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村莊變景區 農房變客房 蜜橘變“金果” 澄江鳳洋村:農旅融合“橘為媒” 產業振興“文為脈”

2022-04-20由 浙江大小事兒 發表于 林業

蜜橘哪裡產的最好

村莊變景區 農房變客房 蜜橘變“金果” 澄江鳳洋村:農旅融合“橘為媒” 產業振興“文為脈”

本報通訊員林巧瑩攝

春看橘花秋嘗果,澄江街道鳳洋村是世界寬皮橘始祖地和橘文化發源地,有著1700多年的蜜橘種植歷史。然而,蜜橘產業幾經沉浮,也曾面臨發展步伐緩慢、知名度下降等問題。

因橘得名,因橘而興。近年來,當地堅持以黨建引領,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透過挖掘橘源文化,開拓農旅融合新路徑,把蜜橘產業做成了強村富民的“甜蜜經濟”。

找對“支撐點”產業煥發新魅力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水的味道、土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成就了黃岩蜜橘的味道。

每逢蜜橘成熟時節,站在中國柑橘博覽園的空中棧道遠眺,你會被一幅極其絢麗動人的畫面吸引:一片片橘林如波濤翻滾,一顆顆金黃的蜜橘點綴其中,整個鳳洋村都瀰漫著酸甜的清香,美不勝收。

自古以來,鳳洋村幾乎家家種橘,房前屋後、坡地岸邊,都種滿了橘樹。該村位於沖積平原,沙質土壤土層深厚,通氣性好,加上江水潮漲潮落,種出來的蜜橘味道獨特,以“色、香、味”三絕響譽海內外。

“忙的時候快遞每天要發三四百箱,各個品種的蜜橘能一直賣到春節前。”鳳來柑橘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德通告訴記者,這裡的蜜橘在家門口就能銷售到上海、北京等地。

雖聲名在外,但鳳洋村的蜜橘並非一直如此走俏。“很長一段時間裡,種橘子沒什麼收入,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最冷清的時候,在村裡走上一圈,看到的全是老人和孩子,橘園連片荒廢,村莊日漸破敗。”鳳洋村黨總支副書記彭華明坦言,幾年前,橘賤傷農、病蟲害侵擾、種質下降、種植方法不當以及臨海、衢州等地柑橘產業崛起等種種原因,讓鳳洋村也經歷過從風光到落寞的困境。

那段時間,怎麼讓蜜橘產業重振雄風,是彭華明一直放在心上的大事。自2013年12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起,這位面龐黝黑、說話大嗓門的莊稼漢,迅速帶領村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村莊面貌逐步改善,村裡的蜜橘種植也逐步恢復。

基礎好了,機遇也隨之而來。在2017年黃岩蜜橘產業發展工作方案上,鳳洋村承擔起了“種植核心區”這一重任——面積500畝的省柑橘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就在村中。

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站、農事管理記錄儀、水肥一體化機房……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鳳洋村蜜橘的產量和品質也有了大幅提升。“我們的蜜橘以品質為重,每年大概能收入二三十萬元。”橘農楊建榮樂呵呵地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鳳洋村堅持黨建引領,讓蜜橘產業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村民的收入也隨之節節攀升。

瞄準“融合點”農旅相依引客來

在茂密的柑橘林中,俯身觀察可以發現,這裡的柑橘樹都種植在一個個小土墩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土墩,卻是傳承千餘年的蜜橘築墩栽培系統,去年成功入選為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每到蜜橘成熟的季節,鳳洋村的橘園總會迎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遊客。他們一邊享受著採摘的樂趣,一邊賞美景、品文化,好不愜意。

“我們2013年的時候人流量只有2萬多, 2019年人流量達到90多萬!”彭華明自豪地說。

瞄準文旅融合,鳳洋村很快從一個遠離城區的貧困村蛻變成了集橘園觀光采摘、餐飲服務、農業體驗、柑橘文化展覽為一體的3A級旅遊景區,逐步形成“農旅結合、以旅興農、以農促旅”的農旅融合產業格局。

在這裡,幾乎一年四季都有和蜜橘相關的活動:四五月份,橘花節;10月份到元旦前,柑橘採摘遊;平時還有放橘燈、祭橘神等活動。

不但如此,橘文化元素也被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詠橘碑林錯落有致、橘神鵰塑飄逸有神、橘燈造型的路燈整齊排列;改造提升後的中國柑橘博物館,是柑橘產業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護、研究和教育中心,也是我國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以橘命名的農家樂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更有村民別出心裁地推出了一整套以蜜橘為主要食材的菜譜。橘園雪景、十年陳皮雞、橘花魚……橘源農家樂的選單橘味十足。“這兩年我們村的橘子在全國都有名氣了,我就摸索著做了一些與橘子有關的菜品,生意還不錯,一年收入大概有十幾萬元吧。”不錯的銷量讓橘源農家樂負責人王建軍信心滿滿。

既要賣風景,更要賣體驗、賣文化,正是黨建引領的精準發力,那一顆顆小小的蜜橘才成了鳳洋村的致富“金果”。

提升“幸福值”鄉村蝶變美如畫

如果說,蜜橘產業是一個支點,那麼它撬起的,除了蓬勃發展的農旅產業,更為鳳洋村帶來了一場美麗“蝶變”。

駐足在鳳洋村村口,就能看到一條特殊的文化長廊。它沿路而建、以路為廊,包含了村史廊、民俗廊、勵志廊等,並結合橘文化,展示了村規民約、村歌民謠等內容。

牆腳邊,石砌的花壇裡矮一串紅、月季等花卉開得正豔,跟文化牆相得益彰,更顯雅緻。“這些都是彭書記和大家一起佈置的,黨員幹部帶著大家一起幹,村子的環境大變樣了!”村民彭玲萍感慨地說。

在鳳洋村很多村民的眼裡,給他們帶來滿滿幸福感的是那條永寧江綠道。“以前這裡一片荒地,現在橋造起來,兩邊樹種起來,風景特別好。晚上這裡最熱鬧,遛彎的、跳舞的,大人小孩都玩得好開心。”說起綠道,村民牟哲愛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還拿出手機給我們看他平時拍的照片,“這是玻璃橋這邊,晚上燈亮起來好看吧?”

人改變了環境,環境又反過來改變了人。嚐到綠色發展甜頭的鳳洋人,開始主動保護美麗鄉村建設成果。

從最早的垃圾隨手隨地扔,到有了垃圾桶後混在一起扔;從猶豫廚餘、瓜果殼該放哪個桶到成為台州市垃圾分類示範點……在鳳洋村,垃圾處理方式也在不斷更新。在實施垃圾分類過程中,該村發動村民收集等可腐爛的垃圾,經發酵處理後製成有機肥用於橘樹施肥。

“現在我們村裡的1000畝蜜橘,大部分都用可腐爛垃圾生產的有機肥進行施肥。算下來,每畝能為我們節省500多元的肥料錢。”彭華明說,有機肥種植的無公害蜜橘,口感比複合肥種出來的更好,很受遊客歡迎。

村民彭建祖今年72歲,是個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親眼見證了鳳洋村發生的巨大變化。他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鳳洋村能夠發展得這麼好,黨支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全村的黨員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蜜橘變“金果”,如今的鳳洋村農旅融合“橘為媒”,產業振興“文為脈”,走出了一條“美麗生財”的好路子。

【作者】: 記者 施佳麗 【編輯】:朱慧益

【來源:今日黃岩】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