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蘇軾的飲食人生(上)——能屈能伸,熱愛生活,樂於分享

2022-04-13由 只羊 發表于 林業

大麥屬粗食嗎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傑出人物,他堪稱全才,詩、詞、文、書、畫……,幾乎無所不能。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蘇軾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他熱愛美食、喜好烹飪,創作了大量詠及飲食的篇章。《苕溪漁隱叢話》雲:“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這些篇章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在記述日常生活的同時,寄寓著詩人對人生的感悟,表現出濃厚的生命意識。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身歷南北,既享受過珍貴的滋美嘉味,也經歷過難耐的飢厄困苦,無論旨餚佳饌,還是粗食淡飯,詩人都能甘之如飴。據宋人記載:“東坡先生與黃門公南遷,相遇於梧、藤間。道旁有鬻湯餅者,共買食之。粗惡不可食,黃門置箸而嘆,東坡已盡之矣。”對於旁人難以下嚥的粗礪之物,詩人亦能咀吞之。他說過:“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超然臺記》)能醉能飽,能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詩人就能“無往而不樂”。黃州時,詩人生活清貧,常常“姜鹽拌白土”,“日飯止脫粟”(《寄周安孺茶》);惠州時“衣食漸窘”、“樽俎蕭然”(《和陶貧士七首》);海南時“生之褊迫”、“詩腸轉雷”(《菜羹賦》)。

“艱難生理窄”的困頓的生活中,詩人有過短暫的低落消沉,但他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心態,黃州酒惡,“酸酒如齏湯,甜酒如蜜汁”,詩人“三年黃州城,飲酒但飲溼。”(《岐亭五首》其四)海南時“水陸之味,貧不能致”,詩人從鄰居處乞得園蔬,“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菜羹賦並序》),並自比葛天氏之遺民;“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豬肉,詩人能妙法烹製之,作《豬肉頌》以贊之;大麥甘酸浮滑,如石嚼蝨子,作者雜小豆,製成“新樣二紅飯”。惠州市寥落,詩人不敢與在官者爭羊,買其脊骨,“得微肉於牙綮間”,以期補益。種種行為,足見詩人順應現實,改善生活的努力。

蘇軾的飲食人生(上)——能屈能伸,熱愛生活,樂於分享

蘇軾還是一位資深的美食愛好者,他自稱“老饕”,對美味珍物總懷著一種熱烈的感情。將之湖州,詩人與友人詩一首,細數當地物產:“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顧渚茶芽白於齒,梅溪木瓜紅勝頰,吳兒膾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將之湖州戲贈莘老》)常州時,想吃鮰魚,有《戲作鮰魚一絕》:“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

他曾與客論食次,談到心中理想的美食,說:“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部麥心面,作槐芽溫淘、糝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粳,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絵鱠,既飽,以廬山康王谷簾泉,烹曾坑鬭品茶。”(《論食》)可見詩人對食料的選取、食材的搭配、口味的調和乃至餐具的使用都深有研究,具有極高的飲食審美鑑賞力。

蘇軾的飲食人生(上)——能屈能伸,熱愛生活,樂於分享

無法揀擇時,則固心忍性;條件允許時,則勉力事善。

蘇軾的這種飲食態度其實也是大部分中國人的飲食性格。林語堂在談到中國人的飲食時說:“出於愛好,我們吃螃蟹;由於必要,我們又常吃草根。”(《中國人的飲食》)這裡說的吃螃蟹、吃草根是飲食行為的兩個層次,它受個人經濟狀況與社會物質發展的制約。窮居食貧,那隻能選擇後者,填飽肚子滿足身體機能的運轉,才能再談其它。而在經濟和物質富足的情況下,對飲食的要求也會更高,人們不只要求果腹,還會講味道、講搭配,以期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吃螃蟹與吃草根,一種是為了延長生命的長度,一種是為了提高生活的質量,兩種生活狀態在蘇軾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對諸類食物的接受和熱愛,實際上是一種艱難困苦中迸發出來的保衛自己的力量,是一種思善思美的心理追求,體現了詩人旺熾的生命力。

蘇軾熱愛生活,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情趣,尤其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日常飲食,在詩人眼中更是散灑著勃勃生氣。

如《遊博羅香積寺》:是紹聖二年(1095)所作,時詩人謫居惠州,送表兄程正輔至博羅縣西香積寺,見“夾道皆美田,麥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遂向縣令建議,並作此詩。詩寫香積寺旁景色:麥子開始結穗,含珠蓄露隨風而舞,在初日的照射下顯出嬌黃的顏色,水田中春泥沒膝,青青的稻苗已分插好,遠遠看去閃爍著銀光。隨後詩人展開聯想,他想象水力碓磨建成後的情景:人們能用舂出的米,做出瑩白的米飯,能用磨出來的面,蒸出濃香的餅,除此,還能用收穫的米、麥釀出醇美的酒呢!真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蘇軾的飲食人生(上)——能屈能伸,熱愛生活,樂於分享

《雨後行菜圃》亦描繪了一幅草木發榮滋長圖:“夢迴聞雨聲,喜我菜甲長。平明江路溼,並岸飛兩槳。天公真富有,乳膏瀉黃壤。霜根一蕃滋,風葉漸俯仰。”雨水的潤澤,讓菜蔬暢茂條達,葉子在風中俯仰,伸展出向上的姿態,表現出茁壯的生命力。最妙的是詩的後半部分:“未任筐笤載,已作杯盤想。艱難生理窄,一味敢專饗。小摘飯山僧,清安寄真賞。芥藍如菌蕈,脆美牙頰響。白菘類羔豚,冒土出蹯掌。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養。”只是初生的菜芽,詩人卻已預想到食時情景:白菘芥藍,脆美甘香,味道堪比羔豚蹯掌。

惠洪說此是“舉因知果”式聯想,後世贊同者甚眾。此法於飲食描寫中屢見,像《初到黃州》,看到“長江繞郭”想到“魚美”,看到“好竹連山”想到“筍香”;《南園》由“春畦雨過”想到“餅餌香”;《東坡八首》其四由“種稻清明前”想到“玉粒照筐莒”。這不只是詩人敏捷才思和奇妙想象的表現,更體現了詩人對來來生活的美好希望與無限熱忱。

蘇軾的飲食人生(上)——能屈能伸,熱愛生活,樂於分享

以食事自怡是蘇軾日常生活之常態,每遇淳酒佳餚即與他人共享,乃作者人生一大樂事。

嘉祐四年,蘇軾第二次出蜀入京,在離京百來裡的尉氏,被大雪困於驛站,對火枯坐百無聊賴之際,一客冒雪而來,詩人相招與飲,至醉離去,不知其姓名。陌上相逢,但飲莫問,有學者謂這種飲食意興“完全不帶一絲功利色彩,直是生活藝術與情趣的最高境地。”作者這裡追求的,是一種分享的樂趣。“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章惠王章句下》)這個問題上,蘇軾的回答一定是後者。在飲食生活中,蘇軾從來都不是一個只顧個人口腹之慾的人。他常常送茶、送酒、送菜與友人,希望朋友也能品嚐佳味。

“久客厭虜饌,枵然思南烹。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駢頭玉嬰兒,一一脫錦棚。庖人應未識,旅人眼先明。我家拙廚膳,彘肉筆蕪菁。送與江南客,燒煮配香秔。”(《送筍芍藥與公擇二首》其一)客宦北方,久思南烹,收到故人千里迢迢寄來的竹筍,卻沒有獨自享用,而是分給同是南人的友人李公擇。得棕筍,詩人知“僧甚貴之”,遂轉贈殊長老,隨食附《稜筍》詩並序,將烹法一併告之。即便生活睏乏,僅有一瓢酒,詩人仍不忍獨享,空床破灶,敗絮衰薪,詩人與友人共享的,不僅是一瓢酒,更是那無邊春色,和當下淡泊寧靜的生活。

蘇軾的飲食人生(上)——能屈能伸,熱愛生活,樂於分享

飲食饋贈外,詩人還常和友人相聚會食。閒暇之時,詩人會邀請友人共享美景美食,如《和蔡準郎中見遨遊西湖三首》其三描寫了攜友燒筍的情景:“田間決水鳴幽幽,插秧未遍麥已秋。相攜燒筍苦竹寺,卻下踏藕荷花洲。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臨風飽食得甘寢,肯使細故胸中留。”孟夏、西湖、幽靜的寺院、遊蕩的浮舟,船頭斫鮮縷縷,船尾稻香浮浮,臨風飽食,讓人盡忘煩憂。

有時候,詩人會直接帶上酒食,去友人家與之共享,如《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灩玉蛆。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往來饋贈宴請中,詩人創作了大量關於飲食的詩篇,如《丁公默送蝤蛑》:“溪邊石蟹小於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半殻含黃宜點酒,兩整螯斫雪勸加餐。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坐寒。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

再如《約吳遠遊與姜君弼吃蕈饅頭》:“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事須莫與繆漢吃,送與麻田吳遠遊。”又如《贈包安靜先生茶二首》其一:“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這些詩歌中,很少莊重嚴肅的抒情說理,有的甚至隨手記之,但它展示了詩人日常飲食中閒適的情調和從容優樂的心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