可以分到。羊、牛不常喂,用來醃臘的不多,但臘腸是每家都要灌的——大肉、胡蘿蔔、蔥、姜切碎再加入適量糯米,調好味,灌入豬小腸內,用繩子一節一節繫好,醃臘後或煮或蒸,聞著非常香,我們直接就叫它香腸。

正月拜年帶的禮品比較正規些,多是煙、酒、奶製品和飲料之類;年前走親戚,回孃家帶的多是年貨。臘餚晾曬乾後就是半成品了,下雪的日子,主人會砍下半塊臘肉、半邊臘雞,取下一截香腸,放進鍋裡煮,幾個男人就著臘肉、臘雞、香腸喝幾杯閒酒。外面寒風呼嘯,室內溫暖如春,一年的辛勞用幾塊臘餚就可以抵消。

臘餚因為失去水分所以非常耐放且味道不變,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很多肉製品只能依靠醃製來儲存。記得我讀高二那年的“五一”假期,我和幾個同學去我同桌家玩,中午的飯桌上除了時令菜外,還有一盤盤的臘肉、臘雞、臘鵝、香腸,那是我吃過的存放最久的臘餚。我和同桌的友誼一直延續至今,與那天的臘餚一樣,沒有變質。

最難忘的是年夜飯,母親一早就開始煮臘餚。年夜飯的每道菜都是有寓意的——魚是年年有餘,雞是吉祥如意,香腸是常吃常有。大雪也往往很湊趣地在過年時飄落,為新年增添很多吉祥的色彩和閒適的情趣。在雪夜,一家人圍著火紅的爐子守夜,是年夜飯的尾聲,也是我記憶中最幸福的一幕。

(文章來源:漯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