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楊善洲要解決問題必須深入調研

2022-03-28由 保山新聞網 發表于 林業

香葉樹適合什麼地區種植

楊善洲同志到龍陵縣最貧困的菜子地大隊調研,就是為了深入實地掌握第一手資料,找出致貧原因,提出解決貧困問題的具體措施,解決貧困問題,促進經濟發展。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優秀品質對我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楊善洲要解決問題必須深入調研

採訪物件:李叢枝,男,1931年5月出生於雲南龍陵,1949年參加工作;1975年12月任龍陵縣革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6月任龍陵縣農村工作部部長;1984年4月任政協龍陵縣第一屆委員會主席;1987年5月任政協龍陵縣第二屆委員會主席;1991年7月退休。

採訪組:楊冬梅 朱招美 段祥翔 唐安茂

採訪時間:2021年8月20日

採訪地點:龍陵縣政協文史委辦公室電話採訪

採訪組:李叢枝同志,您好!在您擔任龍陵縣副縣長期間,曾經兩次陪同楊善洲同志深入村寨和田間地頭進行調研。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景嗎?

李叢枝:楊善洲同志作為保山地委領導,到龍陵來指導工作,我跟他有過一些接觸,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兩次。

第一件事是去勐冒公社菜子地大隊調研貧困問題。龍陵屬於保山地區貧困縣,1980年6月12日,楊善洲同志到龍陵調研,主要是研究解決貧困的問題。他聽了龍陵縣委的彙報後,提出要到龍陵縣最貧困的一個大隊,去了解一下究竟是窮在什麼地方,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縣委建議他去勐冒公社菜子地大隊,菜子地地處小黑山和大雪山中間的大窪子,比較貧窮落後,其中酸心窪生產隊每個勞動力十分工分只能分八分錢,聽起來就很窮。楊善洲同志聽了建議後,就決定去菜子地調研。當時我剛剛選任副縣長,縣委安排我陪同。

6月13日吃了早飯後,楊善洲同志和他的秘書楊兆華我們三人一起乘車前往菜子地,到菜子地的公路才修通不久,坍塌很嚴重,車子開到小黑山腳就無法通行了,他就安排車輛先回縣上。我們三人一行順著小路爬坡過坎,用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達菜子地大隊,這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菜子地大隊辦公條件非常簡陋,新建了一間瓦房,還沒有裝修,臨時用籬笆圍著,到處擺放著土基、木料,大隊幹部就在這裡辦公。我們到了後,有兩位同志接待我們,一位是支部書記老寸,我已記不清他的名字了,還有一位文書叫蘇三。縣上已通知他們楊善洲同志要來調研,他們倆已經提前在大隊等著我們。楊善洲同志跟他倆簡單瞭解了一下大隊基本情況,就到了吃下午飯的時間,吃的飯菜很簡單,因為這裡的供銷社不殺豬,買不到肉,小蘇去買了一棵青菜、幾個雞蛋,煮了一鍋飯,沒有桌子,就把飯菜擺在地上,大家圍攏蹲著一起吃。吃飯時,楊善洲同志開玩笑說:“你們窮苦地方別的不好吃,就是青菜好吃,我所到過的高寒山區就是青菜好吃,要是能有一包糊辣子就最好了”。老寸聽了後,馬上去找來幾包辣子,在火碳灰上燒糊,捏碎了撒上,大家吃得相當愉快。

6月14日,老寸和楊兆華準備伙食,楊善洲同志帶著我去大隊附近的農戶家中瞭解生產情況,我們走訪了幾戶農戶,上午十點多就回大隊吃早飯。吃完飯後,楊善洲同志提出要到大隊裡一個最窮的生產隊和一個比較富裕的生產隊瞭解生產生活情況。我們就按照他的要求,先去最窮的酸心窪生產隊,酸心窪的海拔比菜子地還要高,在大雪山腳,有二十來戶人家。我們到了酸心窪生產隊,召集農戶召開了一個座談會,在座談會上了解到一個工只分得八分錢,楊善洲同志就問他們:“你們為什麼一個工只分八分錢?”他們就講:“我們酸心窪生產隊海拔高、氣溫低,不能種穀子,就只是種苦蕎、洋芋和包穀,一個人的口糧就只能分兩百斤洋芋,四折一,抵五十斤口糧,一角錢一斤,就是五塊錢;分一百斤苦蕎,二折一,抵五十斤口糧,也是五塊錢;分五十斤包穀,也就五塊錢。到年底幾乎沒有其他收入,最高也就是抵十七八塊錢,所以一個工折下來就只是八分錢左右。”楊善洲同志接著問他們:“你們咋個生活?”他們回答:“我們靠養豬,靠盤自留地。養豬下了小豬後,到龍新街子去賣小豬;在自留地上種大蒜,大蒜成熟後也是背到龍新街子去賣,生活就這麼湊合著過。”這個寨子有一個供銷社的分銷店,去到分銷店,看到裡面只有幾個犁頭、幾把鋤頭和少許鹽巴,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銷售。看了後,楊善洲同志說:“這個地方確實是龍陵比較貧窮落後的生產隊。”

我們回到大隊吃了下午飯後,又到比較富裕的河頭生產隊調研。這個生產隊更靠近大雪山,氣候寒冷,雖然山寬地廣,但水稻是根本種不出來的,主要靠種玉米、苦蕎、洋芋生活。我們透過實地檢視和召開生產隊農戶座談會,瞭解到他們說的比較富裕就是不缺糧食。不缺糧食是因為,一是他們苦蕎地面積大,種苦蕎的時候一併種上草籽,等到收苦蕎的時候,草籽也長出來了,苦蕎收完又收草籽,草籽可以做飼料,苦蕎秸杆也是做飼料,可以用來餵豬、養牛、養羊。二是農家肥比較多,洋芋種得也就比較多,他們採取洋芋和包穀間種的辦法,等到挖洋芋的時候,包穀苗已經有膝蓋那麼高了,再把洋芋藤埋在包穀根部當肥料,這樣包穀的產量也比較高,所以糧食產量比較穩定。和酸心窪生產隊相比,河頭生產隊只購一點回銷糧做飯母子,把洋芋、苦蕎摻在大米上就夠吃了。三是因為草籽是好飼料,家家可以養豬,他們都習慣把豬攆到山上去放養,除了養豬,還養羊,他們說羊是小菜園,養幾隻羊管不著,不是資本主義,養上豬、羊,這樣畜牧業的收入就比較多。四是農戶普遍種大蒜。他們種大蒜的方法是把大蒜栽起後,蒿子鋪在上面,再蓋上一層土,這樣種出來的大蒜產量高、品質好,遠近聞名,被稱為菜子地大蒜。老百姓把菜子地大蒜背到龍新街子去賣,很好賣,又多了一份收入。五是河頭生產隊重視發展林業。他們在荒地上種苦蕎時,又撒上楸木籽和果松籽,既收得苦蕎又種得樹,楸木樹和果松樹也長得比較好,所以這個隊比其他生產隊的情況要好,隊幹部的精神面貌也比酸心窪生產隊的好。

6月15日,在大隊召開生產隊長座談會。會上,楊善洲同志提出:“每個生產隊長都講一講各生產隊可以發展些什麼?”11個生產隊長都講不出什麼所以然。他問老寸:“你這裡可以種植茶葉嗎?”老寸說:“沒有種植,但老百姓栽得幾棵是好吃的。”楊善洲同志說:“我在河頭生產隊吃到過你們農戶種的茶葉,當時我問老百姓,你們的茶葉從哪裡來的,他們說是自己種的,我吃了後,感覺茶葉確實也很好吃。”最後,楊善洲同志說:“菜子地大隊貧窮落後主要還是領導問題,關鍵是大隊幹部沒有帶領群眾結合各生產隊實際發展林業、畜牧業。”

此次調研後,楊善洲同志回到縣上給大家指出:看來菜子地貧窮落後主要還是領導問題,所以每個貧困公社、貧困大隊要由縣直機關派出得力的幹部去領導,迅速改變山區貧困落後面貌。另外,銀行、供銷、林業、畜牧這些部門要大力支援貧困地區。

楊善洲同志回到保山後,6月25日,地委專門針對菜子地的貧困落後情況發了《龍陵縣菜子地大隊生產落後、生活貧困的情況調查》檔案,7月13日,針對龍陵縣的貧困落後情況發了《關於龍陵縣貧困落後山區的情況調查》檔案,這兩個檔案發到縣級,我們龍陵縣按照檔案精神嚴格執行。根據檔案要求,全縣每個貧困大隊都派了幹部,選派魯德升(魯德升當時在龍新當工作組長,後來任龍新的副書記)到菜子地大隊當工作組組長,魯德升在菜子地大隊幹了一年多,也做了很多實事,大力發展茶葉產業,還在菜子地河尾修了一個20多千瓦的小電站。

第二件事是到龍川江沿岸、楊梅山等地調研香葉樹資源情況。

龍陵縣香葉樹資源主要分佈在龍川江沿岸,尤其赧等、勐柳、邦邁等地的老百姓喜歡用香葉樹果來榨油,民間稱之為“臭油”,也叫“香果油”,主要用於制肥皂、潤滑油、油墨及醫用栓劑原料。1981年11月,楊善洲同志從騰衝來到龍陵,他對我們說“按照現在新的科學發展,這個香果(香葉樹果)不只是可以榨油,還可以制肥皂、做藥品,是個寶貝,可以好好發展。究竟哪些地方可以發展,發展前途如何,縣上要好好做個調查。”

於是,縣委安排我陪同楊善洲同志下去調研。11月20日,我們先到龍川江沿線調研,首先坐車到香柏河赧乃,下了車沿著龍川江走到了新寨大隊,在那裡吃了一頓早飯,看了老百姓自發修整香果樹林地,搞得也還不錯,每戶收入在100多元。接著同大隊幹部座談,大隊幹部們說:“因為各家的山上都有香果樹,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要是把比較密的地方間伐掉一部分,應該可以長得更好。”下午又到了董華大隊姚家寨生產隊,姚家寨生產隊有個叫大園子的地方,那裡種茶,也種著香果樹,最大的一片有二十來畝,每年收入在四五百元左右。看完董華大隊香果樹種植情況,我們回到龍陵縣城後,楊善洲同志給我們指出:“龍江沿岸這幾個大隊的香果樹資源比較豐富,但就是分散栽種比較費工,而且香果樹長得比較高,採摘比較危險,這些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11月21日,我又陪同他到龍山尖山一帶檢視香果樹資源。他的結論是:香果樹是好東西,但看來在龍陵的發展前途也不是很大,一是集體要發展香果樹種植花的成本太大,收益卻很低;二是私人要發展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只能作為補充來發展,不宜擴大,也不宜大力發展。

採訪組:1980年6月25日,地委發文針對改變菜子地貧困落後情況作了具體要求,您是否還記得相關內容?

李叢枝:具體的內容是記不清了,當時要求,一是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貫徹農、林、牧結合的生產方針。努力爭取糧食自給,保持人均兩畝耕地面積,努力爭取糧食自給;充分利用各地荒山牧場發展畜牧業,爭取透過發展畜牧業增加收入;大力開展多種經營,發展油菜、大蒜、藠頭、蘿蔔等種植業,發展核桃、油茶、棕樹、竹子、山胡椒等經濟林木,發展臺杉、果松、楸木、油松等用材木。二是要進一步落實農村經濟政策,要把自留山、自留地政策落實到戶,鼓勵發展家庭副業,增加老百姓收入,在農村實行以包產量(產值)、包工分、包成本為中心的“三包”責任制,按工分加平衡照顧的辦法分配口糧。三是要加強對落後窮困山區的具體領導。各部門要支援山區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發展,從各個方面幫助山區改變窮困落後面貌。當時初步考慮從機關抽一批年富力強,有一定政策水平的優秀幹部,到山區去工作,他們的職務、工資保留在原來的單位,工作在山區,改變山區貧困面貌後再回原來的單位。

採訪組:透過陪同楊善洲同志調研,您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優秀品質?對您後來的工作、生活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李叢枝:這一生有機會與楊善洲同志接觸,我感到很榮幸。他生活上艱苦樸素、不講究吃穿。每次見到他都是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中山裝,戴著竹葉帽或鴨舌帽,腳上有時穿黃膠鞋,有時穿草鞋。吃飯青菜一盆、胡辣子兩包,沒有吃飯桌也不在意,席地而坐就吃起來。工作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為了弄清楚菜子地的貧困原因,解決其貧困問題,連續幾天在菜子地的各生產隊走訪座談,看到龍陵沿江一線有香果樹,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他沒有直接安排發展香果樹產業,而是腳踏實地地深入不同地方進行調研,然後實事求是地給大家提出意見。他的這些優秀品質對我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工作上我也嚴格要求自己,必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生活上也不追求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