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觀人勞動有感

2022-04-07由 在遠方談閒話16606 發表于 林業

玉米為什麼叫苞谷

觀人勞動有感

農村,只要天氣一晴,就有了生機。農諺有:二月清明不用趕,三月清明不要懶的說法。意思是農曆二月的清明,農事不用提早,三月清明就要早一點春耕了。今年三月清明,因而農民更忙碌一點,希望趕在清明節時就能播下種子。

看著地裡忙碌的人們,種地出身的我,好是羨慕,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如同肚中飢餓,還看著他人端著飯碗,還有一大桌的飯菜呈現眼前一般,讓我好饞。想將一身的力氣全耗盡,累得一身汗水,肌肉痠痛。想到這種久違了的感覺,渾身的骨頭似乎有螞蟻在啃,癢癢酥酥的。農民骨子深處,那種好勞動的本性,還有想而不能的無奈,讓我坐在場壩邊,頂著太陽暴曬,也不願躲進屋去。好想勞動呀!

看著看著,我又開始了沉思。發現眼前勞動的方式沒有什麼改變,有那麼幾個年輕力壯的,種地似乎很傳統和勉強。離得不遠,我能清晰地聽見年紀大的安排著年輕人,依從老的習慣侍弄著田地。唉!年輕人才應該是勞動的主體,年輕人才有更多的創造力。可如今的農村,留在村裡勞動的青年人,有幾個是真正喜歡農業的?有幾個是真的帶著頭腦和知識留在農村的?

農村對人,特別是年輕人,有知識頭腦愛農村的人,好是稀缺!

青年人迴歸農村了,卻不將腦袋帶回來,我是覺得還不如在外打拼。一顆善於發現問題,懂得科學,敢於探索的年輕頭腦,對農村的充實和改變,是非常有效果的。我沒有多少社會生活經歷,舉不了除我個人以外的案例,只有拿自己的經歷說明,也算是自我吹捧吧!

我十七歲就外出打工,二十一歲父母叫我回鄉,以期能夠完成做為人最基本的傳承:娶妻生子。剛滿二十二歲,我就躺在了床上。因此,在家裡真正的種地,我沒有什麼實際經驗,只是在每次放假休息時,才能下地與父母侍弄田地,而命運又叫我這輩子不可能再下地種田了,實際的種田經驗,於我是個門外漢。

自己躺在床上,看著父親一個人種著幾畝地,累的他是一身的癆病,還落不下什麼收成,我決定幫幫他。

我父親是傳統的老農民,餓過肚子,所以將糧食看得特別重。而我們這個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半高山地區,糧食主要以土豆(我們叫洋芋)和玉米(我們叫苞谷)為主。小時候,他勞累一年,交了農特兩稅後,只能填飽一家人的肚子。種植經濟作物需要年輕,我們家是年輕力壯的躺床上了,只有還是以糧為主,我決定從洋芋和苞谷種植上幫他。

我開始用心思考,為什麼每年老爸深翻了土地,重施了肥料後,洋芋產量還不理想?

想著我曾經到過的山西,那裡是黃土高原,嚴重缺水,可是那裡的土豆卻長得特別好,單個土豆個體,是讓我這個吃洋芋長大的人非常羨慕的。對了!雨水!我們這裡雨水過重,田裡土壤含水量大,一直以來,老百姓種洋芋又一個老習慣,在原有田塊上掏個溝或者是淺窩子,再將洋芋種丟下去,覆上農家肥後再將土壟成行。如此,洋芋不是生長在水平面以下了嗎,每到雨季就將洋芋泡爛或者是泡出病毒來了,我們這不是洋芋長不大,而是爛在地裡的多一點,還有土壤過溼,就不適合土豆生長。

想到這些,我將想法告訴給父親。父親當時不屑地回答道:“你又沒有種過田,滿嘴的理論,和還沒有實習過的醫生樣,嘴上能治好病?”

經過無數次的爭吵後,父親妥協了,答應按我的方式種一半的面積,他保留一半依照老方法種,以防失敗了沒收成。

當年,事實告訴給這個老農民,什麼叫知識科學。按我的方法種植的產量,以壓倒性的優勢超過了他辛辛苦苦、深耕細作的產量。從此後,洋芋的種植全聽我的安排,與之前相同的面積裡,我們家每年都有幾千斤的洋芋外售,還有數千斤的小洋芋用以餵豬,每年洋芋的產量不低於上萬斤。都說我們這裡的老品種洋芋長不了大個,有一年,種的單個洋芋,附近的一位爺爺看到我家洋芋個大,與我挑了個最大的秤了,單個有一斤八兩重。這是八十多歲老人從沒有見到過的。

洋芋與苞谷套種,一直是我們這的種植模式。但是有一個弊病,就是洋芋在開花期後,洋芋長勢過旺,而此時的苞穀苗又剛好六葉左右,洋芋植株會掩住苞穀苗,讓苞穀苗長勢瘦弱。苞谷的價值和用途略高於洋芋,父親每年會在這時候下地,將洋芋植株重疊在洋芋壟上,以免遮住苞谷的陽光。而此時的洋芋,正在形成產量,保住了苞穀苗,卻損失了洋芋的產量。

為什麼不能兩樣都不受損失?

我又開始琢磨上了。苞谷被遮住,是因為洋芋植株茂盛是一方面,還有就是雙行種植,兩株苞谷並排種在行間,自然佔行間寬度,洋芋苗稍一倒伏,自然就趴在了苞穀苗上面。而雙行種植的苞谷,株距就要達到一尺二,否則過密,苞谷長不了大個。按株距一尺二計算,一畝地種植苞谷大概是三千多株以上。

我想,為什麼不能單行種植?兩株並排變成一株居中,空間不就出來了。而單行種植的株數,為什麼不能在株距間給補上來?一尺兩株,我將其變為六寸一株的株距,一畝地最多減少上百株的苗數,但是節省了翻洋芋苗的人力,還有保住了洋芋不被損傷。

告訴父親這個想法,又是無數次的爭吵理論,用他的話說:“種了一輩子地都是這麼來的,你稀奇古怪的想些方法出來,難道老輩子們比你傻?”

又是在我的堅持下,父親讓了步,按我的想法種一年試一下,不行,就回歸原來。

到了秋收,請的幫我家背苞谷的人覺得奇怪,怎麼你家的苞谷比別人家的重,硬是叫背不動。秋收完後,當年的苞谷產量增產不說,就苞谷的質量來說,超過了老父親的認知,坨大籽粒大,單個的苞谷平均下來,可以達到一斤,一斤半左右的特大棒子,苞谷堆裡隨便挑一個就可能達到一斤半。而實際上,畝均株數並沒有減少多少,而實際的產量,應該是不低於純玉米一千八百斤。

事實告訴了父親,從此後,我們家的農業種植方面,幾乎都是聽我安排,不再說我滿口理論了。

糧食多了賣糧食不划算,糧價太低。如何將其轉換成錢?只有透過養殖來轉換,讓賣糧變為賣豬。養殖,更是需要專業知識的,盲目養殖,只會自添風險。

以前的老農民,大都心疼糧食,苞谷只要黴爛不嚴重的,他們是絕對捨不得丟棄的。而養殖,自己不能自繁自養,要從外購買仔豬,當年的仔豬拉稀導致成活率不高,很多的人虧得還找不到原因。其實,除了所買仔豬自帶病毒外,有一部分是自身陋習所致,自家的糧食存在黴爛籽粒,就是一個原因。黴爛籽粒含黃麴黴素,仔豬吃了自然危險。

糧食的質量上去了,爛籽粒自然少一點,還剩餘的一點,我要挑出來扔了,老父親又捨不得了,任我與之理論,就是不讓步。沒辦法,我只有轉換思路,用這些劣質的糧食餵養肥豬,不喂仔豬。因為喂劣質糧食時,已經是初冬時節了,萬一出現症狀,就可以提前宰殺年豬。小豬則不同,一旦出現病症,只能是拖出去埋了。

如此一來,每年糧食質量上提升一點,不讓有黴變糧食。購買仔豬時,儘可能地找知根知底的人,以免買到帶疫病豬。說來幸運,從我關心起養殖起,很少出現病死豬。由糧轉換成豬賣錢,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其產值並不比種植菸葉少。

如今,我家地租出去了,沒餵豬了,我也少了很多的心操。往年的此時,正是我計劃如何春種的時候,今天看到人們的忙碌,沒有我的參與,心裡空落落的。

看著青年人種地,還沒有自己的主張,只是如老一輩人樣,因為種地而種地,可惜了青春。當一個人,在全心全意愛一件事時,自然會有創新,而眼前的農業,正是需要創新的。否則,仍然是一潭死水。

留在農村的青年人,應該思想超前,讓生活的觀念也年輕起來,能看出舊時的弊端,並將其改正過來,這才不枉費所讀之書,所學知識。

觀人勞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