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2022-04-14由 閃電新聞 發表于 林業

野薄荷怎麼種植

04:08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6日訊新農村新面貌,前些年還是個貧困村的濟南市商河縣殷巷鎮逯家村,在殷巷鎮黨委政府指導幫助下,村黨支部書記張洪軍帶領村民規劃建設新村落,流轉土地,發展果園和留蘭香產業,集資入股成立合作社,紅紅火火,脫貧致富。剛入秋,第一茬的留蘭香已經收割完成,第二茬的豐收也即將來臨,除了豐收的喜悅,還有生活殷實後滿滿的幸福感。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現在買了兩輛車,小孩兒們打工開一輛,我自己開一輛。生活好了。”村民張徵德說。

“買了冰箱、聯邦椅,就我個人而言,每天有活幹,掙得錢夠花,很知足。”村民張風清說。

看著村民洋溢的笑臉,濟南市商河縣殷巷鎮逯家村黨委書記張洪軍稱:“一句話形容,村民就是幸福滿滿!”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從濟南市區一路向北,聞到留蘭香的芬芳,就知道離商河縣殷巷鎮逯家村不遠了。走進逯家村,花隨處可見,香隨處可聞,就是這個全村的支柱產業留蘭香帶領村子脫貧致富,實現“香”村鉅變。可要說以前,留蘭香並不是這樣的“香餑餑”。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據村民張徵德回憶,以前自己也種過留蘭香,可是不如合作社種得好。他告訴記者:“我們自己種出來的留蘭香煉出油也沒人要,它不純,有一些野薄荷在裡面。那時候的效益太低了,有時候六七十塊錢一斤都沒人要,都是些野販子來收,這東西又喝不得、吃不得,賤貴都得賣了它。”

“從2003年到2013年,整個的產業就基本上做死了。”用張洪軍的話講,那時候村民們種植留蘭香採取的是“懶人種植法”,不澆水,不施肥,全靠天吃飯,如此“野蠻生長”,品質自然沒有保障。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張洪軍說:“我們就開始尋求科學化種植、規模化管理,把大田散戶聚起來,開展土地流轉,流轉到我們的合作社搞大面積種植,這樣品質有保障,產量有保障,提高了企業對我們的可信度,這樣就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把它走活了。”

2015年,逯家村全村整建制土地流轉。2016年,村黨支部邀請到省市專家找病根、出思路,最終探索總結出“殷巷留蘭香種植模式”,開啟精細化管理,創造了畝均15公斤精油產量的歷史最高紀錄。可是,產量上去了,銷路打不開怎麼辦?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有兩年我們村的留蘭香精油賣不了,第一年投入成本卻沒有收入,第二年再賣不了,那就人心惶惶了。放了這麼多油在家裡賣不了,老百姓怎麼看?”為了拓寬銷路,張洪軍和專家團隊組成了一個專班,幾個人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我們都到了,就是讓這些使用者和企業能認識我們,能知道我們留蘭香的品質。”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品質提升了,銷路打開了,村民的荷包也鼓了起來。

“以前的年收入沒有兩萬塊錢,現在能收入四萬來塊錢,正翻一翻。”張徵德高興道。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2019年,逯家村黨支部聯合周邊11個村黨支部成立了留蘭香產業聯合黨委,透過土地流轉輻射周邊鄉村,6000多畝地都種上了留蘭香。

“2021年,殷巷鎮留蘭香的種植面積達到一萬兩千畝,年產值突破一億元,留蘭香產業成為殷巷鎮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導產業。”濟南市商河縣殷巷鎮黨委書記陳勇說。

從“香愁”到“香餑餑”,6000畝留蘭香描繪濟南逯家村 “香”村鉅變畫卷

如今,逯家村的日子富足了,張洪軍也嘗試著帶領村民“多條腿走路”。“立足於我們傳統的留蘭香種植,從去年做的這些休閒觀光農業,種植的是果樹,有桃、葡萄、西瓜、草莓,就是把我們逯家打造成一個花香、果香、留蘭飄香的真正的美麗‘香’村。”

閃電新聞記者 於嬌 崔冬梅 商河臺 杜春義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