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太原掌故31」秦趙晉陽之爭

2022-03-17由 太原日報 發表于 林業

秦趙之爭原因是什麼

「太原掌故31」秦趙晉陽之爭

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先後設定了代郡、上黨郡、雁門郡、雲中郡,卻沒有在土地廣袤的晉陽所在之地太原置郡。這是為什麼?講緣由、擺道理,或許長篇累牘,若追述春秋郡縣出現的原因,從根本上講只需一句話:因為晉陽是其故都,非後來擴張所掠之地。其中並無可循的什麼典章規制,乃春秋戰國之際,大國爭霸,兼併土地時約定俗成的慣例。因為郡和縣,本是當時諸侯各國對掠奪所得之田土,進行戰時管理的一種新的封建式的臨時設定,後逐漸固定,形成長設建置。查七雄之國,都未在自己的國都及所轄之地建郡(齊國例外,從未設郡) ,即便是故都, 也沒有設郡。這就是趙國不設太原郡的原因,僅此而已。

作為戰國中期的兩個強國秦、趙,追根溯源,同出一祖。然而,為強大自己,兼併他國,誰還講什麼“同氣連枝”“原本血親”,照樣是爾虞我詐,互為鄰壑。尤其是秦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迅增,必欲滅六國而一統之。最初,秦趙兩國除在黃河之西河段(晉陝黃河大峽谷),今離石南北臨界外,其它地方有韓、魏兩國相隔,所以戰事鮮少。但是,強秦為腰斬“山東六國”合縱之勢,施“遠交近攻”之策,將魏國視為必欲先滅之敵。於是,迄前275年(秦昭襄王三十二年),連年伐魏,三次兵臨魏都大梁(今開封),幾滅魏而“絕山東從(縱)親之腰”(《戰國策·魏策》)。趙武靈王的繼承者趙惠文王,深知魏亡則合縱之鏈中斷,趙國必受累於唇亡齒寒之害,後患不絕。遂多次組合趙、燕、齊聯軍救魏,中梗秦滅魏之舉,使秦伐魏大略,多次舉而不得,勞師無功。對大膽攪局之趙國,強秦深恨不已,必欲討而創之。

恰在此時(前270),趙國向秦提出以河南(黃河之南)焦、黎、牛狐三地,換取被秦所侵佔的河東(黃河之東)三邑藺、離石、祁。時秦正想東進擴張,削弱六國合縱之勢,交換可得河南要地,正求之不得。遂一口允諾,迅還河東三城。然趙國卻悖諾,不交河南三邑。秦稱虎狼之國,什麼時候吃過此虧?且早有伐趙之心,便借道韓國,直趨韓、趙交界處之兵家要地閼與。欲取閼與,破趙都邯鄲與“柱國”晉陽的戰略犄角。何為“柱國”?史稱“言於其國,如室有柱”,而“晉陽者,趙之柱國也”(《戰國策·齊策》)。秦軍千里奔伐閼與,趙國老將趙奢,率軍裹腳不前,巧施畏秦怯戰之計驕敵,迷惑不可一世之秦軍。待敵中計失去警惕,忽夜奔突襲,大破強秦。久譽不敗之軍的秦軍,為挽回顏面,再伐趙國幾(今地不詳)地,又被名將廉頗,重創折戟。秦軍連連伐趙,連連敗北,方知趙非韓、魏,不可小覷。遂改變戰略,將進攻矛頭直指晉陽。

公元前259年,秦將白起繼“長平之役”,坑殺趙卒四十餘萬,趙國乏力不繼之機,命司馬梗揮師北上攻克趙國故都,有謂“柱國之城”的晉陽,首次落入秦軍之手。史稱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司馬梗北定太原”(《史記·秦始皇本紀》)。古之晉陽,是一邑之概念,而太原則是汾河中游河谷平原的大概念。一句“司馬梗北定太原”,告訴我們,這次秦軍伐趙並非僅克故都晉陽,而是攻掠了趙國在太原盆地的許多城邑。晉陽自簡子襄子創趙,即為國之根本,從未失手。一旦失之於秦,舉國大震。趙孝成王急遣使官赴秦乞和,願割讓當初韓國所獻上黨郡並17縣之地,換取秦軍撤出太原,歸還晉陽,暫息兵戎。時之秦國,數經大戰,雖為勝者,亦損耗頗巨,無力再戰,遂順水推舟,得上黨而舍太原,給了趙國一個面子。此後之秦、趙,國力日益懸殊,再難同日而語。

趙國君臣以為割讓上黨,復得太原,能有一個休養生息、再振國勢之機了。然而,一心要統一華夏之強秦,只是給了他們一個苟延之機,秦趙晉陽之爭,方才帷幕初啟。僅隔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秦再伐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又八年,秦莊襄王二年(前248),“秦再伐趙,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雖每次趙軍都進行了頑強抵抗,但均以失敗告終。秦莊襄王三年(前247),秦將王齡再伐趙,並“初置太原郡”,作出了永久佔據太原的安排。但是,太原郡雖置,趙國畢竟在晉陽經營了數百個春秋,太原百姓和趙國殘餘勢力,一直都在進行著頑強的抵抗。恰在此時秦莊襄王崩亡,他們趁莊襄王死、秦王政臨位的交接之際,再舉反旗,驅逐秦吏,史稱“晉陽反” (上引 均見《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 )。從中可窺, 從公元前259年至246年的十餘年中,秦趙之間在太原的反覆征戰,是何等頻繁。直至秦王嬴政登基,再派大軍徹底平滅晉陽之反,重置太原郡,至此,整個汾河中游和滹沱河上游的廣袤大地,都成為秦之行政區域太原郡,郡治就設在趙國故都晉陽。永失“國柱晉陽”之趙國,存世的時間不多了。

近期熱點

【奮進新時代 譜寫新篇章】中環:如此深刻地影響著太原

提醒!太原兩路段將佔道施工;4條公交線路更改始發點

責編:白偉

版式:謝姣姣

檢查:魏傑

「太原掌故31」秦趙晉陽之爭