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貴州這個地方的新產業是“疊羅漢”!產業鏈最底層的竟然是它……

2022-04-19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林業

刺梨花流蜜嗎

貴州這個地方的新產業是“疊羅漢”!產業鏈最底層的竟然是它……

貴州這個地方的新產業是“疊羅漢”!產業鏈最底層的竟然是它……

肉牛、蚯蚓、果蔬、蜜蜂、石漠化、農家樂、觀光業……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可是在這個地方,一群人卻讓它們“走”在一條道上來,還把它們像“疊羅漢”一樣地無限疊加起來,“疊加”出來的產品還成為城市人的最愛。

新時代的新農人,不再是“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種田,養雞為了鹽巴錢”的傳統農人,產品也不再是隻種玉米或水稻“一棵樹上吊死”的單一產業。而是從“一業”到“多業”,從“單方”到“複方”轉變,由一個基礎產業可以無限疊加到N個新興產業,把產業鏈條拉得無限長,把附加值抬升得無限高,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清鎮市流長鄉的這群新農人,就是根據這個思路,把“石旮旯經濟”像“疊羅漢”一樣重疊增加到無限高!

“疊羅漢”的最底層是根草

近日,都市新聞記者在流長鄉瞭解到,該鄉是一個典型的石漠化山區,山石多、耕地少,石漠化面積佔全鄉耕地面積的60。9%,傳統農人用傳統農法從事傳統農業,一家人幾畝地一年也沒多少產出,一年做來不夠一年吃也是常見的事情。

近年來,流長鄉黨委、政府透過充分調研,引導全鄉農業產業合作社、群眾一起,不做“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種田,養雞為了鹽巴錢”的傳統農人,摒棄只種玉米或水稻“一棵樹上吊死”的單一產業模式,走“一業為基礎,多業再疊加”的“疊羅漢”式新型發展模式。引導新農人從“一業”到“多業”,從“單方”到“複方”轉變,從而增強新型農業產業抵禦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

貴州這個地方的新產業是“疊羅漢”!產業鏈最底層的竟然是它……

然而,疊加,它不是一個筐,不是簡單地把什麼東西都往裡裝,而是經過科學的考察論證後,科學地、有機地將相關產業結合起來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那麼,要疊這個“羅漢”,打基礎的第一層應該是什麼呢?流長鄉透過科學論證,選擇了種牧草。“不要小看這棵弱小的草,他可是全鄉新型農業產業這個‘疊羅漢’的第一層,它可以‘衍生’出若干的後續產業。”鄉黨委書記曹興亮說。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全鄉草業基礎堅實,已經種植各種牧草6120畝,品種主要有黑麥草、紫花苜蓿等。牧草年畝產量平均達4500斤,每畝年收益平均達1300元。

產業鏈的中流砥柱是頭牛

貴州這個地方的新產業是“疊羅漢”!產業鏈最底層的竟然是它……

記者日前在流長鄉興隆村一個養牛場看到,現年70歲的牛場負責人胡舉會正在侍弄草料喂牛。這草料,就是從附近的種草基地買來的青貯飼草,再拌和一些酒糟精料,就是牛最喜愛吃的飼料。

養牛是牧草基地的下游產業。據胡舉會介紹,他一個人現養有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共28頭,每天總共工作時間加起來只有兩三個小時。他採取隨進隨出的短效育肥方式,全年可以出欄50頭肥牛,年純收入30萬元。

由於有上下游產業作支撐,胡舉會採用的是上下游產業無縫銜接的方式,把自己從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自己不用去從事種草、割草、加工飼料、清運牛糞、銷售產品等環節,只做喂牛一件事,減省了許多繁雜的工作量。

目前,全鄉像胡舉會這樣的養牛專業戶達數十戶,在王院村、興隆村等地共存欄肉牛14000多頭,一頭小牛育肥銷售可賺6000元,經濟效益可觀。養牛產業還在當地催生了一個肉牛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20000多頭。

除糞產肥的“工人”是條蚯蚓

蚯蚓,又名地龍,是一種陸棲無脊椎動物。可它與流長鄉的農業產業發展有什麼瓜葛呢?

該鄉透過諮詢專家得知,蚯蚓營養豐富,繁殖迅速,可用作藥物、高蛋白食品、飼料等。蚯蚓還能挖穴鬆土、分解有機物,許多國家利用蚯蚓來處理生活垃圾、有機廢物,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

據流長鄉進行市場調查得知,人工養殖蚯蚓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僅僅貴陽市的一些大型花鳥市場商人,每年就要從省外購進約15萬斤蚯蚓供應省內市場,用作釣餌等用途。而流長鄉各養牛場每年都要產生大量的牛糞,如果引進蚯蚓對牛糞進行分解,就會節約很多除糞、運輸、處理等產生的費用。

記者在一家養牛場旁的一塊場地看到,地裡是一壟一壟的糞床,厚厚的牛糞裡卻“暗藏玄機”。一名工人用手刨開表面的一層牛糞,發現大大小小的蚯蚓在翻動,而牛糞並沒有發出難聞的臭味。

“養殖場每年有55%的牛糞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汙染。如果養1畝地的蚯蚓,生長週期是2到3個月,1畝地一年可以產蚯蚓3000斤,按照包回收10元每斤計算,一年可增收3萬元,而蚯蚓糞還可再增收300元一噸。蚯蚓就是養牛場處理牛糞和加工有機肥的‘工人’,不僅減少了處理牛糞的投資,還改善了環境。”一位養牛戶認真地算著賬。

拉長產業鏈的是蚯蚓糞

牛糞交給蚯蚓來處理,那蚯蚓產生的糞又怎麼辦?

該鄉鄉長唐玉坤告訴記者,牛糞經過蚯蚓過腹分解後,就被“加工”成了天然的有機肥,如再將蚯蚓糞進行有效利用,就會變廢為寶。蚯蚓糞可以改良土壤,用來種植水果、蔬菜、藥材等經濟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質,形成一條既促進農民增收又改善生態環境良性迴圈的新興產業鏈。

記者在該鄉黑土村看到,漫山遍野的刺梨樹生長在石旮旯裡,這就是該鄉採用蚯蚓糞種植水果的一個基地。據村支書倪均榮介紹,該村種植有刺梨5000多畝,畝產值5000多元。“每年到刺梨成熟的秋季,前來採摘刺梨果觀光的遊客不斷,村裡的土雞都被客人買光,還催生了農家樂新產業。”

倪均榮說,所有水果基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套種魔芋、韭菜、白菜、南瓜、黃豆、丹參、辣椒等經濟作物,凡是喜陰、矮杆的蔬菜和藥材都可以種,施用的肥料就是蚯蚓糞,不僅可以消耗掉大量的蚯蚓糞,避免雜草叢生節約除草費用,還可以增加經濟收入,把石漠化的石旮旯變成金山銀山。

幾年前的黑土村,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0元,而如今的黑土村特色產業風生水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00元以上。據悉,目前全鄉種植的刺梨達15000多畝。

把產業做深做透的是隻蜜蜂

水果種起來了,蔬菜種起來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然而,就連果蔬開的花他們都“不放過”,要把每一項產業的潛力挖深做透。

記者在油菜村一片油菜花地裡看到,四周都是油菜花,一塊黑桃地裡整整齊齊地擺滿了數十箱蜂桶,蜜蜂穿梭在油菜花海里不停地採集花粉。

據介紹,凡是開花的水果,在每畝果樹下放幾桶蜜蜂,就可以利用蜜蜂的授粉作用,為果樹增加掛果率,從而促進增產增收。以刺梨花作為蜜源花釀造的蜂蜜非常優質,而刺梨花有蜜蜂授粉可增加刺梨果的產量和品質。

當地蜂農現場取蜜為前來參觀的客人品嚐,大家都一直認為,不僅色澤好,而且口感佳。當地種植的大量果蔬,一年四季為蜜蜂提供了大量蜜源,養蜂又成為當地人“順手撿來”的一個增收新專案。

目前,全鄉已經在很多果蔬基地投放蜜蜂共200多桶,產蜜每斤售價達150元,又為當地養蜂戶增加了一項收入。

“疊羅漢”的可疊加產業是“N”

流長鄉的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是採取“疊羅漢”方式疊加。那還可以再疊加些什麼呢?

據瞭解,流長鄉近年來探索出的“疊羅漢”發展模式,體現出了“1+1+1>3”的複合式山地農業發展成效,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效益互補,風險規避,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走出了一條複合式綠色脫貧之路,逐步破解了全鄉產業不興、農民不富的問題。

據統計,該鄉的新型農業產業已經從“一業”到“多業”,從“單方”到“複方”轉變。目前全鄉有3300餘戶12000餘人參與綠色扶貧產業,戶均增收6000餘元,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684戶1910人已全部脫貧。

“目前,我鄉種植元寶楓8000畝,擬種植韭黃、車釐子、藍莓等高效經濟作物3200畝。我們將結合山地特色,探索能把全鄉產業整合起來的‘疊羅漢’發展模式,讓產業扶貧更精準、更高效。而這個‘疊加’不是簡單盲目的,而是要科學、有效的專案才可以‘疊加’上去,可‘疊加’的產業有‘N’個,是沒有頂的,是無限的!”曹興亮很有信心地說。

都市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郝夢

編輯 郝夢

校對 陳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