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到海外去|S1E15 陌生人社交出海,他做到了

2022-04-08由 36氪 發表于 林業

omegle為什麼不能用了

主播丨

Richer 丁教

嘉賓丨

陶沙

後期製作丨

迪卡普里鑫

「到海外去」第 15期

在海外大部分市場,熟人社交依舊是 Facebook、WhatsApp 的天下,而陌生人社交出海也並非一片坦途。但本期節目中的實時影片社交產品 HOLLA 卻在 App Store 的社交榜上位居前列,擁有超過 150 個國家的使用者,並於 2017 年底收購了其在美國的最大競品 Monkey。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這兩款產品的 CEO,陶沙(Eric)與我們對話。作為一個 90 後,陶沙在大三時候休學回國創業,並被評為福布斯中國 2017 消費科技領域 30 位 30 歲以下創業者之一。

另外,

「到海外去」現在還推出了會員計劃

,我們會定期更新一些特別的內容以及臺前幕後的節目花絮 ,每個月你只要用半杯咖啡的錢就能獲得更多資訊,成為會員請新增我們出海小助手的微信

gochuhai

諮詢,也可以寫郵件到

[email protected]

對本期節目進行交流。

本期討論的主要問題有:

討論對 Holla 和 Monkey 的看法、市場及競爭

收購 Monkey 的決定及經歷

兩個產品合併後本地化的策略、發展狀態及未來戰略

個人的創業經歷及 “30 under 30” 評選對創業的影響

匿名社交和海外人力資源看法

The Takeaway

我的一個理論是現在移動端的很多產品其實是 PC 端產品功能的延續,因為人喜歡的東西很少在短時間內改變,所以很多時候移動端的產品,尤其是在社交裡面只是承載了 PC 端的一些功能,並且透過更加的繁華讓更多的人使用和接受。

因為現在所有的 App 都有所有的功能,所以這點不是讓你真正做出差異化,而是品牌背後的一群人對產品概念形成的一個共識。這聽起來可能比較虛,但其實是人們對社交產品選擇的最核心因素之一。

關於海外市場,有人可能認為我們不想做中國,因為競爭太強烈,或者是覺得哪個國家能變現才會去做。但我們判斷的源頭,是怎麼能去找到產品和市場中間最好的匹配,因為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產品功能,在歐美市場有很多使用者需要,正因為此,團隊才要去考慮到目標國家的使用者體驗和本地化。

訪談中提及名詞

福布斯中國 30 Under 30,即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福布斯中國透過每年評選出 20 個行業,每個行業各 30 位 30 歲以下精英,推出的一個榜單。

Moderate,適度的、溫和的、不激烈的

Holla 官網:[https://www。hollagroup。info](https://www。hollagroup。info)

“影片社交產品Holla,海外年輕人社交形態瞭解一下”(擬)

訪談摘錄

Richard:

今天我們來聊聊社交出海的話題。在社交產品這個賽道上,中國和美國都有不錯的應用產品,比如Tinder、探探、陌陌這些主流的陌生人社交應用,微信早期也有很多陌生人社交的概念。陶沙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Holla的產品形態,最初是怎麼想到要做這樣一款應用的,以及都做了哪些市場?

陶沙:

我們在2016年底釋出了第一款產品Holla,17年底完成了對Monkey的收購。目前Holla Group 主要運營的就是這兩款產品。

Richard:

作為出海創業者,為什麼選擇了社交這個方向?

陶沙:

我覺得做社交創業有一個很大的好處,社交覆蓋的使用者範圍是最大的,能夠給更多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私心來說,也是實現自己的存在價值。其實2014年的時候我就開始踏上社交創業的道路了。

Richard:

Holla 的起步市場是北美,作為一箇中國團隊,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市場?

陶沙:

我們產品的是透過影片聊天去解決交友的問題,在歐美市場這樣的形態比較成熟。我還在中學的時候也是這些產品的重度使用者,當時有個網站叫Omegle,這個網站還是用類似flash的技術寫的,比較“古老”,但它能讓使用者瞬間匹配到一個陌生人,然後開始交流,也能看到對方。

我記得我的電腦上還加了一個羅技攝像頭,能跟陌生人面對面聊天,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體驗。雖然當時網際網路還不夠成熟,網速和畫質都不夠好,但是我覺得這樣的產品給使用者提供了非常核心的價值。所以我自己做Holla的時候,我就會想到這些產品帶給我的體驗。我覺得在移動端做這樣的產品,選擇在更成熟的市場,更容易積累起使用者。

我個人有一個理論,現在很多移動端的產品其實也是之前PC端產品功能的延續。人們喜歡的東西在短時間內其實改變得不多。所以很多移動端的產品,尤其是社交產品,只是承載了PC端的一些功能、並且更加泛化。這樣一個聊天交友的方式在歐美得到過完整的驗證,而此前中國市場又並未出現過此類爆款產品,那麼我會選擇去尊重PC網際網路的歷史,以此作為我選擇市場的一個參考因素。

Richard:

那我可不可以理解為Holla是你在PC端的經歷以及做其它產品經歷的一個延伸?

陶沙:

我想補充一點,我覺得不管是公司創始人還是產品經理,你做的產品首先自己得喜歡。後來幾年我們發現市場上有一些競品,可能是因為大家看到這類產品資料比較好才選擇去做,初心未必是自己喜歡,最後做出來的產品體驗也不是太完美

Richard:

在創業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的競品,有一些可能是在市場上表現得比較好、使用者量比較多的產品了。比如Holla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Monkey,Monkey在北美市場也非常火,你們第一次發現Monkey的時候心態是怎麼樣的?Monkey算是比較強勁的對手,而且還是一個17歲的小朋友做出來的。

陶沙:

第一次得知Monkey是在掃榜的時候,掃到美國IOS Apple store社交榜排名突然橫空出世一個Monkey,他們的Icon image 都不是設計師畫的,是emoji裡面的那隻猴。後來我們收購Monkey之後,考慮到版權問題,自己重新畫了logo。後來發現這個團隊特別有想法,粗糙中不失新意,看上去很粗糙,但背後是有靈魂的。從使用者角度來看,我第一看就愛上了這個產品,自己也用了很久。

Richard:

那在Holla和Monkey 在市場上並行的那段時間,你們團隊做了哪些調整?

陶沙:

Monkey一開始釋出的時候,Holla的排名其實根本沒有掉。當時Holla在美國社交榜上是前50,Monkey最高的時候在前20。Monkey使用者在增長的時候Holla也沒有被影響,這兩個不是互相“搶”的關係。

我們發現Monkey的使用者和Holla的使用者群體其實不太一樣。Holla不僅在美國有一定使用者,在全球其它地方也有不少的量。再就是Monkey連安卓版都沒有,而Holla的主要陣地在Google Play上面。

Richard:

所以可以說Holla和Monkey並不是短兵相接的狀態,而是佔據了社交市場的不同維度。

陶沙:

可以這麼理解。而且Monkey能獲取的那部分特別年輕的使用者Holla當時也沒有能力獲取,而Monkey許多使用者也是靠口碑傳播,在下載Monkey之前都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應用,只是聽說Monkey這個東西很酷,身邊很多同學朋友在玩,然後去下載。

Holla也有八成以上的使用者都是自然流量。但是兩款產品傳播的點是不一樣的,Monkey更有一種潮牌效應,因為大家都在玩所以我也要玩。

Diane:

昨天花了點時間看了一下你們在Apple Store上面的評價,有些人抱怨說自己不想隨機匹配到十來歲的使用者。不知道你們兩款產品的年齡分層是怎樣的?

陶沙:從數字上看,Holla的大部分使用者都在20歲以上,Monkey使用者年齡的中位數在18歲左右。國家層面上來說,Holla最大的市場在美國,但在亞洲、歐洲和非洲國家都有使用者。而Monkey是一款很美國的產品,超過90%的使用者都是美國使用者。

Diane:

我一直想要試一下你們的App,但一直都沒鼓起勇氣。我在YouTube上面看了一下有很多Holla的影片,是粉絲自行上傳的還是你們購買了網紅的宣傳?

陶沙:

Holla和Monkey在YouTube上面都有影片,絕大多數都是使用者自己做的。在YouTube上搜索這兩個App的關鍵字,可能會出現幾十萬個這樣的影片,我們肯定沒有精力去做這麼多。

Richard:

從競爭對手到並肩作戰,中間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們收購Monkey?初創企業收購另外一個初創企業,這不是一個常見的招式,你們收購Monkey讓我覺得挺意外的。

陶沙:

與其說是收購,不如說是一次驚奇的相遇。小團隊收購小團隊確實很不常見,因為整合起來很困難,每個產品都沒有定型,把未定型的產品混在一起可能更定不了型。

我們當時有機會接觸到Monkey的創始人,現在網上聯絡上,再後來對方表示了出售的意願。我們就在iMessage上發簡訊,也沒有打什麼電話。可能現在00後比較喜歡發簡訊,Monkey創始人是99出生的。發了兩天簡訊聊完之後,我就訂機票飛過去紐約跟他談。上飛機前我們給他們發出了一個TS,希望他們簽了之後跟我們繼續聊下去,並給我們提供一些資料。落地紐約之後一起吃了頓飯,然後在接下來兩週內完成這項收購。

Richard:

能不能給我們的聽眾朋友簡單介紹一下這筆收購大概是什麼量級的,收購資金的來源是什麼?

陶沙:

這筆收購併不是股權的收購,我們是以公司的身份購買了Monkey APP的資產,所以是一次資產收購。因為簽了保密協議,只能說大概是Holla幾個月的收入,對我們來說這筆金額比較可觀。

Richard:

你到了紐約接觸到Monkey團隊之後,他們有什麼樣的表現?有沒有跟你想的不一樣的地方?

陶沙:

當時我們聊得挺好的,跟他們在China Blue吃了頓飯。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之前聊過,所以還沒有太大的生疏感。

Richard:

惺惺相惜。

陶沙:

對。我覺得任何的創業者互相見面的時候都沒有太強的排斥感,更多是一種“同病相憐”之感。當時我見了Isaiah Turner和Ben Pasternak,兩位都是非常優秀的創業者,我也能從他們眼中看到很多創業的熱情。

Richard:

你是見到他們之後馬上做了收購的決定還是經歷了來回溝通的過程?

陶沙:

決定在發簡訊的時候就做完了。在還沒見面之前就拿到了一些競標資料,我們團隊內部也開了好幾個會,跟公司股東也都做了一些溝通。所以是有備而去的。

Richard:

那你的團隊對收購的決定是什麼樣的反應?是覺得老闆“瘋了嗎”,還是覺得這是一步很大膽的棋?

陶沙:

我覺得大家更多是興奮的感覺,我們整個團隊都很喜歡Monkey這款產品。我們收購Monkey的初心,其實就是我們在做社交產品的時候,希望有一個品牌。現在所有的App功能很齊全,在這方面很難做出差異來。但是品牌是無形資產,是一群人對一個idea形成的一種共識,這也是使用者選擇社交產品時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Richard:

所以與其說併購了這款App,更多是併購了這個品牌。現在你們手上有了Holla和Monkey兩款產品,相當於有了兩個重磅武器。之後你們這兩款產品要怎麼配合?

陶沙:

Monkey的團隊在經驗上其實比較成熟,所以在整合Monkey進來的時候,我們做了幾個選擇。首先是保持兩個App的獨立運營,Monkey還是非常獨立的品牌。所以我們內部在產品設計和品牌的定性以及延續方面,兩個專案之間很少相互交錯。

Richard:

那到目前為止,兩款產品在使用者上已經有了比較大的分層嗎?或者說自行演變出來的分佈形態是怎樣的?

陶沙:

現在Holla和Monkey的使用者已經越來越不一樣,Holla的使用者分佈在一百多個國家,來自美國的收入是最多的,但美國的使用者還不到Holla使用者的一半。我們在亞洲歐洲很多國家都有使用者,歐洲的英法德使用者就不少,收入也不錯,亞洲的菲律賓、印尼這些國家也有很多使用者使用我們的產品。

Holla提供的核心價值是透過影片的方式即時交友,現在也有音訊的。Holla的變現資料其實做得不錯,在我們看來是一款很有增長潛力的交友產品。

Monkey超過九成的使用者都來自美國,從“出生”到今天到未來一直會是個美國產品。其實我們今天去定義Facebook,很明顯也是一個美國公司,但至今Facebook已經服務了上億的使用者,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產品。

Diane:

很多出海的創業公司需要花非常多時間和精力做本地化的策略,比如花錢做本地化的廣告。不知道Holla和Monkey的策略是怎樣的?

陶沙:

有的人可能認為我們不想做中國市場,因為中國競爭太激烈或者是其它國家更能變現。但還是跟我們最初的判斷方向有關,我們要找到產品和市場的最佳匹配。在歐美市場,即時的影片社交更有需求、也更有價值,所以我們自然地選擇了海外市場,而沒有刻意避開哪個地區。

一開始做產品,我們肯定會考慮到目標國家的使用者體驗和本地化策略。我們一直會匹配資源,做當地市場的本地化。目前Holla已經有十幾種語言,甚至會包括一些相對“偏”的語言。

Richard:

能給我們舉一個最偏門語言的例子嗎?

陶沙:

比如說泰語、羅馬尼亞語。

Richard:

那麼現在來說,Holla和Monkey是一個齊頭並進的狀態。

陶沙:

Holla是一款變現能力非常優秀的產品,而Monkey是近幾年少有的持續保持增長的社交產品。一年前我們給Monkey制定了產品戰略,因為現在很多使用者喜歡用Monkey的短影片功能上傳影片表達自己,並透過這種方式結交朋友,所以接下來我們會花更多精力讓使用者以更好的方式透過短影片去表達自己的狀態。

Richard:

聽起來你們的發展戰略,是不是會發展成一個更立體的社交產品矩陣?不光是出海圈,整個IT圈APP圈大家都經常提工具的矩陣、遊戲的矩陣,社交矩陣也是目前一個很火的一個概念,比如探探最近推出了很多新的產品。對於社交企業來說,你是否會認為未來的產品形態一定是矩陣化的?

陶沙:

我覺得矩陣化是一個公司嘗試分散投資的一種行為。假設花資源去孵化一個專案是一種投資行為的話,就好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也許有一個就是金蛋。回到社交產品的本質來說,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頭部化”的產品形式。

如果一個公司有足夠多的資源和足夠清晰的思路,透過矩陣的形式去積極試錯其實非常好。但是我們作為一個創業公司,在有限的資源之內,還是會選擇清晰的思路和方向,而不會盲目地孵化新產品去尋找新的機會,因為成功率不高。

Richard:

我知道你也是福布斯亞洲精英榜上30under30的創業者,其它的一些評選你也在榜單上。作為明星創業者,這些評選對你的業務有沒有影響?可以在節目中跟我們分享一下被評選上後的心態變化嗎?

陶沙:

首先我很感謝社會的一些機構對於我和我的團隊工作成果的認可。但我真的覺得評選上之後,我和我的團隊還是照平常那樣工作,沒有太大的區別。

Diane:

對公司或者個人能起到宣傳作用,會吸引來更多投資者嗎?

陶沙:

投資人應該不會,因為投資人真的見過很多福布斯30under30的人。但我相信對我們招人可能會有一些好的影響。我覺得會有30歲以下的榜單,可能是這個社會對年輕人還不夠信任。因為年輕人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證明自己,所以必須找到一些東西來為自己背書。一個更加有經驗、有成績的創業者能夠用此前的成績去證明自己的實力,也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信任。所以我覺得這是社會開放的一些視窗,讓年輕人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所以我覺得年輕人需要感謝這樣的機會。

但有這樣的背書,我們在招人的時候更容易獲取別人的信任,但最後還是要透過公司的業務和個人能力去贏得這種信任。

Diane:

你是從幾歲開始創業的?

陶沙:

22歲開始。

Diane:

所以就是一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創業了。

陶沙:

還沒畢業,大三輟學創業的。但我覺得這兩個事件其實並不直接相關聯。雖然很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是輟學,但不代表輟學的人創業就能成功。如果做一個簡單的統計,把所有輟學者之後30年人生的平均收入拿出來比,我想可能是沒輟學的人的很多分之一吧。

Diane:

你覺得在未來,匿名社交或者陌生人社交的形態會是怎樣的?

陶沙:

其實我們不是匿名,我們很強調社群裡每個人的身份感,身份感越強,你才會對你的行為負責。Holla和Monkey都鼓勵使用者以真實身份進行社交。

Diane:

如果要成為你們的使用者,不需要實名驗證對嗎?

陶沙:

我覺得實名驗證在當前社交產品中需要非常小心地去看待。當用戶提供了一些真實的資料,而公司還沒有實力很好地保護這些隱私,那麼去收集的時候就要非常小心。

Diane:

的確,現在到了一個時間節點。之前可能很多平臺都沒有想過怎麼面對使用者資料隱私這方面的問題,現在大家也在想方設法把事情想清楚,如何平衡各個方面的利益和使用者的隱私。關於匿名社交,我是看到Yik Yak失敗的經驗,陌生人社交有成功也有失敗,所以我想你對這類社交產品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樣的?

陶沙:

對於Monkey來說,我認為我們給使用者提供的價值不僅僅是陌生社交,很多使用者使用我們的產品也是希望在這個平臺上得到關注,這也是很多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年輕人的剛需。因為他們需要別人參照來看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當下年輕人有非常強的自我表達的意願,Monkey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年輕人有平臺去展示自己。

我認為社交產品提供的價值不受具體的某個功能的限制,還是要看產品的開發者為使用者提供了怎樣的核心價值。

Diane:

那你們現在的團隊都是在中國嗎?

陶沙:

Monkey在洛杉磯和北京都有工作人員,收購Monkey的時候,我們就在美國有辦公室。收購之後,美國的office都轉去了Monkey的團隊。

Diane:

有很多的出海創業者都會考慮在海外的人員架構,所以我想把這塊問得稍微清楚一些。可能有些人是先招一個人在海外做BD或者產品研發,你之前是怎麼考慮的?

陶沙:

當時我們在美國設立辦公室,是我和聯合創始人Allen一起過去的,到了之後跟當地的一些朋友去聊。我們先是選擇城市,因為都喜歡洛杉磯所以就定在LA。整體架構都比較簡單,當前美國市場的headquarter是我的聯合創始人Allen。其實很幸運團隊有Allen 這樣的聯合創始人,所以一開始不需要外聘當地負責人的角色。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在當地展開業務一定要考慮到管理成本,如果不是一個聯合創始人級別的人去運作辦公室的話,很容易出現信任危機。我覺得我們能夠順利地兩地協作運營,還是因為兩邊都是由公司聯合創始人在帶領。

Diane:

作為一家出海公司,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陶沙:

我個人最大的困難,其實也不是困難,現在已經習慣了。在北京每天八點多鐘起來,手機上就有上百條未讀的訊息。如果有哪天沒睡醒的話,又有好多訊息要讀,就好像被一座大山壓著。

但目前我們兩個團隊都已經完全適應,我們也希望最高效地去運營兩個團隊。不管怎麼說,異地辦公或是跨時區的協作都需要兩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理解信任彼此。

Richard:

好,我們今天的採訪就到這裡。也歡迎我們的聽眾朋友到IOS或安卓的應用商店下載Holla和Monkey這兩款產品試用體驗。 謝謝陶沙。

陶沙:

謝謝。

BGM

片頭片尾音樂 :MOSAIC by Lahar https://soundcloud。com/musicbylahar Creative Commons-Attribution 3。0 Unported - CC BY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z20cNsDvR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