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獲得感|在家鄉“種”出酒產業、探索可持續生態農場……他們為鄉村振興而奮鬥

2022-03-22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林業

龍竹四根怎麼樣

到廣闊的農村去,回待興的故鄉來。

當各地吹響鄉村振興的號角後,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從大城市回到了小山村。他們用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努力地振興鄉村。

他們中,有接過父輩手裡的“接力棒”,主動投身鄉村振興讓自己的家鄉聲名遠揚的周雲波;有不斷外出學習新技術,誓要將非遺傳統技藝發揚光大的馬演光;有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研技術、拓市場,領著老百姓在土疙瘩裡種出“金疙瘩”的李傑昱;還有放棄北上廣,在家鄉開創“食物森林”的楊喜……

因為有了他們這樣的人,雲嶺大地的小山村裡,日子在振興中勃發著生機。

周雲波

奮力讓萬溪衝“衝出去”

靠一輛老式腳踏車,周雲波的父親不分晝夜為鄉親奔忙。下大雨,泥路不好走,他就把腳踏車扛到肩上,一步一步走回家。呈貢萬溪衝社群的第一條公路,就是靠他騎著單車跑出來的。無數篇作文裡,周雲波都說“長大後,想成為爸爸那樣的人”。

獲得感|在家鄉“種”出酒產業、探索可持續生態農場……他們為鄉村振興而奮鬥

周雲波努力要讓“萬溪衝”走出雲南

周雲波高中畢業就一直在外打工做生意。在她外出工作的日子裡,萬溪衝也在發生著鉅變。村裡土地少了,交通暢了,環境美了,綠化多了,村民富了,在居家養老中心老人們花5元可以吃兩頓飯……

父親老了,女兒大了,該回家了。

2021年,透過競選,周雲波進入社群工作。“我想為村民做點事,這是我的夢想。”周雲波最想幹的,就是讓“萬溪衝”三個字走出雲南、走向全國。透過發展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萬溪衝頗有名氣,但是距離“叫得響”,還有差距。周雲波常年從事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嘴皮子麻利,又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憑著我的嘴,把萬溪衝宣傳好。”她開設了抖音號,用心經營。如今,周雲波每次發和萬溪衝有關的影片,點贊都能超過2萬多,播放量超過10萬次。她相信,萬溪衝定能成為雲南小鎮的一張名片。

周雲波熱愛自己的家鄉,透過舉辦梨花節、採摘節,萬溪衝上了熱搜榜;周雲波希望家鄉越來越好,希望有志有智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發展。目前,她正在動員兩個在外創業的同鄉回來,和她一起振興家鄉。

馬演光

“種”出致富的酒產業

馬演光不想貪安逸。中專畢業後,他拿著申請的10萬元創業貸款,拒絕了周圍人勸他開個鋪子的建議,回到了大理永平縣水洩鄉樂把村:一個一年到頭空氣裡都是竹子和醇酒香氣的地方。

獲得感|在家鄉“種”出酒產業、探索可持續生態農場……他們為鄉村振興而奮鬥

馬演光為大理大學師生演示竹酒製作

樂把村人,靠釀酒的手藝吃飯,靠釀酒的手藝致富。上等的糧食酒漿“種”進竹節,讓酒漿與竹子一起生長,經過發酵,混合了竹香的龍竹酒就“種”出來了。他回到樂把村後,成立了大理鼎峰龍竹酒業有限公司,參加了縣裡組織的技能培訓。但不懂技術、不懂包裝、不懂市場的馬演光,想出去闖闖。他在四川、貴州的大酒廠裡打工,看到了傳統工藝在自動化裝置的加持下提升著產能;在廣東工廠裡做包裝工,拿著6500元的月薪、看著異鄉的發展,他越發懷念自家的小酒坊。

樂把村也在脫貧攻堅中發生著大變化。作為非遺技藝,馬演光相信透過龍竹酒能走出一條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融合的發展路子。在縣委、縣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支援下,馬演光貸款買先進裝置、擴大生產基地、投資種植竹林,帶動群眾種竹子、管竹酒、種糧食……逐漸拓展出一條“公司+合作社+農戶+網際網路+合作伙伴”的生態迴圈農業創新之路。

今年,馬演光的鼎峰龍竹酒產量達100多噸,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帶動了1437戶村民致富。29歲的馬演光不想就此止步,1000多戶農戶只是起點。今後,只要老百姓想做酒,返鄉大學生想創業,他可以教技術、供裝置。“脫貧攻堅時,我被‘扶過一把’,鄉村振興的路上,我來‘扶一把’大家。”馬演光說。

李傑昱

“歸根”是為了生根

2016年 ,李傑昱和兩個小夥伴陷入了一場糾結:在大城市上班還是回家鄉創業?“家人反對,我們自己也沒譜,更關鍵的是,我們沒錢。”回憶起當時的焦灼,李傑昱還記得,三個工科男想要做農業,完全憑著一股衝動和熱情返鄉“歸根”創業。

獲得感|在家鄉“種”出酒產業、探索可持續生態農場……他們為鄉村振興而奮鬥

李傑昱帶頭研究的託管種植讓魔芋產能大增

“歸根三子”做過鄉村團購、開過廣告公司。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們以另一種方式理解著農業。李傑昱放不下農村,不斷思考到底什麼農業適合丘北。這時,種植魔芋進入了他們的視野。經過分析和調研,團隊決定啟動鄉村連鎖便利店和魔芋種植專案。借款10萬元,新徵程開啟。沒技術,不懂種植,也種不好,第一年的嘗試失敗了。“不放棄,我要在農村生根。”調整經營方向、加強技術管理,從種植到加工的整個產業鏈中“取經”,李傑昱發現,種植魔芋有前景,但是技術難、管理難、資金難、銷路難。盯住難題,他們獨創魔芋種植託管模式,就是給廠家提供規模化、標準化訂單種植生產服務,從而實現規模化生產。在李傑昱的帶領下,如今“訂單—組織生產—種植託管”模式讓魔芋產能有了大提升,老百姓收益更高,託管種植一畝魔芋的收益是種玉米的3倍。

如今,公司自有基地380萬平方米(約5700畝),帶動1000戶農戶參與種植,吸納200餘人就業,實現收入1。3億元。

已經成為“新農人”的李傑昱電腦裡有一個“年份備忘錄”,記錄了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的每一步。備忘錄裡,2022年到2026年的年份已經列好,等待他和夥伴們一起用成績填寫。

楊喜

懂城市更懂鄉村

在撫仙湖東南岸,有一個集生態農業、體驗式鄉村旅行、自然教育為一體的體驗式莊園農場——晶喜莊園。莊主是“80後”姑娘楊喜。

獲得感|在家鄉“種”出酒產業、探索可持續生態農場……他們為鄉村振興而奮鬥

楊喜的體驗式莊園農場

楊喜從小生長在玉溪撫仙湖畔。畢業後,她當了8年“廣漂”。2008年,她在廣州經銷大花蕙蘭;4年後,由蘭花經銷轉生產。楊喜熟悉大城市的生活模式,也深諳農村的生存法則。去過國內外很多地方後,她由衷地覺得還是家鄉好。返鄉創業,紮根鄉土的想法便湧上心頭。2015年,楊喜決定返回家鄉創業。“大城市的人很關心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楊喜回到了玉溪,廣東籍的先生也毅然放棄從事了10年的服裝設計師生涯,與楊喜一起回到玉溪撫仙湖創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晶喜莊園的生產規模從當初2600多平方米(4畝)發展至今天的33000多平方米(約50畝),以“四季花果山”農業特色主題貫穿,探索踐行撫仙湖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生態農場。

晶喜莊園地處撫仙湖旅遊區,自然資源極好。為此,楊喜決定在農場建設一個自然教育基地,讓大自然成為“教室”。未來,楊喜希望能有機會在撫仙湖徑流區推動發展“生態村”,為當地鄉村建設做力所能及的事。

“晶喜莊園源於農業卻又超越農業,始於農場卻不止於農場!”楊喜說,她現在的事業,是個田園為鄰、花鳥為伴的情懷事業,是個利他利己、欣欣向榮的事業。

開屏新聞記者 閔楠 李春麗 文 受訪者 供圖

責編 羅秋旭

編審 李榮

【來源:春城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