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青海文化之旅:湟中堆繡農民畫 讓非遺“活”起來

2022-04-20由 央廣網 發表于 林業

堆繡怎麼做的

央廣網西寧5月7日訊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陳新雲 雷婷婷 郭四輩)西寧市湟中縣可以說是青海省的“非遺之鄉”,湟中縣八瓣蓮花非遺傳承體驗中心集聚了16類非遺品種,在這裡,遊客不僅能欣賞,還可以親身體驗各種“非遺”的製作,讓古老的藝術在自己的手裡“活”起來。

“這個剪的時候根據這個線剪,你不要到線的外面,也不要到線的裡面……”這是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代表性傳承人喬應菊在她的工作室現場指導遊客製作。

2014年,喬應菊的堆繡工作室成立併入駐八瓣蓮花非遺傳承體驗中心。記者跟隨喬應菊老師學習體驗堆繡的製作過程,幾塊碎布片,細細裁剪之後,再按序貼上、堆貼,一番動作下來,這些碎布片在一雙巧手中變作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圖畫。

湟中堆繡是一種運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藝術,多用於唐卡製作,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堆繡與壁畫、酥油花並稱為青海塔爾寺“藝術三絕”,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喬應菊的堆繡與塔爾寺唐卡堆繡在題材上有明顯區別,主要以花鳥、人物為主。喬應菊說,作為非遺的堆繡,主要依靠遊客體驗,瞭解堆繡的製作難度之後,才能知道這門藝術的價值:“因為你直觀看的話,它是怎麼做出來人們不知道,自己體驗一下才能體會到非遺的魅力,做完以後就知道這個的難度。”

在喬應菊堆繡工作室的隔壁,湟中農民畫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韓復蘭,正在給她的徒弟講解農民畫的繪畫技巧。她的徒弟是在一年前透過體驗,然後跟隨韓復蘭學習農民畫的。

湟中農民畫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是青藏高原融合了漢、藏傳統民間繪畫藝術創造出的一種當代民間繪畫藝術。它以極高的藝術性、觀賞性和裝飾性逐步走向市場,成為廣大群眾收藏、廳堂裝飾和饋贈友人的文化禮品。

韓復蘭說,要讓遊客充分了解農民畫,接受農民畫,最好的方法也是體驗:“遊客來體驗,它主要以色彩為主,給畫上色。農民畫的色彩很重要,鮮豔,對比強烈。現場也可以體驗,要是時間緊的話,遊客可以帶體驗包,體驗包裡繪畫的顏料、畫筆什麼都有,可以回家去畫。”

依託青海省5A級旅遊景區——塔爾寺的區位優勢,湟中縣大力挖掘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潛力,相繼建成了“八瓣蓮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驗中心等一批文旅融合的景區景點。八瓣蓮花非遺中心突出傳承體驗的平臺和手工藝創作孵化平臺的作用,將散落在民間的農民畫、壁畫、堆繡、泥塑、雕刻、藏毯、銀銅器等為主的非遺專案集聚在一起,發揮平臺效應,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青海八瓣蓮花文化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啟才介紹:“非遺資源聚合的目的其實為帶動產業發展和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我們現在已經有50多種省級和國家級非遺的專案,在這個平臺上得到了有效的展示、傳承保護和體驗、弘揚。”

楊啟才是八瓣蓮花非遺中心的“領頭羊”,一邊摸索,一邊創新,經過十多年的文化旅遊產業的洗禮,他對非遺傳承體驗有了一套邏輯清晰的見解:“傳統非遺文化的深度體驗魅力無窮。我們透過非遺文化資源的聚合,將散落在青海的非遺文化聚合到這個平臺,進行一些傳統手工藝的深度體驗,讓遊客用心來感知和貼近這個非遺文化,還可以跟藝術家面對面的進行交流,並形成工作室產品的一個銷售,這樣就增加了藝術家傳承人的收入,從而讓藝術家更有信心把這個文化傳承下去。”

從當初的8種到16種,再到50多種,八瓣蓮花非遺傳承體驗中心已經吸引了青海省80%的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在這裡集中展示,設立工作室開展體驗、傳承、創新、營銷。

在魯沙爾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園,一些藏式傢俱、金銀銅器加工生產企業,原本主要依託塔爾寺景區,發展旅遊產品,進入八瓣蓮花非遺平臺之後,文化產業特色更為突出,文旅融合的優勢更為明顯。

青海緣匯木雕工藝有限公司銷售部總經理陳生琳告訴記者:“入駐八瓣蓮花這個平臺以後,我們的產品已經成為一種文旅產品,而且藉助這個平臺,我們的產品已經銷售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並已經成功出口到蒙古國、美國這些國家。”

當非遺成為當下文化旅遊重要資源,成為新時代人們生活新時尚的時候,“網際網路+非遺”必將成為極具潛力的發展模式。楊啟才發現,當他的八瓣蓮花非遺平臺上,一家家非遺實體工作室搭建,一位位代表性傳承人入駐,非遺傳承體驗逐步走向更高層次的時候,他的線上平臺和省外拓展也需要迅速佈局。

用楊啟才的話說,過去是“十年磨一劍”,現在則是藉助文旅融合的東風,到了揚帆起航的最佳時機:“八瓣蓮花O2O線上平臺已經建成,這個平臺集產品銷售、微信支付以及分銷功能為一體。線下的體驗店今年將會開始建,準備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建參觀體驗、青藏美食品嚐為一體的線下體驗店,這樣建立一個資源輸出的有效的閉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