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零”不副實 信譽歸“零”

2022-03-17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林業

零屬於正整數嗎

在數學概念中,“0”堪稱一個奇妙的數字,將它與任何正整數相配,隨著位置和加零數量的不同,產生的新數字就能無限增長或減少,既能是幾千、幾萬,也可變成百分之幾、千分之幾。但令數學家想不到的是,“0”的雙重數字特性,竟然在飲料市場營銷競爭中展現出來。

眼下,無論哪類飲品,只要冠上“0糖”“0卡”“0熱量”等“零”概念,便能大賣特賣。然而,一旦被發現“零”不副實,其品牌美譽度則一路“歸零”。近日,飲料品牌元氣森林發出的一份公告引發各界熱議,便是生動一例。

“遲來的升級”

4月10日,元氣森林在其官方微信平臺釋出一則題為《一個遲來的升級》的公告。公告稱,元氣森林乳茶產品標識和宣傳中沒有說清楚“0蔗糖”與“0糖”的區別,容易引發誤解,為此進行修正升級。措施包括從2月4日起生產的大部分乳茶和3月18日生產的全部乳茶,包裝從原來的“0蔗糖低脂肪”改為“低糖低脂肪”。從3月20日起生產的全部元氣森林乳茶,原料中不再含有結晶果糖。

元氣森林與“0”的“緣分”,要追溯到2016年。是年,“控糖”的飲食需求在年輕群體中興起,元氣森林敏銳抓住了這一消費需求,以標稱“0糖0脂0卡”的無糖蘇打氣泡水為主打產品,闖入巨頭林立的國內飲料市場,並迅速站穩腳跟,銷售業績扶搖直上。

隨後幾年,食品飲料界迅速颳起“控糖”風,“零”概念營銷成為競爭“利器”,行業亂象也隨之露頭。一些產品沒有達到糖分零含量,或是混淆不同糖類成分的概念,也在廣告中宣稱“零新增”“0含量”,誤導了部分消費者,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並採取行動。

“零”不副實隱患多

早從去年開始,部分食品業界人士就透過不同渠道澄清“無糖”“零熱量”等概念,一些網友也紛紛對市場上打著“零”概念的食品飲料進行測評,對其廣告宣傳的真實性、嚴謹性提出了質疑。

例如有網友在社交平臺指出,元氣森林此前推出的乳茶產品宣稱其中新增的不是蔗糖而是果糖,同時稱果糖屬於“低GI食品”,因此喝了“不怕胖”。

網友經過調查表示,果糖也含有一定熱量,過量攝入同樣不利於血糖控制。奶茶裡新增的其他成分,如乳脂、乳蛋白等也含有一定熱量,過量攝入同樣不妥。同時,“GI”指“血糖生成指數”,通常檢測物件為葡萄糖。如果片面宣傳“GI”指標低,那麼就可能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導致其他種類糖成分攝入過高,同樣不利於健康。

業內專家表示,人們日常認知中的“糖”多數情況屬於蔗糖,而食品專業領域的“糖”包括多種類別,如果糖、麥芽糖、乳糖、葡萄糖等。普通消費者難以區分“0蔗糖”和“0糖”的概念,容易產生誤導。對於糖尿病患者等特殊群體,如果誤攝入名不副實的“0糖”食品,會帶來極大安全隱患。

記者注意到,在元氣森林電商旗艦店上,相關乳茶飲品的宣傳語已經從原來的“喝不胖的奶茶”改為“喝不膩的奶茶”。

品牌誠信勿“歸零”

食品業界、消費群體的頻頻質疑,使得元氣森林多次作出迴應,此次修改旗下乳茶標籤和配方即是最新舉措。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此舉一方面是今年政策端出臺了強制性檔案,明令禁止在飲品、食品上標註零新增、零糖等;另一方面是如果元氣森林自身產品存在違規,不利於未來上市。

目前,對於元氣森林採取的迴應措施,輿論持積極評價,認為企業採用更加清晰的標識,有助於減少消費誤導,而在原料中去掉了結晶果糖,則改善了飲品的健康程度。

同時,也有消費者擔憂,食品飲料市場上同類標識不清、存在誤導的營銷行為仍廣泛存在,需要及時加以規範。

記者瞭解到,《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明確規定,食品中“無糖”(即可以標識為“零”)的限值是每100克固體(液體為100毫升)中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小於等於0。5克。低糖的標準是同量固體或液體中,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小於等於5克。在乳品類食品飲料中,可標識“無乳糖”的限值是每100克固體(液體為100毫升)中乳糖含量小於等於0。5克,“低乳糖”為同量固體或液體中,乳糖含量小於等於2克。

2020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釋出《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第三十二條規定了食品標識不得以“不新增”“零新增”“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第三十一條指出,鼓勵食品生產者在食品標識上標註低油、低鹽、低糖或者無糖的提示語。

據統計,受到消費者健康意識增強的驅動,我國無糖茶飲料零售額持續快速增長,2019年零售額為41億元,預計到2021年需求量將達到1085。8萬噸,2024年無糖茶飲料的市場份額將上升至12。3%。

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或許可以解釋“零”概念營銷近些年持續流行的原因。隨著國家政策規定的出臺,行業自身的持續規範,“零”字或許將從食品飲料的廣告宣傳、產品標籤上漸漸消失。然而其所帶來的警示,應長久留駐於企業生產經營意識當中,那就是恪守誠信經營理念,切勿在營銷中玩“文字遊戲”,導致品牌美譽度最終“歸零”。

□本報記者 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